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3853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在冶金、制瓷、纺织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享誉世界并长期领先。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下,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并人为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结合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主要的农业工具和水利工程等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认识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农业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情怀。

 “神农”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农业的起源

(1)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神农氏的传说

(1)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实证: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影响: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程

阶段

时间

表现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唐代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影响

(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

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贫者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土地制度演变

(1)商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王所有。

(2)封建社会

①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②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但最终遭到破坏。

2.土地兼并现象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

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大批农民破产。

(3)影响: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赋税

(1)目的: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内容:

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3)意义:

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定义: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内容:

修建大型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3)影响

①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②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3.对古代赋税和徭役的认识

(1)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2)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水利工程建设

(1)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非常成功。

2.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2)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4)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名师点拨】 井田制瓦解引起的三大变化

土地所有制关系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被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取代);分配方式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思维拓展】 禹被尊称为“大禹”,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这是因为禹是治水英雄,他带领人民战胜洪水,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个模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两大阶段: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三大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

【图解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易错提醒】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轻巧识记】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名师指津】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知识延伸】

1.古代农业工具使用的动力

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使用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以风为动力的,如明清时的风力水车;以水作动力的,如宋朝的水转翻车;以人力作动力的,如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等。

2.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一次可播三行。

一人一牛,“日种一顷”,效率提高十几倍。

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阶段特征

①先秦至秦汉时期奠定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③隋唐五代时期开始并逐渐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④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⑤明清时期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总体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耕作技术的演进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

史料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①燔莱而播粟,②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①燔:

焚烧。

播粟:

指播种庄稼。

指为开荒而焚烧掉野草,就能播种庄稼的行为。

②用火烧开一片空地用以播种,然后为了除去空地的杂草再引水入田的耕作方式。

史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

有何影响?

提示经济形态: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

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技术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史料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提示现象:

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生产工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①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②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①指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

②说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提示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2)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地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封建政府的扶持: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个体性致使中国古代经济难以开展大生产,技术革新步伐缓慢。

③封建统治下,赋税和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⑤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

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

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5.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时最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6.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经济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评价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对点演练】

1.(2019·桂林高一期末)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

A.粗放经营       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

解析:

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砖画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对点演练】

2.(2019·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一期中)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这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  )

A.保守性

B.脆弱性

C.落后性

D.封闭性

解析:

选B。

由材料“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B项正确。

A项指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排除;C项指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D项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新技术难以推广,排除。

1.(2018·广东学考)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番薯

C.辣椒D.水稻

解析:

选D。

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种植水稻,而玉米、番薯和辣椒在明代才传入中国,故选D项。

2.(2018·广东学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开始刀耕火种

D.出现了曲辕犁

解析:

选B。

二牛一人耕作法是西汉后期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A、C、D三项。

据史实可知,选B项。

3.(2018·江苏学考)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

解析:

选D。

D项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曲辕犁能够调节耕地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的成熟,本题选D项。

4.(2018·山东学考)唐朝王维有诗云: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

选C。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C项。

5.(2018·山东学考)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土地买卖的盛行

D.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选B。

6.(2018·广东学考)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

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

永佃制的盛行(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C.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减轻了佃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解析:

选B。

材料只涉及佃农向地主上缴地租,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永佃制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排除D项。

据材料可知,农民拥有独立的、长期的经营权,有利于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本题选B项。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习思考

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提示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这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等也非常重要。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3.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

二、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使大批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一定程度上防御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

读这些诗句后,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提示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2)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葫芦岛协作校高一月考)史载:

“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经济

C.井田制度

D.原始农业

解析:

选D。

铁犁牛耕与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耕作技术,未涉及个体经济和土地制度,故B、C项错误;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刀耕火种,故D项正确。

2.(2019·天津宝坻区高一期中)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耒耜耕作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解析:

选D。

A、B、C项均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3.(2019·攀枝花高一期末)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

4.(2019·漳州高一期末)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  )

A.“重农抑商”思想B.“精耕细作”特点

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

解析:

选B。

材料中根本没有对“重农”和“抑商”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谚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自给自足”指的是小农经济的效率和用途,这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故D项错误。

5.(2019·如皋高一期末)据《中华文明史》记载,战国后期,赵国将军赵括把赵王的赏赐归藏于家,“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这说明当时(  )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盛行

C.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选C。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被破坏,故B项错误;根据“田宅可买者买之”可知,战国后期土地可以买卖,这说明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6.(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一质检)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

这种均田制度(  )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对地主官僚有利

解析:

选D。

材料主旨不是均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为隋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强化了地主对奴婢人身自由的约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从土地占有和奴婢控制等方面规定了官僚地主的权益,故D项正确。

7.(2019·天津宝坻区高一期中)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形式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  )

A.受到儒家“仁政”学说的影响

B.农民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C.封建统治者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D.小农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之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是因为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民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B项正确。

8.(2019·嘉兴高一期末)有史料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该渠为(  )

A.灵渠B.都江堰

C.郑国渠D.井渠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蜀守冰……成都……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民修建都江堰,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