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922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docx

口腔专业大临床学习皮肤病笔记共24页word资料

病毒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

1.HSV:

Ⅰ型病毒常引起口唇部的单纯疱疹,常反复发作;Ⅱ型病毒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2.可自愈,无神经痛,初发型包括疱疹性龈口炎,特征:

簇集性水疱

二、带状疱疹

(一)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蔟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二)临床表现

1.基本损害为簇集性小水疱:

水疱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内容物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

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

2.皮疹单侧分布,不超过身体中线为该病的又一特点,可见数堆水疱沿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呈带状分布。

3.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

4.自觉疼痛。

耳带状疱疹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Ramsay-Hunt综合征。

5.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2-3周,水疱可自行干涸、结痂,愈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6.神经痛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

(三)鉴别诊断

前驱期或无疹型应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阑尾炎、附件炎、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尿路结石等鉴别。

(四)治疗要点

1.抗病毒:

在病变早期,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有阻止病毒繁殖、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的作用。

2.营养神经:

维生素B12甲钴胺、维生素B1

3.止痛:

可口服去痛片等镇痛药片。

发生在躯干部的皮疹,剧烈疼痛,用止痛药无效时可作脊柱旁神经节封闭治疗。

4.糖皮质激素:

在病变早期(3~5天以内)口服强的松对减轻神经根炎症及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有一定效果。

5.外用治疗:

酞丁胺霜,喷昔洛韦乳膏

6.物理治疗,对皮肤损害可以紫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半导体激光。

7.眼损害应及时请眼科诊治。

三、疣

(一)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二)临床分为四型:

1.寻常疣:

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冷冻2.扁平疣:

好发于面部及手背,青少年

3.跖疣:

发生在足底部的寻常疣4.尖锐湿疣。

四、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病毒,皮肤间密切接触传播,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散在不融合。

五、手足口病

(一)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2.主要表现

a.急性起病,发热和/或手足口病。

b.口腔黏膜:

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c.斑丘疹,手足部多见,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背、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不留痂。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d.疱疹性咽峡炎。

e.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三)防治:

隔离,消毒,对症,支持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

(一)临床表现

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2.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

3.临床分三型:

I寻常型脓疱疮(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a.多见于夏秋季,好发于儿童。

b.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有的可继发于痱子、湿疹等。

c.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变成脓疱,脓液下垂呈半月状,疱壁薄,易破溃,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结痂,脓疱周围有红晕,可互相融合。

周围不断有新疹出现,使痂互相连结。

d.重症者可伴邻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个别病例可引起败血症或肾炎。

e.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f.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II深脓疱疮III大疱性脓疱疮

(二)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

(三)治疗

I寻常型脓疱疮治疗要点

1.外用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

2.局部用药前,可用0.05%黄连素液或0.02%高锰酸钾液清洗患部。

3.皮损泛发,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及对症处理。

II脓疱疮

1.隔离和消毒,注意皮肤卫生。

2.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杀菌、消炎、干燥

3.内服药物治疗:

泛发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及早应用抗生素。

最好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血等。

4.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二、毛囊炎、疖和痈

1.这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最多见。

可以是混合感染

2.毛囊炎—痒:

局限于毛囊口,如须疮

3.疖—痛: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

如多个损害反复发生即称为疖病

4.痈:

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层感染

5.治疗:

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局部治疗——理疗,外用鱼石脂软膏;已化脓破溃时切开引流。

三、丹毒和蜂窝织炎

1.丹毒: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皮损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起病急剧;压痛明显

2.蜂窝织炎:

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3.治疗原则为积极抗菌,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

25%-50%硫酸镁湿敷——收敛*无脓不要破壁

真菌性皮肤病

**常见浅表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

特点:

传染性高、易复发、不易根治、真菌耐药性

一、头癣

(一)分型

1.黄癣:

黄癣痂,永久性秃发

2.白癣:

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青春期后自愈,不留瘢痕

3.黑点癣:

病发出头皮即断,毛囊口处断发呈黑点状。

久病不愈,愈后留有局灶性脱发和点状瘢痕

4.脓癣:

