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1651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docx

PLC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联锁报警控制

摘要

PLC问世以来,尽管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的控制设备,其具有编程方便、工作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等优点,采用PLC来实现硝酸生产联锁报警系统,使系统达到生产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

工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是难免的,在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要注重各种安全保护功能的实现。

在硝酸生产这样的化工生产过程中,有高压有毒及腐蚀性物质产生,其事故的危害性更大。

因此,在这类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实现联锁报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本毕业课程设计阐述了硝酸生产联锁报警控制系统的意义,介绍了系统的特性和要求,并根据要求提出了生产联锁报警的实现线路,用S7—200PLC实现了联锁报警控制,本设计给出了PLC实现的部分程序。

用PLC的相关知识完成简单的PLC控制,通过对PLC的选择,和对PLC控制系统的调试及运行,结果表明此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报警要求,有一定的实际使用价值。

关键词:

PLC联锁报警硝酸

 

 

 

第1章PLC的基本概念及结构特点

1.1PLC的基本概念

1.1.1PLC的定义

PLC问世以来,尽管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

为了使其生产和发展标准化,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NationalElectricalManufactoryAssociation)经过四年的调查工作,于1984年首先将其正式命名为PC(ProgrammableController),并给PC作了如下定义:

“PC是一个数字式的电子装置,它使用了可编程序的记忆体储存指令。

用来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演算等功能,并通过数字或类似的输入/输出模块,以控制各种机械或工作程序。

一部数字电子计算机若是从事执行PC之功能着,亦被视为PC,但不包括鼓式或类似的机械式顺序控制器。

  以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又先后颁布了PLC标准的草案第一稿,第二稿,并在1987年2月通过了对它的定义: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英文全称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中文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定义是:

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

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总之,可编程控制器是一台计算机,它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

它具有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并且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

但可编程控制器产品并不针对某一具体工业应用,在实际应用时,其硬件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配置,其软件需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设计编制。

1.1.2PLC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

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Controller(PC)。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第一台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

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地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

到1971年,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冶金,造纸等工业。

这一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的出现,也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重视。

1971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PLC。

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第一台PLC。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

于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现在,仍常常将PLC简称PC。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

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目前,国外PLC制造商不断推出新产品。

西门子最初推出S5系列,然后推出S7系列;三菱开始是F系列,FX系列,现在是A系列(A1、A2、A2X)。

大趋势是功能越来越多,集成度越来越高,网络功能越来越强。

特别是网络,因为联网是一个大潮流。

 PLC的最新发展动态:

  一是PLC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两个趋势,一方面,PLC网络系统已经不再是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而是迅速向开放式系统发展,各大品牌PLC除了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PLC网络系统,完成设备控制任务之外,还可以与上位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实现信息交流,成为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现场总线技术得到广泛的采用,PLC与其他安装在现场的智能化设备,比如智能化仪表,传感器,智能型电磁阀,智能型驱动执行机构等,通过一根传输介质(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连接起来,并按照同一通信规约互相传输信息,由此构成一个现场工业控制网络,这种网络与单纯的PLC远程网络相比,配置更灵活,扩容更方便,造价更低,性能价格比更好,也更具开放意义。

  二是PLC向高性能小型化发展。

PLC的功能正越来越丰富,而体积则越来越小。

比如三菱的FX-ON系列PLC,最小的机种,体积仅为60×90×70mm2,相当于一个继电器,但却具有高速计数、斜坡、交替输出及16位四则运算等能力,还具有可调电位器时间设定功能。

PLC已不再是早期那种只能进行开关量逻辑运算的产品了,而是具有越来越强的模拟量处理能力,以及其他过去只有在计算机上才能具有的高级处理能力,如浮点数运算,PID调节,温度控制,精确定位,步进驱动,报表统计等。

从这种意义上说,PLC系统与DCS(集散控制系统)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

用PLC同样可以构成一个过程控制系统。

1.1.3PLC的应用领域

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在自动化控制领域,PLC是一种重要的控制设备。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厂家生产300多品种PLC产品,应用在汽车(23%)、粮食加工(16.4%)、化学/制药(14.6%)、金属/矿山(11.5%)、纸浆/造纸(11.3%)等行业。

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特别是顺序控制中的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无法取代的。

1.2PLC的基本结构

从结构上分,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

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

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

1.2.1CPU的构成

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套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PLC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

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贮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

 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CPU单元还包括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

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在使用者看来,不必要详细分析CPU的内部电路,但对各部分的工作机制还是应有足够的理解。

CPU的控制器控制CPU工作,由它读取指令、解释指令及执行指令。

但工作节奏由震荡信号控制。

运算器用于进行数字或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寄存器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它也是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CPU速度和内存容量是PLC的重要参数,它们决定着PLC的工作速度,IO数量及软件容量等,因此限制着控制规模。

