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政治重点 2.docx
《z政治重点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政治重点 2.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政治重点2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四个基本问题三位一体三个不同形态及其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旗帜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三位一体)
三个坚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2)
有关国情方面的问题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
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基本国情没变的原因: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
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
到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
2010年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7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会仍居100位以后。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提高了92%。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目前中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人口城市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6.64%。
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93%,发达地区达到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8.8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56.29%;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世界三产占比为47.43%;而发达国家三产占比是54.78%,发展中国家的三产占比是44.46%,而中国三产占比是2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到了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58.17%;发达国家三产占比为70.32%,发展中国家三产占比为56.25%,而中国2010年三产占比为43.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03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13.11个百分点。
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这一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结论一:
“三个没有变”。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
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没有变”。
胡锦涛强调: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结论二:
“三个世所罕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相当。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后,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于世界及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理由: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国内学者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围,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美国也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亚洲。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未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一轮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
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5到10年,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政危机、失业、反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目。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中国对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将不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的许多舞台,中国已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
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
第三,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
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种意识。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3)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
关于经济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体是两大制度: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收入分配制度。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关键是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要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分析清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
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
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
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
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曾经都是高效率的所有制。
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能够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
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
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其一,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其二,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其三,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基本特征:
总的趋势:
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实现形式:
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结论之二: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结论之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观点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制度体现);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重点讲述内容
(一)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二)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三权分立”
(三)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四)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
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强调竞争,强调选票,执政党只做对自己政党选举有利的事,这样就必然缺乏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
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
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为了拼选举,各政党相互攻击对方,引起拥护各自政党的民众对立。
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尽管有许多弊端,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一定实力,法制也比较健全,使人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制度,因而其弊端也就在大众的容忍范围之内了。
但是在一些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大众民主意识比较欠缺、缺乏实行民主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行得通。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
文化强国:
标准如何确定?
如何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
如何鼓励创新?
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出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还不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努力方向: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9)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10)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解决好这一问题,不可能建立和谐社会。
经济利益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或者说,社会和谐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
首先,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占有和支配的关系,或是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支配权力的关系。
其次,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人们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关系,一定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因此,和谐社会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1)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
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
生态我们建设首先一是观念问题,二是理论问题、利益问题,三是涉及到法律问题、技术问题。
我们主要是讲前二个问题。
观念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对发展认识的深化。
具体体现就是学科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理论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什么位置,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思想,怎样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内容。
利益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遇到的是利益关系,观念、理论、法律都是解决好社会的不同利益关系。
实际上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比,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
法律和技术问题:
必须要有法律制约和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保障,需要法律建设和技术条件。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13)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4)
从内容上看,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五大建设的关系(关键、保证)
从形式上看,由于是党建专题,因而与五大建设的阐述形式基本一致,有一节“概述”,但没有类似经济和经济建设、政治和政治观、文化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与生态文明等基本概念和范畴的阐述。
1、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点
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世情: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这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情:
“三个没有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世所罕见”: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党情:
面临“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一贯坚持的理想追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根本上就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
一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二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四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五是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15)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6)
时代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至今对此并没有很好地把握;
当今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到底是不是时代的主题,有许多人提出了怀疑
当今世界的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竞争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基本态势: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时代的主旋律。
)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成功,使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使“中国经验”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8年中国的汶川抗震救灾和奥运会,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一些国外人士十分重视中国经验,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积极肯定。
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大讨论。
在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发展道路的同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也相应增多。
具体表现在:
一是过高估计中国未来发展遇到的挑战,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失败论”;
二是误读中国发展道路,认为中国最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