头皮强烈感染性超敏反应,典型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

(二)头癣的治疗原则:

洗头、擦药、服药、剪发、消毒

二、体癣和股癣

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有鳞屑的红斑,中心常消退,边缘进展,形成环状损害,自觉瘙痒。

(浅真菌病:

边界明显且症状重,中央稍轻,趋于消褪)主外用药物治疗

三、手癣和足癣

(一)类型

1水疱鳞屑型:

呈群集或散发的小水疱,伴有瘙痒,水疱位置较深,疱壁不易破,数天后可吸收脱皮。

损害可向四周不断扩展蔓延,有时小水疱融合成为大水疱。

水疱干枯,呈弧形或环状脱屑。

痒明显。

2.角化过度型:

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

寒冷季节常致皮肤皲裂。

多不痒。

3浸渍糜烂型:

湿润表皮、浸渍发白,常伴多汗,除去浸软的表皮即可暴露出红色糜烂的基底。

一般好犯第三、四指趾间。

多有瘙痒。

(二)治疗要点

1.外用抗真菌药物

2.对于合并细菌感染者,应内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之后再用抗真菌制剂

3.对于湿疹化者,可应用含抗真菌药物、类固醇皮质激素的复方外用制剂

4.必要时可以口服抗真菌制剂

四、甲真菌病

(一)类型

1.远端侧位甲下型:

损害先从甲游离缘的侧壁开始,甲板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

甲下碎屑堆积常易使甲变空,翘起与甲床分离。

2.近端甲下型:

损害先从甲板近甲小皮处的侧壁开始,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

3.白色表浅型:

表现为白甲,常先从甲根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致甲板大片变白,伴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无光泽。

4.全甲毁损型:

受累指趾甲全部呈灰黄色,增厚,粗糙,变脆。

(二)治疗要点

1.系统治疗适用于多个(指)趾甲受感染或顽固病例。

可内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2.局部用药,外用抗真菌软膏。

一般要连续用药半年以上。

动物性皮肤病

一、疥疮

(一)诊断要点

1.皮损好发于指缝、腕屈面、肘窝、腋前缘、脐周、下腹及股上部内侧,外生殖器,臀部

2.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丘疱疹及疥螨在表皮内掘的隧道。

隧道长约5~15mm,弯曲、淡灰或皮色,好发于指缝,末端有小水疱。

3.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

病程较长者,搔抓后可继发湿疹样皮炎、脓疱疮和疖病。

4.男性患者在阴囊、阴茎皮肤上可形成黄豆至花生米大的褐红色结节,伴瘙痒。

疥疮治愈后,结节仍经久不消

(二)治疗要点

1.10%(儿童5%)硫磺软膏外搽,自颈部以下全身外用,每日两次,连续三日,第四日洗澡更衣。

必要时两周后重复一疗程。

疥灵霜,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

丁香罗勒软膏外用,儿童及孕妇也可使用。

2.内衣,寝具应煮沸消毒。

3.全身症状重者可予抗组胺药口服,继发湿疹和感染者,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

瘙痒症

⏹瘙痒:

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

⏹瘙痒症:

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

一、诊断要点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2.好发于严寒隆冬季节,特别是干燥地区。

3.皮损好发于双下肢,特别是双小腿伸侧,也可发于大腿、胸、背部等处,对称分布。

4.瘙痒前无原发损害,搔抓后有抓痕,损伤性丘疹及结痂,色素沉着,长期反复搔抓可有轻度苔藓化。

5.少数病例只发生在某一部位,如肛门瘙痒、阴囊瘙痒和女阴瘙痒等。

6.部分病人有内脏疾患

二、治疗要点

1.服用抗组胺药或镇静安眠药。

2.局部外用甘油止痒洗剂、尿素霜等。

3.如有诱发因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三、神经性皮炎(慢性瘙痒性苔藓化皮肤病,又名单纯性慢性苔藓)

