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1654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docx

最新《人物志》人力资源刘劭白话文注解资料

《人物志》白话文、译注

《人物志》——刘邵

〈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译文:

[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

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译文:

[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

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着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

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

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

]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

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译文:

[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

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

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

疾恨憨厚却不诚实,以晓明似是而非之难以确保。

又说:

察明人所安心之地,观察人做事之途径,以了解其平时立身处世之品行。

对观察人物,如此详备。

]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译文:

[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训,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失,连缀易忘之理,但愿识见广博之君子,剪裁审视其中之义理。

]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译文:

[成就人物之根本,出于情感与本性。

情感与本性之义理,极为微妙而幽隐,若非圣人之明察,谁能得其究竟?

]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译文:

[大凡有血气之人,无不含容元气太极而成其资质,秉承阴阳而确立其本性,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显现其形体。

一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而探求。

]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译文:

[大凡人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

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而无偏颇之味,因此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人材,变通转化而符合节律。

因此,观察人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译文:

[耳聪目明,是阴阳之精华。

阴阳清正而和融,则内心睿智而外表明达;圣人淳朴而光照人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玄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若非圣人,无人能够达到此两方面。

因此,明达之士,通达动态之机理,而不见其内在之玄秘;玄秘深思之人,认识到静态之本原,而难察变幻迅捷之情事。

犹如火光、天日光照其外,而不能照见自我;金镜、水面能映像于其中,而不能放光芒以照其外。

二者之义理,大概是阴阳之区别。

]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

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译文:

[若要量度其人之才能资质,可由五物察究。

此五物之征兆,亦各自显露于其形体。

在形体之中,骨骼属木,筋脉属金,气息属火,肌肉属土,血液属水,此骨骼、筋脉、气息、肌肉、血液五物,正是木、金、火、土、水五行之形象。

五物之实体,各有所帮助。

因此:

骨骼直正、温润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为仁之资质。

气息清淳、端正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是礼之根本。

肌体端庄、匀称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是信之基础。

筋脉有力、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是义之标准。

气色调和、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是智之本原。

五种资质源于本性而不变,因此叫做五常。

]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一言以蔽之:

知人善任!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这句我想问下,"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因为圣人聪明才人人俊之士的帮忙后,这是让圣人自己"获安逸",或是让国家(天下)"获安逸"?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译文:

[五常各有不同,依此体现为五德。

因此:

温润、直正而驯服、刚毅,是木之德。

刚健、充实而博大、坚毅,是金之德。

质朴、谦恭而可塑、顺物,是水之德。

宽容、严密而能容、可立,是土之德。

简约、条畅而明确、疗病,是火之德。

即使形体多涠耷罹。

匀换嵋谰烟逯肿手识嬖凇R虼耍涓找恪⒛苋荨⒓蛎鳌⑽日碚鳎月队谛翁迦菝玻氏钟谏舯砬椋⑸⒂谇楦衅叮髯砸勒掌湫蜗蟆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

直容之动,矫矫行行;

休容之动,业业跄跄;

德容之动,颙颙卬卬。

译文:

[因此,心地与资质光亮、直正,其仪容则强劲而稳固;心地与资质美善、果决,其仪容则精进而勇猛;心地与资质平和、顺物,其仪容则安宁而闲逸。

仪态变动而形成容色,各自有其仪态气度:

直正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勇武出众而健步刚强;

美善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强健可畏而步若飞扬;

合德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庄严肃穆而令人敬仰。

]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译文: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

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

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

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

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

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

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

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

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

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

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

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故曰:

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译文: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

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

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

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

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

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

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

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

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

因此说:

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

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

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其为人也:

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

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

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

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

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

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

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

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

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

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

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

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

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是故: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

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

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戽。

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

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译文:

[拘谨与高亢皆背离中庸之道,因此,虽行善却显露在外,虽合理而仍有过失。

因此:

严厉而直率,刚强而坚毅,其可用之材在于能矫正过错,其失误在于激烈攻讦。

柔韧而顺从,安宁而宽容,其可用之处常常在于其宽容,其失误在于缺乏决断。

雄伟而强悍,杰出而刚健,其可任用之处在其胆气刚烈,其失误在于多所忌恨。

精明而良善,知惧而谨慎,其可称道之处在于恭敬严谨,其失误在于多有疑虑。

强大而典范,坚定而刚劲,其可用之处在于做栋梁主干,其失误在于专横固执。

言论能雄辩,思路能清晰,其擅长之才能在于释疑解纷,其失误在于漂流游荡。

广泛而博知,无所不能及,其弘大之处在于能笼罩一切,其失误在于博杂不精。

清正而耿介,廉洁而自守,其可敬之节操在于俭约可靠,其失误在于拘谨内敛。

知止而知变,光明而磊落,其可成之业绩在于不断向上,其失误在于粗疏散乱。

能深沉宁静,知玄机奥秘,其精妙之处在于能高深莫测,其失误在于迟钝缓慢。

质朴而爽快,径直而不隐,其可取之美质在于符合诚信,其失误在于不知微妙。

足智而多谋,情感可藏敛,其可取之权变在于奇谋异略,其失误在于迟疑不决。

]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

译文:

[至于使其道德有进展之时,若不以中庸之旨为准则而使之知其指归,以便戒备其材质之不及与过分,却只知指责他人之短处,因而更增其过失,此如晋人与楚人带剑,晋人笑楚人佩剑于左,楚人笑晋佩剑于右,彼此互相反驳论议而无益。

]

是故: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

  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

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

译文:

[因此:

