木心经典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948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心经典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木心经典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木心经典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木心经典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木心经典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心经典散文.docx

《木心经典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心经典散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心经典散文.docx

木心经典散文

木心经典散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美丽的意境外,还有清爽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木心经典散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木心经典散文篇一  孩子的学问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华蜜。

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很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

当我随着我母亲和一大串姑妈舅妈姨妈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时,山脚下的“玄坛殿”我没说什么。

半山的“三清观”也没说什么。

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了:

  “就是这里啊?

  “是啰,我们到了!

”挑担领路的脚夫说。

  我问母亲:

  “是叫尼姑做道场啊?

  母亲说:

  “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这一带八十二个大小寺庙都是他领的呢。

  我更惊诧了:

  “那,怎么住在庵里呢?

睡狮庵!

  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

  “也许,总是……搬过来的吧。

”庵门也平常,一入内,气象非常恢宏:

头山门,二山门,大雄宝殿,斋堂,禅房,客舍,俨然一座尊荣古刹,我目不暇给,忘了“庵”字之谜。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是为了祭祖要焚“疏头”,才来山上做佛事。

“疏头”者现在我能说明为大型经忏“水陆道场”的书面总结,或说幽冥之国通用的高额支票、赎罪券。

阳间出钱,阴世受惠——众多和尚诵经叩礼,布置非常华丽,程序更是繁缛得犹如一场连本大戏。

于是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梵音不辍,卜昼卜夜地进行下去,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

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簇新好玩,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那关在庵后山洞里的疯僧也逗腻了。

心里兀自埋怨:

超度祖宗真不简单。

  我每天吵着要回家,最终母亲说:

  “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那日子就在眼前。

喜的是好回家吃荤、踢球、放风筝,忧的是驼背老和尚来关照,明天要跪在大殿里捧个木盘,手要洗得特殊清爽,捧着,静等主持道场的法师念“疏头”——我发急:

  “要跪多少辰光呢?

  “总要一支香烟工夫。

  “什么香烟?

  “喏,金鼠牌,漂亮牌。

  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

我突然一笑,那传话的驼背老和尚肯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漂亮牌的。

  接“疏头”的难关捱过了,好像不到一支香烟工夫,进睡狮庵以来,我从不跪拜。

所以捧着红木盘屈膝在袈裟经幡丛里,浑身发痒,心想,为了那些不相识的祖宗们,要我来受这个罪,真冤。

然而我对站在右边的和尚的吟诵发生了爱好。

  “……唉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唉四度,索度明王侍耐唉嗳啊唉押,唉嗳……”

  我又暗笑了,原来那大大的黄纸折成的“疏头”上,竟写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么?

是有关送“疏头”的?

还是有关收“疏头”的?

真的有阴间?

阴间也有纬度吗……因为胡思乱想,就不觉到了终局,人一站直,立即安逸,手捧装在大信封里盖有巨印的“疏头”,奔回来向母亲交差。

我得意地说:

  “这疏头上还有地址,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四度,是寄给阎罗王收的。

  没想到围着母亲的那群姑妈舅妈姨妈们大事调侃:

  “哎哟!

十岁的孩子已经听得懂和尚念经了,将来不得了啊!

  “举人老爷的得意门生嘛!

  “看来也要得道的,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庙里的总当家。

  母亲笑道:

  “这点原也该懂,省县乡不懂也回不了家了。

  我又不想逞能,经她们一说,倒使我不服,除了省县乡,我还能分得清寺庙院殿观宫庵呢。

  回家啰!

  脚夫们挑的挑,掮的掮,我跟着一群穿红着绿珠光宝气的女眷们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

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

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老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爽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

“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行吟风弄月,丧志的呢!

”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

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

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

“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

”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突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

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爱。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非常可爱,盛来的饭,好像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终归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殊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珍宝,当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早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劳碌,遗忘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爽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

”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方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

不会一样的。

”我好像特别清晰那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莫非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行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注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叮嘱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

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亮的小虾……心里后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

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摆,渐闻橹声唉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伸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青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知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终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的确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宝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木心经典散文篇二  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感,男女老少怎么到现在还说着这种自以为是的话——此谓之「方言」。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洁白洁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站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家乡是专向我报讯的。

我已登车,看不见这个报讯人。

  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

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好像是莫大荣宠,我品尝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确定。

  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支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盛不衰。

  到站,一下车便贪欲地东张西望。

  在习惯的概念中,「家乡」,就是「最熟悉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所取。

夜色初临,风雪交加,我是决意不寻访旧亲故友的,即使道途相遇,没有谁能认出我就是传闻中早已夭亡的某某,这样,我便等于一个隐身人,享受到那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在家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这种事在古代是不会有的。

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可以推想乌镇尚有亲戚在,小辈后裔在,好自为之,由他去吧,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保持这份世俗的明哲。

