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
【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
一、秋词(其一)/刘禹锡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四、潼关/谭嗣同
一、《秋词》刘禹锡
【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人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三、赏析简答题:
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5、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C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解析】B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人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解析】C,体现了奋发向上的情态和诗人自信豁达的胸襟。
三、赏析简答题:
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
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
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答: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5、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有何深意?
答: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
主要名篇有:
《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5、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7、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你最喜欢哪个字?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解析】A归期是遥遥无期。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B,不是写实,是想象。
三、赏析简答题: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
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
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答:
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
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
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5、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
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
6、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答: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
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7、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你最喜欢哪个字?
答:
“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作者】
陆游,号:
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背景】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主题思想】
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