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7645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政策措施教育部.docx

3政策措施教育部

宁波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2011-2012)

 

 

2013-1-26

目录

1总体概况3

1.1指导思想3

1.2目标定位3

1.3基本原则3

1.4实施专业3

2组织管理4

2.1“卓越计划”领导小组4

2.2“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4

2.3“卓越计划”工作小组5

2.4“卓越计划”项目办公室5

2.5“卓越计划”培养质量评价办公室5

3政策措施5

3.1政策制度保障5

4培养模式7

4.1制定“卓越计划”学校标准7

4.2提出“卓越计划”123模式7

4.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7

4.4.1实践三课堂联动7

4.4.2推进课程整合8

4.5教学方法改革8

5师资队伍建设9

5.1“聚英100”工程9

5.2“育英100”工程10

5.3“全职+兼职”混合模式10

5.4人事政策护航10

6校企合作10

7国际化11

8工作计划与建议12

8.1经验12

8.1.1统一思想认识,凝练改革目标12

8.1.2推进课堂联动,深化课程改革12

8.1.3研究工程教育,创新校企实践12

8.1.4实行项目管理,合理使用资金12

8.2问题12

8.2.1课程体系内容尚需进一步整合12

8.2.2教师工程素养急需进一步提高13

8.2.3企业参与深度急需进一步加强13

8.3努力方向13

8.3.1改革课程内容重组课程体系13

8.3.2强化教师工程素养培养机制13

8.3.3创新政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14

8.3.4遴选卓越学子,高效培养人才14

1总体概况

1.1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学校已有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以做学融合、研学融合为抓手,突出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力争建成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2目标定位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现代工程师培养思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开发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1.3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

支持不同试点学院系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各有侧重。

参与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1.4实施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自2010级开始,试点专业全部学生整体实施。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在学生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至2012年,在校企合作方面,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4个试点专业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数量增加到63家,新增16家企业,学生参与企业深度实习总人数从290人提升到879人;在国际交流方面,全校合作的国外企业和学校数量由12家增加到34家,学生出国交流人数由9人提升到76人;在竞赛方面,全国一等奖27人,比上年增加24人,全国二、三等奖共37人,比上年增加17人。

在师资建设方面,教师国内外交流达到136人次,比上年增加56.3%;全国二三等奖共37人,比上年增加17人。

在师资建设方面,教师国内外交流达到136人次,比上年增加56.3%,派往企业进修的教师有37人。

进行整合的课程达22门。

此外,还新建实验室14个,引进优秀人才34人,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

2组织管理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卓越计划”项目办公室、“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办公室。

2.1“卓越计划”领导小组

成立了校党委书记郭华巍、校长高浩其为组长,王晓勇副书记、王菁华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

负责“卓越计划”顶层设计、目标设定、分类指导、政策协调、组织实施和宏观调控等。

2.2“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

成立了“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

由朱高峰院士担任主任,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宁波市教育局领导、“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相关企业领导以及部分专业知名专家担任委员。

委员会依据学校总体目标,结合行业标准指导“卓越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论证,共同制订并优化“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负责宏观把握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及施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专家级的建议和意见。

2.3“卓越计划”工作小组

各试点专业所在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由试点专业所在学院院长担任组长,主管副院长和相关企业工程师担任副组长,试点专业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为成员。

“卓越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具体制订、完善及执行。

2.4“卓越计划”项目办公室

成立了“卓越计划”项目办公室。

由教务处处长沈友华担任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谷伟、高教所副所长周军担任副主任。

项目办公室已组织各试点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监控方案的运行,并已立项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等。

2.5“卓越计划”培养质量评价办公室

成立了“卓越计划”培养质量评价办公室。

“卓越计划”培养质量评价办公室设在教学质量检查办公室,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进行自查,以此为基础,构建“卓越计划”项目绩效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和质量跟踪制度,提高实施效果。

3政策措施

3.1政策制度保障

我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和我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宁波工程学院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卓越计划推动大会,研讨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波工程学院关于外聘工程实践教师的实施办法》、《宁波工程学院教师下企业等社会实践暂行办法》、《宁波工程学院海处(境外)实习计划》等,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学生考核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实施倾斜政策。

3.2“卓越计划”专项资金保障

“卓越计划”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宁波市教育局拨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推动该计划实施。

2012年,学校又单列出158万元预算,推进卓越计划。

重点支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海外实习、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师资引进培养、教材建设等。

3.3“卓越计划”考核激励保障

学校支持各试点专业选拔“卓越计划”教师,并给予教学改革的课程适当补贴。

对于申报成功的省、市、校等教改教研课题在经费、考核等方面给予科研课题同样的支持力度。

对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有显著成果的教师在职称聘任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对进行“卓越计划”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适当倾斜等。

