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ppt
《1.2-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ppt(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授课教师:
陈进武,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干预生活”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红色经典”,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1957年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艾芜百炼成钢1958年杨沫青春之歌冯志敌后武工队雪克战斗的青春刘流烈火金刚,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1959年柳青创业史欧阳山三家巷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1960年黄秋耘耕云记茹志鹃静静的产院1961年陈翔鹤陶渊明写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柳青,十七年小说的重要收获,1962年西戎赖大嫂李纳撒尼大爹1963年姚雪垠李自成欧阳山苦斗1964年浩然艳阳天,欧阳山,第一节农村题材的小说,整体特征,内容上,农业与革命历史题材特别“重大”。
工农兵作为革命的主导力量,被要求作为人物塑造的中心任务来对待。
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1、动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
毛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2、作家构成,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3、面貌:
关于“农村题材”,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们必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都不合时宜。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的严峻和紧张。
4、赵树理,赵树理曾经被视为讲话精神的实践典范、“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建国后,赵树理延续着自己的“问题小说”意识,淳朴自然的写作风格,及立足于朴素的道德情感来观察农村新旧变化的艺术视角。
主要有长篇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记等。
同样的创作,不同的结果,他建国后的创作非但得不到肯定,却不断遭到苛责,“锻炼锻炼”和倾向相似的赖大嫂后来被作为描写“中间人物”的标本受到批判。
“锻炼锻炼”,“锻炼锻炼”发表于正处在“大跃进”高潮阶段的1958年,赵树理通过小说曲折地表现了他的立场。
赵树理的小说文本都采用叙述人与人物同一视角来叙述,通过这一视点叙述出来的事实便是唯一的本文真实,但在这个文本中,却出现叙述人与人物的双重视点,于是便有了两种真实。
叙述人视角讲述的是这样一种事实:
“争先农业社”中农出身的老社长认为年轻的副社长杨小四还需要“锻炼锻炼”,而杨小四等人却趁老社长外出的机会想办法整治好吃懒做、损人利己的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等人,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揭露了中农干部“和事佬”似的工作作风和群众中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旧思想。
但这样的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叙事很快被文本中人物视角提供的另外一种事实所解构:
“争先农业社”的社员们因工分太低、又吃不饱肚子而消极怠工,年轻的副社长杨小四等人则采用“坦白交待”、“干脆送法院”等粗暴、专横的办法强迫社员完成生产任务,最后,“吃不饱”“小腿疼”等人也没有象“三仙姑”、“常有理”那样被教育、改造过来,而只是被迫就范。
叙述人话语层面与文本的故事层面的分裂,反映了赵树理介入文学时在双重身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态。
赵树理在叙述层面自然是站在杨小四一边,但在他真实地勾勒出农村的实况以后,已经隐晦地显露出了他一贯的立场:
“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面对农民的消极怠工,干部只有采取强制手段整治他们,才得以完成生产任务在当时的环境下,赵树理不可能公开维护农民,但正是这般似乎倾向意识形态的态度,反而更为真切地表明了他的选择。
稍后,他对当时农村的严峻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因此遭到严厉的批评,但他拒不认错。
随着政治环境日益恶化,赵树理不得不停止小说创作,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三里湾,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小说围绕山西农村三里湾的四个家庭即三里湾合作运动的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热衷于发家致富的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糊涂涂”马多寿、落后妇女“能不够”等四家展开故事,穿插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写了秋收期间扩社、整社、开渠等几件事情,歌颂了走集体道路的建社爱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限于所谓“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并没有被提升到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高度。
赵树理是一个深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存状况的自觉的农民代言人,小说表现农民的所谓小私有者保守、自私等习性,也在批判中隐含着谅解的意思,这就与政治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了。
三里湾主要提炼了三里湾这个村庄开展的秋收、整社、开渠等情节,着重表现人民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遭遇的两种思想和道路的错综矛盾和挣扎,小说从不同侧面历史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深刻变革。
5、柳青与创业史,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的创业史(1960年)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
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安排情节发展。
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物刻画。
梁生宝,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民”,梁生宝不仅有普通农民的朴实憨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传统品质,而且还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等操守,而最重要的是他具有所谓无产阶级的政治敏锐:
哪怕是生活中极小、极平常的一件事,梁生宝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地将之上升到阶级斗争的理论高度。
这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严重地拔高了这个人物形象。
与梁生宝相比,一些反面、次要人物反而塑造得比较精彩。
如“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暗中使坏的狡猾、富裕中农郭世富的处事圆滑以及郭振山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安于现状,都得到了较为真实的表现。
梁三老汉,最突出的是梁三老汉。
老汉在旧社会奋斗几十年,始终没能挣得一份家业,进入新中国以后,分到了土地,重新看到了创家立业的希望,但儿子坚持走合作化道路,他只能痛苦地丢弃发家的小农梦想。
他并不支持儿子的所作所为,但又情不自禁地关心着梁生宝的一切,在儿子有了成绩之后,他也为之自豪,同时自觉维护互助组的利益。
作者细腻地描绘出一个老农从热衷单干发家转变到自觉关心集体的心路历程,极为真实可信,这一人物形象也因此成为共和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典型艺术形象之一。
声音,“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经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风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感,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国农村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坚实,它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的力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透纸背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笑与深长的叹息。
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方针,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作品!
