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11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docx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特训8古代诗歌阅读诗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

(8)古代诗歌阅读(诗)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②,青草妒春袍③。

注:

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

②庾郎:

为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

③《古诗》:

“青袍似春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为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首联状写两幅画面,表现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长川的艰难,画面隽永。

C.“烟轻惟润柳”所表现的意境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风滥欲吹桃”描写的是暮春时候疾风吹落桃花的情景,给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E.颈联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意在深远,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2.这首诗格调高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京西①

陆游

白发将军②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③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④疾风雷。

悬知⑤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说武巨收复西京洛阳,挥笔喜赋此诗。

②白发将军:

武巨,当时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

③列圣:

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

④故令:

大放天下的诏令。

⑤悬知:

料想。

⑥朝陵使:

朝祭陵墓的使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标题的“闻”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它交代了中心事件,引出了主人公“闻”后的情怀。

B.首联紧扣诗题,“捷书来”表明宋军取得了收复西京的胜利,突出了宋军的无坚不摧。

C.颔联认为,宋军把金兵从西京赶了出去,也有上天主持正义、有意向着宋王朝的因素。

D.颈联直抒胸臆,指出宋朝已故列代皇帝都仁恩深施,希望当今皇帝也要尽快大赦天下。

E.尾联想象明年寒食朝祭陵墓的使者的沿途所见,“驿路梨花处处开”景中蕴含丰富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湖口有怀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写诗人频繁地想要遥望帝乡,这一行为暗指诗人对政治中心和建立功名的渴望。

B.“万里心来去”看似只有“心”在运动,但实际上“心”是随着“身”一起运动的。

C.第三句聚焦于空间的“小”与细节,第四句则侧重空间的“大”和全景,形成对比。

D.“扁舟”指小船,而“舟”与“船”在古诗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内蕴和使用语境。

E.五、六句点明时令特征,诗人借秋天大雁不分昼夜南飞,含蓄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本诗第七句化用了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请赏析其化用之妙。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①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泷洲途中,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

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蜀府将①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E.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

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

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

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了哪些“愁”?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

③为君王谋划国事。

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少。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

此处指代主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B.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颈联也是场面描写,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坠落。

一“惊”一“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

D.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E.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

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照应标题,又总领全诗。

诗人去友人张氏隐居之所拜访,二人相聚兴致极好,友人挽留他吃过晚饭再走。

B.颈联中“杜酒”之“杜”与“张梨”之“张”,分别指作者自己和标题中的“张氏”,表现出宾主二人礼尚往来,相聚极欢。

C.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和主人张氏都是极有人情味的人,这从他们虽很少见面,可是一旦相见,主人热情留客,客人欢饮不拘束,并且真心致谢就能看出。

D.这首诗语言浅近,用典自然。

例如领联中两句都使用到了《诗经》中的典故,景中含情,承上启下,故前人评论颔联为“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

E.这首诗以时间顺序来展开,先写诗人前来拜访,主人留客;再写宴席之乐;最后想象归途,与首联相呼应。

2.尾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既然“险”,为何又“无愁”?

请结合诗歌内容,有条理地作答。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

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

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

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鹤疏(又名“鹤书”),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

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严重的毁弃。

“乱”指战乱,“烧”字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

“犹自”充满着伤怀之感,“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忘机”指不用心机,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了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

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颈联诗人描写了“庐”中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同时,“孤屿”与“小栏”互相映带,从“孤”字、“小”字和“满”字、“韵”字中,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境。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

是怎么表达的?

参考答案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BD;2.示例:

①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

②着力塑造了踌躇满志、壮怀激烈的青年形象,英气逼人;

③运用典故,以庾翼自比,寄寓诗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之豪情气概,意蕴高远。

解析:

1.A选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这首诗是春游即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却能跳出俗套,自成一格,以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年少的豪迈得意两相对照,抒写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确实景与人互相映衬,气脉通畅。

B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

该选项对诗句的理解有误。

首联状写两幅画面——骏马飞驰和白鸟高飞,意在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白鸟飞翔的高远。

因此,B项的理解不恰当,是选择项。

C项考查学生对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

“烟轻惟润柳”与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营造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意境,因此,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D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风滥欲吹桃”句在前一句基础上又更进步,不但写出了桃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而且将风拟人化,写出一种急不可待的青春心态,但此时并非暮春时节。

因此,该项的理解不恰当,是选择项。

E项考查学生对颈联的鉴赏,诗歌中常有一些人物的动作细节,仿佛很不经意,却意在深远,值得把玩品味。

此联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因此,该项表述恰当。

2.本题表面上是对诗歌总体鉴赏,指向明确。

“格调”在这里是指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艺术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首联与颔联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

颈联写登高望远,大好春色尽收眼底,胸中志气自然挥斥方遒,难以寄发,只好摩挲着七宝刀,念天地之悠悠,心绪难平,壮怀激烈,而正是这种心无城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心无挂碍,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

尾联“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以才华横溢的庾翼自比,又年轻又才堪当世,就连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更何况是活力四射的青春才俊呢?

这时候的李商隐还没有经历他人生的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自然怀抱青春理想跃跃欲试。

2.答案:

1.BC;2.①对抗金将领的赞叹。

“亦壮哉”三字,抒发了对抗金英雄“白发将军”武巨的赞叹之情。

②对南宋“中兴”的企盼之情。

“中兴赦令疾风雷”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南宋中兴的急切心情。

③对收复西京的喜悦之情。

诗人听到收复西京的捷报传来,表现出一派欣喜之情。

④对可以告慰宋朝前代列祖列宗的欣慰之情。

诗人的这一感情,表现在想象明年寒食祭扫陵墓的驿路上处处梨花盛开的景象。

⑤希望大宋尽快大赦天下。

从颈联“赦令疾风雷”可以看出诗人的这一思想倾向。

解析:

3.答案:

1.BE;2.①将并立的两种景观,合并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描绘出木叶在秋风吹动下坠入洞庭湖的景象;

②以“辞”代“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木叶以依依惜别的情态。

解析:

B项错在“身也在运动”,距帝乡万里的距离只有心能自由来去;

E项错在“对家乡的思念”,全诗没有体现出这种情感。

4.答案:

1.BE;2.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

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解析:

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

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5.答案:

1.DE;2.①放逐之悲:

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

②浓浓的乡愁:

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

③伤春之痛:

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

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

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6.答案:

1.BE;2.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

7.答案:

1.AB;2.不矛盾。

①壮心:

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

②断肠:

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

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

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解析:

8.答案:

1.D;2.①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

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②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

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解析:

“莫问当年事”中饱含作者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中思索历史的教训。

“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诗人自己。

9.答案:

1.BE;2.①对不能收复河湟失地的慨叹和惋惜

②对深陷异族却忠心不移的百姓的赞美和歌颂

③对只贪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判。

解析:

B照应两句错,第三句只照应首句,第四句照应第二句。

E诗句理解有误,尾联是讽刺统治者只知享乐,无心收复失地。

10.答案:

1.CD;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1.答案:

1.BC;2.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

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

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解析:

B颔联不是边地严酷环境的描写,重在烘托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

C“比拟”错。

12.答案:

1.BE;2.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愁;

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

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

B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E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和抒情

13.答案:

1.BC;2.①本应有“愁”。

因为张氏隐居郊外,主客二人时常见面,宴饮时间又在晚上,所以客人对归路的路况之艰险是非常了解的

②“无愁”,是为了表现宴饮之乐使人忘忧这一主题。

③借“无愁”表达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

解析:

B项,“杜”和“张”在此是双关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