  迷茫中踅入一家规模不小的餐馆,座上空空,堂倌过来招呼。

  「红烧羊肉好。

」——好。

  「黑鱼片串汤,加点雪里蕻。

」——嗯,好。

  「酒,黄的还是白的。

」——黄酒半斤。

  「热一热,要加糖。

」——要热,不要糖。

  从前乌镇冬令必兴吃羊肉,但黑鱼是不上台面的,黄酒是不加糖的。

  越吃越觉得不是味道,饭也免了,付账之际问问旁边有什么旅馆,说隔壁几步路就有一家,还干净的。

  中国大陆的小城市,全是如此这般的宿夜处,无论你是个怎样不平凡的人,一入这种旅馆,也就整个儿平凡了。

  两瓶热水,温的。

  侧脸靠在冷枕上,我暗自通神:

祖宗先人有灵,保佑我最终回来了,希望明天会找到老家,你们有什么话,就在今夜梦中对我说吧。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梦,没有。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输河,石砌帮岸,每置桥埠,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乌黑的河水里,可见河是在流的,波光微微闪动,四周是浓重的压抑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我谅解着:

五十年无祭祀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终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人的营生,犹蜘蛛之结网,凌空起张,但必得有三个着点,才能交织成一张网,三个着点分别是家族、婚姻、世交,到了近代现代,普遍是从市场买得轻金属三脚架,匆忙结起「生活之网」,一旦架子倒,网即破散。

而对于我,三个古典的着点早已随时代的狂风而去,摩登的轻金属架那是我所不屑不敢的,我的生活之网尽在空中飘,可不是吗,一无着点——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家乡的生疏的街上。

  早晨还太早,街道幽暗,到处积雪水潭,我的左鞋裂底,吱吱作响。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无疑是点心店,而且按例是中年的店主,按例笑呵呵,按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付钱时,硬币中混着一枚美国生丁,店主眼尖,挑出来放在掌中端详。

  「你是华侨吧?

  「回来了!

  「这样早,有要紧事吗?

  「看看老家,不知在不在?

  「你是乌镇诞生的呀?

  「东栅头!

  「东栅,现在只有半条街,后半条一片野地了。

  「那,财神湾呢?

  「在,就到财神湾为止。

  我掏裤袋,凑齐三个币值不同的生丁,送给他玩玩,他高兴不迭,我更其兴奋,是他证言了我将不虚此行。

  明清年间,乌镇无疑是官商竟占之埠,兵盗必争之地,上溯则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斟酌《文选》。

《后汉书》的下半部原本是在乌镇发觉的。

唐朝的银杏树至今布叶垂荫、葱郁可爱。

乌镇的历代后彦,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豪门巨宅,林园相连,亭树、画舫、藏书楼……,寻常百姓也不乏出口成章、白壁题诗者,故每逢喜庆吊唁红白事,贺幛挽联挂得密密层层,来宾指指引点都能说出一番道理。

骚士结社,清客成帮,琴棋书画样样来得,而我,年年「良辰美景奈何天」,小小年纪,已不胜惆怅「赏心乐事谁家园」了。

  乌镇人太文,所以弱得稀里糊涂,名门望族的子弟,秀则秀矣,柔靡不起,与我同辈的那些公子哥儿们,明明是在上海北京读书,嫌不如意,弗称心,一个个中途辍学,重归故里,度他们优裕从容的青春岁月,结婚生子,以为天长地久,世外桃源,孰料时代风云陡变,一夕之间,王孙末路,贫病以死,几乎没有例外。

我的几个表兄堂弟,原都才华出众,满腹经纶,皆因贪恋生活的旖旎安逸,株守家园,卒致与家园共存亡,一字一句也留不下来。

  过望佛桥,走一阵,尽然就是观音桥,我执著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毗连的房屋一式是上下两层,门是木门,窗是板窗,皆髹以黑漆——这是死,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简单的,是特别成熟的一种无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之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我来乌镇前所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这一段街景不是故物,是后来重修的「旅游」卖点,确鉴是「明式」,明朝江南市廛居宅的款式,然而那是要有粉墙翠枝红灯青帘夹杂其中,五色裳服宝马香车往来其间,才像个太平盛世,而现在是通体的黑,沉底的静,人影寥落,是一条荒诞的非人间的街了。

  行到一个曲折处,我本能地认知这就是「财神湾」,原系东栅市民的游娱集散之地,木偶戏、卖梨膏糖、放焰口,都在这片小广场上,现在竟狭隘灰漠,一派残年消沉的晦气。

  「请问,这里是财神湾吧?

  「是呀。

」须发花白的那叟相貌清癯。

  「怎么这样小了呢?

  「河泥涨上来,也不疏浚,越弄越小了。

  「这里不是有爿香堂药材店吗?

」我指指北面。

  「对,关掉了,早就关掉了,东栅已经没有市面。

  「那边,他们在吃茶的地方,不是有一家很大的鱼行吗?

  「鱼行,鱼行隔壁是肉庄。

  「肉庄对面是刨烟作场。

  「你是乌镇人吗?

  「我生在这里,五十年没有回来了。

  「那你在哪里呢?

  「在美国。

  「你五十年前就到美国去了呀!

