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63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doc

第11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考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外交政策和原则

1.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轻巧识记]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成就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史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①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 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

②“伟大的中苏同盟是远东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兄弟国家”的“同志式的援助”是“不可缺少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因此“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团结和友谊,是我们最高的国际义务,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中国网《新中国外交六十年》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史料二:

“一边倒”政策

②→中国要重点发展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从其适用的范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其容纳不同时代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学会用史]

(1)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谈谈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

提示:

政策:

一边倒(或联合苏联)。

背景: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苏结成友好同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件事所反映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题干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新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基础上与外国重新订约,这体现的是“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选B项。

]

2.(2017·杭州期末)“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消除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不结盟政策

B [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项正确。

]

3.1954年12月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

如果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将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的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

对这次会议评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

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C.着重讨论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D [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说的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排除B项。

]

考点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原因

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60年代末,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

③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

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误区警示]       有关外交关系突破的几点认识

(1)1971年中国恢复的是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2)过程:

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表现

①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立场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表现

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②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活动。

[轻巧识记]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中美关系正常化

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②“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

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③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形势

①→此时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②→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史料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③→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提示: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提示:

问题:

台湾问题。

理解: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

对抗。

①根本原因:

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

”材料表明(  )

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D [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中美之间不应该是敌对关系,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两国应该互惠互利,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的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

2.邓小平复出后,开展密集的外交出访活动,积极加强与邻国的友好来往,建立合作关系(如下表),并特别注重拓展与日本、美国的联系。

邓小平的外交目标是(  )

时间

对象

1978年初

缅甸、尼泊尔

1978年9月

朝鲜

1978年10月

日本

1978年11月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1979年1月

美国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为改革开放创造外部环境

C.抗衡来自苏联的安全压力

D.摆脱泛意识形态的束缚

D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特别注重拓展与日本和美国的联系,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抗衡苏联,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故D项正确。

]

3.“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答案为B项。

A项是万隆会议精神,排除;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的主旨不符,排除。

]

主题 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灵活多变——新中国的外交战略

[主题立意]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

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外交的特点和风格,在国际上树立了新中国的庄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信誉。

[知识交汇]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1)由国际局势决定:

当时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由革命性质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取得其支持和合作。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016·全国乙卷·31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贸易额所占比重上升

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2016·全国乙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

【解析答案】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

]

中美关系:

共识与分歧并呈,

竞争与合作同存[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

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运用点拨]

(1)历史上中美关系:

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

(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公然干涉一些国家内政,加剧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

(3)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

美国对中美关系历来有种种说法,其基本定位是“非敌非友”关系。

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的特定关系,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

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是合作与防范并举,但对中国“安全再平衡”力度加大,采取综合手段遏制中国,让盟国出钱、出力、出面牵制中国。

与此同时,通过人道主义救援、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

随着美国加紧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介入态势将更加明显。

中美关系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针对训练]

1.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 [注意时间为“1970年”,此时美国希望与北京建立对话,说明美国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2.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

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C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A项错误;B项同中美关系现实不符,排除;C项符合国际关系的普遍原理与外交现实,符合题意;D项和题干不构成逻辑关系,排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