刚强而坚毅之人,刚烈好争而不能和谐,若不戒备其好强所生唐突之患,却以顺从而表现出屈服与懦弱,则更能增其过刚之性。

因此,可以确立法度以制之,而难以与之谋划机密之事。

柔和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戒备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却以为刚烈必然造成他人损伤,则更能使其安于舒缓。

因此,可以与之遵循成法,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

雄豪而强悍之人,气势亢奋而勇猛决绝,若不戒备其勇猛所生毁伤跌荡,却以顺从而表现出胆小与懦弱,则会使其气势完全耗尽。

因此,可以与之共赴危难,而难以与之共处平易之境。

多惧而谨慎之人,畏惧祸患而多所疑忌,若不戒备其因为懦弱而失义气,却以用武而要表示亲近或拉拢,则会更增加其已有疑心。

因此,可以与之保全所有,而难以与之讲求节操之理。

气盛而端正之人,坚守志意而刚劲特行,若不戒备其衷心之坚守与护持,却以辩驳而逞显其人为之浮辞,则会使其专一之心更强。

因此,可以与之守持正道,而难以与之附和众人之意。

善辩而博识之人,论事说理能丰富周延,若不戒备其言辞空泛而无遮拦,却以为是典范而受其束缚牵制,则会促使其流泻而不止。

因此,可以与之泛泛而谈,而难以与之确立规约之条。

]

  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

  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

  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

  朴露之人,中疑实[石+臽],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译文:

宽弘而普适之人,意在追求其周全和恰,若不戒备其交往之人鱼龙混杂,却只以耿介自守而求有所不为,则会使其更入浑浊之地。

因此,可以与之安抚众人,而难以与之改变世俗之习。

自守而耿介之人,讥刺清流而荡击浊恶,若不戒备其所守之道常有狭隘,却以世俗红尘为污秽不净之乡,则会使其更加拘泥狭境。

因此,可以与之守持节操,而难以与之谋划变通之事。

完美而知变之人,心志仰慕于超越常规,若不戒备其心意之过大与繁多,却以为沉静乃是滞塞不通之道,则会使其锐意更加坚定。

因此,可以与之共趋于前,而难以与之守持于后之位。

沉着而宁静之人,循规蹈矩而思虑再三,若不戒备其沉静易成迟滞淹留,却以为求变必然导致疏漏不密,则会使其以懦弱为美德。

因此,可以与之深谋远虑,而难以与之谋划速决之事。

质朴而直露之人,见解可疑而固执己见,若不戒备其表现会有鄙野粗直,却以为计谋即是怪诞不经之论,则会使其真诚过分直露。

因此,可以与之诚信相守,而难以与之研讨变通之情。

谋深而多计之人,探究揣度而求容于人,若不戒备其权术可能偏离正道,却以胸无计谋为愚拙无用之人,则会使其以虚浮为可贵。

因此,可以与之共成善事,而难以与之矫正偏邪之谋。

夫学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

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

信者逆信,诈者逆诈;故学不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译文:

不断求学,可用以成全人之材质;宽恕待人,可用以推究人之性情。

本性有所偏至之材,不可强求其转变。

即使以不断求学而教育之,一旦材质成定形则随之失去所学之道;即使以宽恕待人而训导之,然而推究人之性情却各从其心出发。

诚信之人亦以人为诚信者,狡诈之人亦以人为狡诈者。

因此,虽有学而不能合于道,虽宽恕而不遍于物,此是偏至之材更大之缺失。

〈流业〉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

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囗辨,有雄杰。

译文:

大概人物流别与其所擅之业,有十二类:

有清正守节者,有擅长法令者,有擅长道术者;有公忠体国者,有专能成器者;有品评人物者,有擅长奇巧者,有智谋出众者;有善于著述者,有能传圣道者,有善辩议论者,有勇力过人者。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译文:

道德品行高妙,仪容举止可效法,此谓之清正守节之家,如延陵、晏婴。

建立法令制度,能善于强国富民,此谓之擅长法令之家,如管仲、商鞅。

睿思明道善化,能出奇谋划妙策,此谓之擅长道术之家,如范蠡、张良。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译文: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三者皆能完备,其人之品德足以正肃风俗,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天下,其道术谋略足以胜任朝廷之用,此谓之公忠体国之人,如

、吕望。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三者皆未完备,其人之品德足以统率一方,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一乡,其道术谋略足以权衡一事之利弊,此谓之专能成器之人,如子产、西门豹。

  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馀,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

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

译文: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之一种,各自成一流别。

清正守节之流,不能宽容弘大,喜欢讥刺呵责,分别是非善恶,此谓之善于品评人物,如子夏之类。

擅长法令之流,不能谋划久远之事,而能接受某个官职之任,运用心智而施展巧计,此谓自善于技巧奇方,如张敞、赵广汉之类。

擅长道术之流,不能创立制度确立定则,能遇变知用权宜之计,多权谋智慧,但公正不足,此谓之运智用意,如陈平、韩安国之类。

此尚八种事业,皆以节、法、术三种材质为基础。

故虽分别为不同之流,而皆为易于成事之材。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

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

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

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

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

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它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材理〉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及其论难,鲜能定之。

夫何故哉?

盖理多品而人异也。

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译文:

欲建成事业与确立所宜,无不须依照道理而论定;至于辩论问难,极少能论定者。

何以如此?

盖道理有众多之品位而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也。

道理有众多之品位则使人难以通晓,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则感情必多偏差错怪;感情多偏差怪错而难以使人通晓,则道理会有失而常有事与愿违者。

道理有四大类别,明智有四种家数,感情有九种偏颇,各种流品有七种似是而非者,论说有三种偏失者,问难有六种构成形式,通晓者须具备八种智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

礼教宜适,义之理也。

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

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

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译文:

天地随气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