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
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讲高考虽未涉及,但作为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内容,理应加强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某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②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③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__a__(填“a或b”),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__b__(填“a或b”)。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形影响线路密度:
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②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③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
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上,密度小。
②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密度较小。
③平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上,密度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
(1)~
(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答案]
(1)D
(2)C
[一站归纳]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二)三类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不同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三)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温馨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5·广东高考)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
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2013·海南高考)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2~3题。
2.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3.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
解析:
2.D 3.C 第2题,根据材料叙述: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第3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
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
(2012·江苏高考)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km,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4~5题。
(双选)
4.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
5.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解析:
4.AC 5.CD 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位于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且材料中明确给出沿线地区多高山、断崖、陡坡和深谷。
溶洞对桥隧影响不大,角峰为冰川地貌,本地区极少分布。
第5题,冰川和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在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极少分布。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河流 B.海陆位置、地形
C.地形、经济发展水平D.河流、气候
2.与甲城市附近相比,乙城周围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 )
A.夏季光照更足,有利于提高单产
B.冬季气温更低,有利于农产品保存
C.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收获
D.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解析:
1.C 2.D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汉中,地处秦岭以南的山区,由于地形崎岖,该地区铁路线少,且绝大部分在平坦的河谷;乙为淮南,地处淮河平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运输量大,铁路密度较大;所以影响山区铁路布局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平原区主要则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
第2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位于季风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相近,不同的是乙地处平原,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商品率高。
故选D。
(2018·柳州模拟)正屋正脊是指主屋屋顶最高处的一条屋脊。
如图示意海南岛东北部山地地区的某乡村正屋正脊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图中乙地为该区域最高点,等高距为20m。
读下图回答3~5题。
3.该区域的相对高差最大可能是( )
A.60mB.70m
C.80mD.110m
4.海南岛乡村建筑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坐北朝南的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大,一般背山面河。
夏至日前后,站在甲处面朝正屋的房门口能看到( )
A.太阳从右前方山头处落下
B.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落下
C.太阳从左前方山头出升起
D.太阳从正前方山头处升起
5.该乡村建筑的排列是正屋沿等高线平行或与等高线有一定角度排列,这样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方便整个村落的通风散热B.便于采光
C.地面较为平坦D.缩小房屋间的相对高差
解析:
3.D 4.A 5.B 第3题,乙处为区域最高点,最低点位于图示东北部,两处相隔5条等高线,相对高差在100m以上,选择项最可能是110m。
第4题,夏至日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甲处房屋面向西南,站在甲处面朝正屋的房门口能看到的是西南方,故看到太阳从右前方山头处落下。
第5题,海南地区纬度低,光线好,并且由图中房屋排列,可以看出房屋朝向并不固定,并没有全部朝向光线更好的方向,所以房屋排列的主要目的不包括便于采光。
考点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图表忆基础]
读下列气温变化示意图,回忆以下知识。
(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状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
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年降水量为448mm,且变化明显。
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
(1)~
(2)题。
(1)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D.冷干
(2)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
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
[解析] 第
(1)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
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
第
(2)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答案]
(1)A
(2)B
[一站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3大考查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2大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变暖的3大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5项对策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6·浙江高考)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完成下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
选B 由题目材料可知,云杉的分布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升高,北半球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高纬度)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到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上升;而从乙到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稍向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故选项B正确。
2.(2014·广东高考)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
选B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暖流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B。
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减弱应该导致温度上升,故不选A。
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弱,故不选C。
全球气候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D。
(2014·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3.A 4.C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
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
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
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2013·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6.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5.B 6.A 第5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6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8·武威模拟)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完成1~2题。
1.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D.1975~2010年
2.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解析:
1.D 2.C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结合图中相同的时间气温距平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75~2010年,D对。
第2题,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C对。
纬度没有差异,A错。
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B、D错。
(2018·绵阳模拟)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3.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C.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解析:
选B 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1~2题。
1.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
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 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D.冰川融水量增大
2.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解析:
1.C 2.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
第2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回答3~4题。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解析:
3.C 4.B 第3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第4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6.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
5.B 6.C 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8·福州模拟)读下图,完成7~9题。
7.该山峰最可能位于( )
A.天山B.秦岭
C.横断山脉D.台湾山脉
8.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地势
9.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B.地壳运动
C.风力增强D.气温升高
解析:
7.A 8.C 9.D 第7题,根据我国主要山脉的海拔高度及其分布可知,秦岭、台湾山脉位于地势的第二、三阶梯,而且海拔较低,山顶根本没有冰川分布,故排除选项B、D;横断山脉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南坡是迎风坡,冰川面积分布应该较大,而图中是北坡冰川面积分布多,所以该山脉应该是天山,故选项A正确。
第8题,热量、气温主要是通过影响雪线的升高与降低,进而影响不同季节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同一季节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关系不大,故排除选项A、B;地势高低影响山峰上部是否有冰川分布,与面积大小,关系不大,故排除选项D;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差异最主要因素是降水,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如天山北坡有来自于北冰洋、大西洋的湿润气流进入,形成迎风坡,所以北部冰川面积大,故选项C正确。
第9题,地壳抬升冰川面积变化无关,故排除选项B;风力增强对冰川面积减少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降水减少对于迎风坡的冰川面积减少影响较大,仔细观察图2,不同坡向冰川面积都在缩小,说明冰川在大量融化,可见造成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故选项D正确。
某地理研究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农作物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
读表回答10~11题。
农作物熟制
北界
一年一熟
向北推移200~300km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向北推移500km左右
10.该地理研究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
A.臭氧层空洞变大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D.全球降水量增大
11.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2030年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
B.内蒙古高原适宜生长季延长
C.长江三角洲变大
D.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减轻
解析:
10.B 11.B 第10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农作物熟制北界北移。
第11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我国1月0℃等温线北移;内蒙古高原的适宜生长季延长;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长江三角洲将变小;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使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加剧。
二、非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