(一)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年和老年人。

2.皮损好发于颈部、肘窝、骶尾、眼睑。

3.该处皮肤先有瘙痒,不自觉地搔抓,抓后有扁平丘疹,融合成片状,呈苔藓化斑片。

反复搔抓、破溃、渗出、结痂,可有继发性感染和明显色素沉着。

4.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二)治疗

本病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不要过度劳累、紧张,注意休息。

对症,控制搔抓

皮炎和湿疹

一、接触性皮炎

(一)概念:

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原发刺激物——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a.任何人接触后均发病b.无一定的潜伏期

c.皮损多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d.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e.累积性原发性刺激性皮炎(耗损皮炎):

长期反复暴露于弱的原发性刺激物的结果。

如:

家庭主妇的手部皮炎

2.接触致敏物——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a.有一定的潜伏期b.皮损多广泛、多对称分布c.易反复发作d.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由于接触物的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方式、时间及个体反应不同,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

1.自觉症状:

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严重可伴全身症状

2.好发部位:

手、面、颈等暴露部位3.病程:

短,有自限性

(四)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

1.化妆品皮炎2.尿布皮炎3.漆性皮炎4.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五)诊断:

接触史+临床特点——斑贴试验-诊断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六)防治

1.去除病因,避免再接触

2.内用药物治疗:

病情轻–抗组胺药;病情重–激素;伴感染–抗生素

3.外用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a.急性期:

糜烂渗液–溶液冷湿敷;红肿无渗液–洗剂;大疱–抽吸后再湿敷

b.亚急性期:

少量渗出–湿敷/糊剂;无渗出–含激素霜剂

c.慢性期:

含激素霜剂或软膏d.伴感染–抗生素软膏

三、特应性皮炎

(一)概念:

原称“异位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形性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常伴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

(二)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a.婴儿期:

典型的婴儿湿疹表现,渗出明显

b.儿童期:

呈皮肤粗糙、肥厚、明显抓痕及色素沉着,渗出轻

c.成人期:

慢性苔藓样变,对称分布,白色皮划痕征阳性

2.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3.好发部位:

头面部、颈部及四肢屈侧

4.家族史:

常有过敏性疾病的家族史5.病程:

慢性

(三)根据Williams1994年诊断标准——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以下标准中的三项

1.2岁前发病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或一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史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

(四)治疗原则:

同湿疹

1.忌搔抓、烫洗、碱性物刺激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异体蛋白的摄入

3.不宜过饱、过甜、过暖4.外用保湿剂

四、自身敏感性皮炎

(一)概念:

指在某种皮肤病变基础上,由于处理不当或理化刺激,使患者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某种物质敏感性增高而发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免疫反应

(二)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湿疹样损害2.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或灼热感

3.好发部位:

泛发全身(四肢为主)4.全身症状:

局部淋巴结肿大5.病程:

数周

(三)特殊类型: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是在细菌感染性病灶附近发生的急性皮炎、湿疹,有渗出倾向

(四)诊断:

原发性渗出病灶+远隔部位类似表现;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感染灶

(五)防治

1.正确处理原发病灶,避免刺激2.内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3.外用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五、淤积性皮炎

(一)概念:

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和机制:

静脉曲张、静脉淤滞、组织营养不良

(三)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或渗出,脱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溃疡

2.自觉症状:

不同程度的瘙痒3.好发部位:

小腿内侧下1/3处

4.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5.病程:

慢性

(四)诊断:

静脉曲张史+典型皮损+好发部位

(五)防治:

1.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2.内用药物治疗:

维生素C、E、路丁、抗组胺药

3.外用药物治疗:

对症用药4.必要时可行静脉曲张根治术

六、湿疹

一、概念: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外因:

食物,理化,生物

(二)内因:

自身慢性感染灶、内分泌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精神:

紧张、劳累;遗传:

过敏素质

(三)机制:

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与各种内外因素有关;可能为IV型超敏反应

三、临床表现

(一)皮损特点:

多形皮疹、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界限不清、渗出倾向、反复发作

(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1.急性:

为原发性、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经搔抓可形成糜烂面、渗出及结痂;皮损边缘弥漫境界不清;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疱;常对称发生

2.亚急性:

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红肿及渗出减轻,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鳞屑、结痂,瘙痒可减轻。