3.4“卓越计划”项目目标化管理

我校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将“卓越计划”的推进实施分解成11个大项和87个子项,实行学院院长负责制,各子项目任务落实到人。

召开了2012年“卓越计划”工作会议,对“卓越计划”相关学院进行2011年项目业绩考核,根据项目既定目标完成情况,下拨2012年度项目经费和任务。

3.5“卓越计划”师资培养保障

“卓越计划”师资培养保障包括教师海外培养和国内教师培训保障。

海外培养保障包括学校优先资助“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师参加出国访学、留学、进修、实习、学术交流等国际合作交流。

优先支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内外工程名校、跨国公司研修。

国内培养保障包括学校优先支持“卓越计划”教师参加工程师继续教育,优先支持“卓越计划”教师实施“青年访问工程师”等计划,逐步提高培训期间教师的工资津贴等待遇。

3.6“卓越计划”服务管理保障

全校教职工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教学科研等,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条件、优化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共同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做出贡献。

4培养模式

4.1制定“卓越计划”学校标准

各二级学院积极组织研讨,向国外高校学习,向国内兄弟院校学习,制定本学院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

我校在教育部通用标准基础上,结合我校各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了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四个试点专业培养标准。

4.2提出“卓越计划”123模式

我校提出了以“知行合一”校训为指导,创造性提出“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积极人生态度(Initiative)、工程专业素养(Industrial)和综合应用能力(Integrative)的工程师后备人才(“3 I”工程技术人才),简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23模式,即秉承一个校训、创新“双核模式”和培养三种特质的“卓越计划”。

4.3创新专业特色培养分模式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根据各自特点,提炼总结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转移提出了2C+E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提出了自主化三维互动的123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了133(1条主线,3个层次,3个模块)的人才培养分模式。

这些人才培养分模式有力地支撑着“卓越计划”123模式。

4.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4.4.1实践三课堂联动

第一课堂改革。

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

第二课堂改革。

鼓励试点专业参与推动校、市、省、国家等不同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体系构建,探索学校、企业、政府合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获取工程经验、工作经历的工程环境。

鼓励教师学生在工程实际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奖励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师生。

第三课堂改革。

开展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社会调研、生活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善于合作、敢于吃苦的人格,将社会实践载体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团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课程化管理和学分化考核,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全面联动。

4.4.2推进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工作是我校“卓越计划”2012年重点推进的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工程学院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推进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课程整合改革工作,我校于2012年6月召开了“卓越计划”课程整合专题会议,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研室正、副主任,公共课教学学院院长(部主任)、副院长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宁波工程学院“卓越计划”课程整合工作实施办法,提出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制定学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构建知识能力矩阵→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大纲→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与学的方法→编制课程教案和学习资料→课程整合总结提炼的课程整合路径。

办法要求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课程整合要优化知识能力矩阵,完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系列教育与学习方法,形成课程整合团队,形成课程整合及改革机制,各学院、专业、教研室要不断学习、研讨、交流、实践和反思,形成学习型课程整合团队。

4.5教学方法改革

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积极推进CDIO教学、“项目化教学”、“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项目,授课过程中增加了一些专题讨论、小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内容,训练学生自学、互学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研究与探索精神。

采用团队项目设计、PPT展示答辩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注重采用启发、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核心课程考试初步建立起试题库,向教考分离过渡。

改革考试方法。

各试点专业实施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好发挥考试环节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有效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模式,杜绝课程考核仅仅依靠“考前突击”的现象,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专业特征、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考试方法,如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口试和学生辩论的形式;实验操作、技能操作和小制作竞赛的形式;演讲和答辩形式;撰写心得体会、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闭卷、开卷、部分开卷组合考试形式;计算机及网上考试等多种形式;学生自我命题的考试形式;论文、小设计考试形式;操作考核和现场问题处理等。

5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聚英100”计划,引进国内外的优秀工程师和有工程背景的博士、教授。

通过“育英100”工程,实施“青年访问工程师”等计划,提高教师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

5.1“聚英100”工程

大力实施“聚英100”计划,引进海内外有工程背景的优秀工程师、博士、教授到校全职工作。

柔性引进海内外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优秀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开设讲座等教学任务,人事处提出,每个试点专业的企业兼职教师数不少于5名。

力争新引进教师中,30%有海外背景,30%有工程背景。

5.2“育英100”工程

加强推进“育英100”工程,重视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培养,力争“双师型”教师达到30%。

鼓励试点专业的骨干教师到海内外工程名校进修。

继续推进“教师实践服务计划”,鼓励教师到企业承接横向课题,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工程问题,开发实训项目。

实施“青年访问工程师”计划,采取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选派青年教师到海内外企业挂职锻炼。

灵活进行教师工程实训技能培训,推进工程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建设。

5.3“全职+兼职”混合模式

在我校师资比较紧张、专业对应企业规模不大的现实背景下,学校逐渐探索出教师下企业“全职+兼职”的混合模式,即学校采取派一位教师到政府或行业部门全职挂职,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此促进学校其他教师与中小企业的横向合作。