”王蒙:
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
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李运抟:
中国当代文学与伪现实主义,声音,6、周立波与山乡巨变,山乡巨变的主题是歌颂农业合作化、公社化运动。
小说分正篇、续篇两个部分,描写湖南一个名叫清溪乡的偏僻山村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反映出这一社会变革对乡村生活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
周立波对农村阶级斗争、人物关系的设计与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也是认同的,所以作品“总是力求透过一些看来是很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来显示出它们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意义,透过个人的生活遭遇和日常言行,来挖掘人物性格中的社会内容”,完全符合当时的文学规范。
虽然小说带有为政治服务、甚至图解政策的明显痕迹,但由于作者立足于描写合作化运动造成的乡村生活历史变迁,而不是合作化运动本身,就使得作品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治主题的限制,呈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表现出极富特色的湘中地方的风土人情。
糊涂、善良而自私的“亭面糊”盛佑亭吃苦耐劳吝啬、贪心的“菊咬金”王菊生勤劳本分而倔强守旧的陈先晋清溪乡党支部书记李月辉(“婆婆子”),书影,图1-2-18连环画山乡巨变一叶,孙犁是横跨现当代的著名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孙犁一直在天津做编辑和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创作成果颇丰,涉及小说、散文、新诗、文艺理论等领域。
十七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等。
7、孙犁:
铁木前传,铁木前传是这一时期孙犁最重要的作品。
乡村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在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中成为患难知己,他们的下一代之间也产生了青梅竹马的纯洁爱情,但到了1949年后,社会变动造成了两家经济地位的变化和生活道路、思想情趣的差异,终于导致双方友谊破裂,年轻人的爱情亦随之结束。
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具有鲜明对立性格:
安贫乐道的铁匠傅老刚与一心发家致富的木匠黎老东,热衷集体事务的九儿、四儿与追求安逸、厌恶集体事务的六儿、小满儿。
铁木前传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相比于孙犁其他作品的单纯、流畅和明晰,铁木前传呈现出难以自圆的艰涩、凝重和沉郁,体现了一个有着深厚人道关怀的作家在严酷的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深刻精神危机。
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红色”的色调,讲述革命历史的方式,以长篇为主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广泛、成就较高的一个方面。
革命历史小说的中心话语:
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怎样通过党的领导、在曲折艰难中走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如何参与了这样的历史进程,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历史变化。
革命历史小说的两种类型,一是以历史容量的广阔性、时代精神的纵深感为主要目标,呈现宏大叙事形态的革命史诗小说,代表性作品有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等,以及杨沫的青春之歌;,二是较多吸收传统演义小说叙述方式的革命传奇小说,林海雪原(曲波)、铁道游击队(知侠)、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敌后武工队(冯志)、烈火金刚(刘流)等,这些小说通俗活泼,可读性强,以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脸谱化人物塑造见长。
用短篇形式书写革命历史题材较有影响的,是王愿坚、峻青、孙犁、茹志娟等。
由于篇幅的限制,断片式的写法,这里的“历史性”并不显著,主要体现为一种“历史化”的思想或情感表达。
1、茹志鹃与百合花,茹志娟的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茹志娟在取材上往往小处着眼,勾画有意味的人物、生活侧影,善于细致深入地探索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