若再次接触致敏原、处理不当或刺激可再次转为急性湿疹,若经久不愈可转为慢性湿疹

3.慢性: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皮损为散在红斑及丘疹、抓痕,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明显。

时轻时重,可延续数月、数年之久。

若饮食不当、搔抓、刺激、用药不当可引发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三)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以屈侧多见

(四)自觉症状:

剧烈瘙痒

(五)病程:

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四、特殊类型

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钱币状湿疹(表面干燥鳞屑),乏脂性湿疹(裂纹样湿疹)

五、诊断:

根据皮疹多形性,容易渗出,瘙痒剧烈,对称发作,或浸润肥厚等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特征

六、鉴别诊断

荨麻疹

一、概念:

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

俗称“风疙瘩”

二、病因

1.食物:

动物蛋白、植物食品、食品调味剂、添加剂、防腐剂

2.药物:

引起超敏反应(青霉素类、磺胺类、血清制品、疫苗等)组胺释放物(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等)

3.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4.物理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或机械刺激

5.化学因素:

各种化学物质6.生物因素:

昆虫叮咬、荨麻刺激、吸入动物皮屑、花粉、羽毛、尘螨、真菌孢子等

7.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和感情冲动8.内分泌改变:

月经、妊娠、绝经等9.系统性疾病:

风湿热、SLE、恶性肿瘤等

三、发病机制

(一)超敏反应(I、II、III)

(二)非超敏反应(食物、药物、动物毒素及物理、机械刺激)

四、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突然发生的大小不一的风团,淡红色或苍白色,形态不定,时起时消,发生和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好发部位:

全身任何部位3.自觉症状:

瘙痒

4.伴随症状:

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等,严重者可有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5.病程:

急性荨麻疹:

1-2周;慢性荨麻疹:

6周以上甚至数年

五、特殊类型

1.皮肤划痕症:

又称人工荨麻疹2.寒冷性荨麻疹(冰块试验或冷水浸浴试验阳性)

3.胆碱能性荨麻疹4.日光性荨麻疹5.压力性荨麻疹

六、诊断:

皮损形态+发病规律

病因诊断困难:

收集病史(家族史、内在疾病、过敏史、用药史等);物理实验(冷、热、压力、运动、紫外线等);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补体等)

七、防治

1.寻找病因,去除病因2.对症治疗:

止痒-炉甘石洗剂

3.全身治疗:

抗组胺药、激素、肾上腺素或气切4.中医、针灸治疗

治疗三个层面:

1.避免诱发因素-对因治疗2.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释放3.抑制肥大细胞炎症介质效应细胞

八、血管性水肿

(一)概念:

又称巨大荨麻疹。

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粘膜的局限性水肿。

获得性,遗传性。

(二)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局限性水肿2.自觉症状:

肿胀感,无明显瘙痒

3.好发部位:

组织疏松部位4.病程:

1-3天可渐消退

5.伴发症状:

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三)治疗——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同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抗纤溶药物、雄激素类药物

药疹

一、概念: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或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因

(一)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可不同

(二)药物因素:

易引发药疹的常见药物

1.抗生素类药物2.解热镇痛类药物3.镇静催眠药与抗癫痫药

4.血清制剂及疫苗5.生物制剂:

抗痛风类药物6.中草药、中成药等

三、发病机制

(一)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荨麻疹型药疹,如青霉素)II型超敏反应(紫癜型药疹,如奎宁)

III型超敏反应(血管炎型药疹)IV型超敏反应(湿疹或麻疹样药疹等)

(二)非超敏反应

1.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扩血管药——血管扩张、面部潮红;抗凝药——紫癜;阿司匹林——荨麻疹

2.药物的过量反应(中毒性药疹)3.药物的蓄积作用

4.药物的光变态反应和光中毒反应

四、临床表现、类型

(一)固定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类或巴比妥类药引起

1.皮损特点:

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界清楚,重者可有大疱。

红斑消退后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

2.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皮肤粘膜交界处较常见

3.自觉症状:

痒或痛,严重者可伴发热4.病程:

停药后7-10天

(二)荨麻疹型药疹:

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及水杨酸类引起

1.皮损特点:

与荨麻疹相似2.好发部位:

全身任何部位

3.自觉症状:

痒4.病程:

停药后1周左右或更长

(三)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青霉素、磺胺类药引起

1.皮损特点:

与麻疹或猩红热的皮疹相似,皮疹较重,全身症状较轻

2.好发部位:

全身3.自觉症状:

可痒,伴发热等4.病程:

停药后1-2周

(四)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止痛类、抗生素等引起

1.皮损特点:

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起于腋和腹股沟并波及全身,很快为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易成糜烂面,尼氏征阳性

2.发病部位:

全身3.自觉症状:

触痛,可有高热、咽痛、呕吐、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

4.病程:

立即停药抢救,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死亡

(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由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癫痫药等引起

1.皮损特点:

初起呈麻疹或猩红热样,逐渐融合成弥漫性红肿,可有小水疱、糜烂,约2周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或落叶状,手足则呈手套或袜套状2.病程:

2-3月或更久

五、诊断依据

1.明确的服药史2.一定的潜伏期3.皮损的发生特点及全身症状4.停药治疗后可好转或痊愈

六、预防

1.避免使用已知的过敏类药物2.皮试,皮试前,应备有急救药物和措施,并将致敏药物写在病例上以防再使用

3.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瘙痒、红斑等,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七、治疗

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2.多饮水,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

3.局部治疗:

对症用药4.全身治疗:

轻型药疹-抗组胺药+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

5.重型药疹:

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防治继发感染;加强护理

局部治疗:

应用无刺激性、有收敛消炎作用的保护性药物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一、多形红斑

(一)概念:

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它的重症型称为重症多形红斑,有严重的粘膜和内脏损害。

(二)病因与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重症多形红斑与药物代谢异常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皮损特点:

皮损多形性;靶形或虹膜样损害;口腔及外生殖器粘膜也有皮损,易破溃,形成糜烂面。

根据皮损形态可分为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和重症型

2.自觉症状:

瘙痒或疼痛3.好发部位:

面颈、肢端、口腔、眼等粘膜或全身

4.好发人群:

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5.病程:

2-4周或更长,有自限性,以春秋季多发,易复发

(四)防治

1.去除病因,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致敏药

2.内用药物治疗:

轻症者-抗组织胺药;重症者-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抗生素

3.外用药物治疗:

粘膜损害应加强对症治疗和护理

二、银屑病(牛皮癣)

(一)概念: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多发于青壮年,有季节性。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20%有家族史2.环境因素:

感染、精神、应激、吸烟等3.免疫因素:

真皮T淋巴细胞浸润

(三)病生理特点:

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

(四)临床表现与分型

I.寻常型银屑病:

1.皮损特点:

红色丘疹或斑丘疹、斑块,表面覆多层银白色鳞屑

a.特征性皮损:

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b.头部损害:

束发现象

c.指甲损害:

“顶针样”凹陷d.唇、颊粘膜:

灰白色环状斑

e.分为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恢复期)

进行期:

同形反应——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

2.自觉症状:

瘙痒3.病程:

慢性经过,易复发,有季节性

4.好发部位:

四肢伸侧、腰骶部、头皮。

对称分布

5.特殊类型:

急性点滴状银屑病;钱币状或盘状银屑病;地图状银屑病;蛎壳状银屑病

II.关节病型银屑病

1.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2.病程慢性

3.有银屑病史,关节症状与银屑病皮损平行,是一种非对称性关节炎,多伴指(趾)甲的损害

III.红皮病型银屑病

1.有银屑病史2.病程迁延易反复,预后不良

3.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可有片状正常“皮岛”,大量鳞屑脱落。

后期手足皮肤可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指(趾)甲变形或脱落

IV.脓疱型银屑病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多数密集无菌性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可伴发热、关节疼痛等,易继发红皮症

2.限局性脓疱型银屑病:

亦称掌跖脓疱型银屑病

(五)组织病理

1.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2.Munro微脓肿3.颗粒层消失或减少

4.棘层增厚5.表皮突下延、真皮乳头顶部呈杵状6.毛细血管扩张,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