  「不,十五年前才离开中国的。

  为免那叟更深的盘问,便握手告辞,转身往回走。

  凭记忆,从湾角退二十步,应是我家正门的方位。

  可是这时所见的乃是一堵矮墙。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防火防盗,故又名封火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终点,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我突然认出来了,这便是正厅,悬堂名匾额的正厅,楹联跌落,主柱俱在……。

  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子,这主子是谁呢?

  踏入污秽而积雪的天井,一枝凶恶的枯木使我惊诧,我家没有这样恶狠狠的树的,我离去后谁会植此无名怪物,树龄相当高了,四五十年长不到这样粗的。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光致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我一直厌恶文学技法中的「拟人化」,移情作用,物我对话,都无非是矫揉造作伤感滥调,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残废的,我少年时候的书房,在与我对视——我不愿承认它就是我往昔的嫏嬛宝居,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这样僵持了一瞬间又一瞬间……,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懦弱。

  外表剥落漫漶得如此丑陋不堪,坚韧支撑了半个世纪,等待小主子海外归省。

  因为我素来不敢「拟人化」的末技,所以这是我第一次采纳,只此一次,不会再有什么「物象」值得我破格运用「拟人化」的了。

  再内入,从前是三间膳堂,两个起居室,楼上六大四小卧房,现在还有人住着,假如我登楼,巡察一过,遇问,只说这是我从前的家宅,所以我来看看。

  走到楼梯半中,止步,擅入人家内房又何苦呢?

  楼梯的木扶栏的雕花,虽然积垢蒙尘,仍不失华丽精致,想我自幼至长,上上下下千万次,从来没曾注目过这满梯的雕饰,其实全部锦衣玉食的生涯,全不过是这么一回懵懂事。

  复前进,应是花厅、回廊、藏书楼、家塾课堂、内账房、外账房、客房、隔一天井,然后厨房、佣仆宿舍、三大贮物库、两排粮仓,然后又是高高的马头墙,墙外是平坦的泥地广场,北面终点,爬满薜荔和蔷薇的矮墙,互砌的八宝花格窗,月洞门开,便是数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后花园——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都杳然无遗迹,前面所述的种种屋舍也只剩碎瓦乱砖,野草丛生残雪斑斑,在这片大面积上嘲谑似的画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正在炉火通红地劳作着。

  再往后望,桑树遍野,茫无边际的样子了。

  不过,就是萧统的读书处,原是一带恢宏的伽蓝群,有七级浮屠名寿胜塔者,而今只见彤云未散的灰色长天,乌鸦回旋聒噪。

  铲除一个大花园,要费多少人工,感觉上似乎只要吹一口气,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慢慢变得会从凄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别人的凄惨我敬重,无言,而自身的凄惨,是的,是凄惨,但也很罗曼蒂克,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刚才冷寂的街,这时站着好些男男女女。

  「你回来啦,几十年不见了。

  「你小时候清瘦,现在这样壮,不老。

  「到我家去坐坐,吃杯茶哪。

  「你小时候左耳朵戴只金环的。

  「你倒还想着乌镇的呀,真好!

  「那时候我常到你府上来替你理发……」

  必是财神湾所遇之叟通报了消息,他不知道我来此地是看「物」不看「人」的。

好多年前家乡就谣传着我的死讯,十足是「家破」「人亡」,怎么这位弱不禁风的「少爷」健步如飞地回来了呢。

  我巧言令色地摆脱了这群乡邻,走不到十步,那清癯之叟迎面而来,所握住了我的手,满面笑容:

  「乌镇风水好,啊,好,乌镇风水好。

  这样的恭维使我很犯难,我不能贸然表谦逊,因为他并没有专指是谁应验了好风水。

我倒留意到他花白的上唇髭剪得刷齐,像是他回家专心剪齐了再来会我一面的,那可真是风水好了。

  不分东南西北只要是残剩的街道市面,我就穿巷越陌唯旧观是图。

  乌镇的西南部已是新兴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而东栅北栅、运输河两岸大抵是明清遗迹,房屋倾颓零落,形同墓道废墟,可是都还住着人,门窗桌椅,动用什物,一概陈旧不堪,这些东西已不足出卖,也没人窃取,它们要怎样才会消逝呢。

  茶馆,江南水乡之特色,我点燃纸烟,斜签倚定在小桥的石栏上,便于观望茶馆的全景,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人物为河水形就的背景所衬托,便成了剪影。

  茶客都是中年以上的男人,脸色衣着鞋帽与木桌凳子墙柱,浑然一色,是中性的灰褐,没有太深的,没有太浅的——要结成这样平稳协调的局面,殆非一时人工之所能及,这是自然而然,有限度的天荒地老,他们是上一个时代的孤哀子,日未出而作,日入而不能息。

从前上茶馆的人是实在有话要说,现今坐在茶馆里的人是实在无话可说。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

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可及水面,江面运输河的水是淡绿的、模糊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渐渐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

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我》木心散文

木心的散文《乌镇》

 

本文来源:

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