作为受益方的其他教师,则采取兼职方式下企业实践。

5.4人事政策护航

在人员编制、校内津贴、业绩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卓越计划倾斜。

适当扩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师编制和实验编制,教师进行“访问工程师”等与工程相关的各类进修,校内津贴均不受影响,将是否进入卓越计划试点,作为二级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建议二级学院在制定内部考核分配细则时,向卓越计划倾斜。

适当扩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师、实验人员编制。

6校企合作

校企共建实验室。

以工程技术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创设工程教育环境。

构建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工程基础训练平台、综合运用实践平台、综合素质拓展平台。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积极推动校、市、省、国家等不同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体系构建。

学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整合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安全保护、劳动保护等各项管理工作,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以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校已经与无锡中软国际、镇海炼化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并获得教育部批准。

校企共订培养方案。

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吸收企业高层专业管理人员进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培养方案更具有地方行业特色。

7国际化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学生实习岗位涉及到阿联酋、西班牙、奥地利、德国、阿曼、韩国、波兰、土耳其、巴西、比利时、葡萄牙11个国家,实习涉及领域包括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信息与技术、材料成型与加工、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共有47人参加境外实习。

引进项目,丰富学生实习岗位;联络海外友好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将“3+1”培养模式一年实习环节安排在海外进行,请国外教师指导我校学生毕业设计;积极开拓海外专业实习项目,加大国际化宣传力度,举办对外交流成果会和海外专业实习成果交流展,展示师生对外交流成果。

举办海外专业实习成果交流会,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提高学生国际化工程教育的认识。

建立了爱因斯特、台湾中华大学、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4个稳定海外实习基地。

举办了2次4场“海外专业实习成果交流会”,创新了海外实习雇主评价卡制度。

8工作计划与建议

8.1经验

8.1.1统一思想认识,凝练改革目标

我校结合特色,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凝练为“知行合一”、“双核协同”和“3I”人才。

8.1.2推进课堂联动,深化课程改革

将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实习环节通过一、二、三课堂进行联动,所有课堂与相对应培养能力体现在能力培养矩阵上,打造良好的工程环境学习氛围,全面培育拥有积极人生态度,专业的工程素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8.1.3研究工程教育,创新校企实践

启动全面的工程教育改革,教师对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并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不同以往传统授课模式的项目式训练、团队合作式学习等模式,更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去。

卓越计划初步启动了我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8.1.4实行项目管理,合理使用资金

我校“卓越计划”对资金使用采取项目管理,把资金具体落实到11个大项、87个子项目,并备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使资金落到实处。

8.2问题

8.2.1课程体系内容尚需进一步整合

课程整合和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在教改方面的收益,并在职称政策方面倾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全校各级部门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

8.2.2教师工程素养急需进一步提高

整体来看,教师工程素养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建议在职称评审上,将教师在产学合作中从事项目研发、技术服务、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职称评审重要考核依据。

这是我校面临几个大的体制性障碍之一,只有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层面下定决心,改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8.2.3企业参与深度急需进一步加强

我校合作的企业大多限于宁波地区,主要以化工企业为主,缺乏各个行业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型公司的合作。

由于企业培养阶段企业付出多,短期收益低,大部分企业处在一个不愿意合作和观望的态度之中,企业学习、实习实训的时间相对较短,大多为1~3个月,实习实训的效果因而有所折扣,所以校企合作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8.3努力方向

8.3.1改革课程内容重组课程体系

实施宁波工程学院“卓越计划”课程整合工作实施办法,建设一支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整合和改革。

8.3.2强化教师工程素养培养机制

下一步师资工作中抓落实、重绩效、促交流。

抓落实

✦加强人才引进,降低生师比;增加青年访问工程师派出力度;试点专业实施“博士助教制”;

重绩效

✦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明确和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卓越师资工作的考核制度。

促交流

✦促进交流,发现典型,对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项目,给予精心培育;加强教师到海外访学进修和交流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参加工程教育研讨会质量。

8.3.3创新政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使企业有参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企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的人才能够吸引企业能投入、敢投入和愿投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8.3.4遴选卓越学子,高效培养人才

我校“卓越计划”各专业全部整体推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由于实施范围大,学生人数众多,专业内部学生没有形成竞争机制,实习实践场地紧张,实习基地校企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工程师资短缺,这些问题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凸显出来。

在认真调研和慎重决策基础上,我校拟对参加“卓越计划”学生进行遴选,把有限的资源用好。

“卓越计划”已成为宁波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宁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宁波工程学院广大师生将努力实践,追求卓越,以饱满的热情,美好的青春年华,谱写宁工人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华丽的篇章,为母校三十华诞献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