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768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docx

新增必修文言文Ⅰ课文1《论语》十二章

[单元概览]

课题

文体

作者

核心内容

艺术特色

复习目标

《论语》

十二章

散文

孔子弟

子及再

传弟子

集中收录了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2.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语言浅显易懂,接近口语

1.梳理、积累这些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重点掌握实词“疾”“知”和虚词“乎”等。

3.背诵全部篇目。

屈原列传(节选)

人物

传记

司马迁

表现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1.记叙、议论相结合

2.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谏太宗

十思疏

奏章

魏征

指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难于保守天下。

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

1.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3.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4.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六国论

论说文

苏洵

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答司马

谏议书

书信

王安石

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进行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2.论证方法多样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项脊

轩志

散文

归有光

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1.以细节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2.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3.运用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课文1 《论语》十二章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①(  )?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2.子曰:

“朝闻道②(  ),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3.子曰:

“君子喻③(  )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4.子曰:

“见贤④(  )思齐⑤(  )焉,见不贤而内⑥(  )自省也。

”(《论语·里仁》)

5.子曰:

“质⑦(  )胜⑧(  )文⑨(  )则野⑩(  ),文胜质则史⑪(  )。

文质彬彬⑫(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6.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⑬(  )毅⑭(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⑮(  ),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7.子曰:

“譬如为山⑯(  ),未成一篑⑰(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⑱(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8.子曰:

“知⑲(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9.子贡问曰:

“有一言⑳(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

(  )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0.子曰:

“小子

(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以怨

(  )。

(  )之事

(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  )而正

(  )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2.颜渊问仁。

子曰:

“克

(  )己复

(  )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  )。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  ),请事

(  )斯语矣。

”(《论语·颜渊》)

答案 ①如礼何:

把礼怎么样。

“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②道:

道理,真理。

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

③喻:

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④贤:

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⑤齐:

与……看齐 ⑥内:

在心里 ⑦质:

质朴

⑧胜:

胜过,超过 ⑨文:

文饰 ⑩野:

粗野 ⑪史:

虚浮不实 ⑫彬彬:

文质兼备的样子 ⑬弘:

弘大 ⑭毅:

勇敢刚毅 ⑮已:

停止 ⑯为山:

堆积土山 ⑰篑:

筐 ⑱平地:

填平洼地 ⑲知:

同“智”,智慧 ⑳言:

字 

恕:

推己及人 

小子:

学生,晚辈 

兴:

激发感情(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

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

合群 

怨:

讥讽,讽谏 

迩:

近 

事:

侍奉 

敏:

迅速,敏捷 

有道: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

匡正,端正 

克:

克制 

复:

实践,实行 

目:

具体的条目 

敏:

聪明,机智 

事:

从事,照着去做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知者不惑

答案 同“智”,智慧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譬如平地

平坦的地面

②小子何莫学夫《诗》

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答案 ①填平洼地 ②学生,晚辈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喻

①君子喻于义

②喻之以理

③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2)恕

①其“恕”乎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3)敏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 

(1)①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②劝导,告知 ③比喻

(2)①推己及人 ②宽恕,原谅

(3)①迅速,敏捷 ②聪明,机智 ③努力,奋勉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贤思齐焉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就有道而正焉

⑤迩之事父

答案 ①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夕: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贤:

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

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 ③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⑤名词作动词,侍奉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仁以为己任

④敏于事而慎于言

⑤人而不仁,如礼何

⑥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

则 ②判断句 无标志词 ③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

仁(宾语)、以(介词) ④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

于 ⑤固定句式 标志词:

如……何 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标志词:

不亦……乎

6.文化常识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______________(作者)言行的记录。

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再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为“四书五经”。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

“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词,可用来称呼自己。

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社会地位高 人格高尚 社会地位低 人格卑鄙

三、典句翻译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得分点:

朝、道、夕,句意通顺)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贤德和才华的人,自己在心里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得分点:

贤、齐、内、省,句意通顺)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遥远。

(得分点:

弘、毅、任,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刚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答案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任重而道远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赏析悦读

在中国古代,诵读《论语》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不只是因为这部书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也因为它不同凡俗的语言艺术。

有的语言和缓自然,体现了立人之心。

如孔子在回答子贡“终身之言”时说“其‘恕’乎”,“其”是“大概”的意思,属于揣度语气,不同于“必‘恕’乎”;孔子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有与子贡探讨的意味,显示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有的语言不事雕琢,表现了挚诚之情。

如谈论什么是“好学”时,用的几乎是家常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短短几句话从物质讲到精神,从技说到道,没有一丝矫揉造作。

有的语言斩钉截铁,表现了不移之志。

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自己对“道”的执着追求;又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比喻修辞表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如“士不可以不弘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否定词的单用或连用表现了不容置疑的理性判断。

有的语言一针见血,颇有戳心之痛。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比之中高下立现,鄙陋者难免汗颜。

整部《论语》语言干练、精警、生动,无怪乎传承两千多年而不朽。

二、活用素材

素材点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反映了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对鬼神持怀疑态度,其伦理思想核心是“仁”,常指人的主观的自觉精神,其政治哲学主要是德治主义,强调道德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