  

1.2.2I/O模块

PLC与电气回路的接口,是通过输入输出部分(I/O)完成的。

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

输入模块将电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进入PLC系统,输出模块相反。

I/O分为开关量输入(DI),开关量输出(DO),模拟量输入(AI),模拟量输出(AO)等模块。

 开关量是指只有开和关(或1和0)两种状态的信号,模拟量是指连续变化的量。

常用的I/O分类如下:

 开关量:

按电压水平分,有220VAC、110VAC、24VDC,按隔离方式分,有继电器隔离和晶体管隔离。

 模拟量:

按信号类型分,有电流型(4-20mA,0-20mA)、电压型(0-10V,0-5V,-10-10V)等,按精度分,有12bit,14bit,16bit等。

 除了上述通用IO外,还有特殊IO模块,如热电阻、热电偶、脉冲等模块。

 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

 

1.2.3电源模块

PLC电源用于为PLC各模块的集成电路提供工作电源。

同时,有的还为输入电路提供24V的工作电源。

电源输入类型有:

交流电源(220VAC或110VAC),直流电源(常用的为24VAC)。

1.2.4底板或机架

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

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1.2.5PLC系统的其它设备

1、编程设备:

编程器是PLC开发应用、监测运行、检查维护不可缺少的器件,用于编程、对系统作一些设定、监控PLC及PLC所控制的系统的工作状况,但它不直接参与现场控制运行。

小编程器PLC一般有手持型编程器,目前一般由计算机(运行编程软件)充当编程器。

 2、人机界面:

最简单的人机界面是指示灯和按钮,目前液晶屏(或触摸屏)式的一体式操作员终端应用越来越广泛,由计算机(运行组态软件)充当人机界面非常普及。

 3、输入输出设备:

用于永久性地存储用户数据,如EPROM、EEPROM写入器、条码阅读器,输入模拟量的电位器,打印机等。

   

1.2.6PLC的通信联网

依靠先进的工业网络技术可以迅速有效地收集、传送生产和管理数据。

因此,网络在自动化系统集成工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甚至有人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说法。

 PLC具有通信联网的功能,它使PLC与PLC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集中控制。

多数PLC具有RS-232接口,还有一些内置有支持各自通信协议的接口。

 PLC的通信,还未实现互操作性,IEC规定了多种现场总线标准,PLC各厂家均有采用。

1.3PLC的特点

1.3.1高可靠性

(1)所有的I/O接口电路均采用光电隔离,使工业现场的外电路与PLC内部电路之间电气上隔离。

(2)各输入端均采用R-C滤波器,其滤波时间常数一般为10~20ms.(3)各模块均采用屏蔽措施,以防止辐射干扰。

(4)采用性能优良的开关电源。

(5)对采用的器件进行严格的筛选。

(6)良好的自诊断功能,一旦电源或其他软,硬件发生异常情况,CPU立即采用有效措施,以防止故障扩大。

(7)大型PLC还可以采用由双CPU构成冗余系统或有三CPU构成表决系统,使可靠性更进一步提高。

1.3.2丰富的I/O接口模块

PLC针对不同的工业现场信号,如:

交流或直流;开关量或模拟量;电压或电流;脉冲或电位;强电或弱电等。

有相应的I/O模块与工业现场的器件或设备,如:

按钮;行程开关;接近开关;传感器及变送器;电磁线圈;控制阀等直接连接。

另外为了提高操作性能,它还有多种人-机对话的接口模块;为了组成工业局部网络,它还有多种通讯联网的接口模块,等等。

1.3.3采用模块化结构

为了适应各种工业控制需要,除了单元式的小型PLC以外,绝大多数PLC均采用模块化结构。

PLC的各个部件,包括CPU,电源,I/O等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由机架及电缆将各模块连接起来,系统的规模和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行组合。

1.3.4编程简单易学

PLC的编程大多采用类似于继电器控制线路的梯形图形式,对使用者来说,不需要具备计算机的专门知识,因此很容易被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理解和掌握。

1.3.5安装简单

维修方便PLC不需要专门的机房,可以在各种工业环境下直接运行。

使用时只需将现场的各种设备与PLC相应的I/O端相连接,即可投入运行。

各种模块上均有运行和故障指示装置,便于用户了解运行情况和查找故障。

由于采用模块化结构,因此一旦某模块发生故障,用户可以通过更换模块的方法,使系统迅速恢复运行。

1.3.6PLC的功能

a逻辑控制

  b定时控制

 c计数控制

  d步进(顺序)控制

  ePID控制

  f数据控制:

PLC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g通信和联网

 h其它:

PLC还有许多特殊功能模块,适用于各种特殊控制的要求,如:

定位控制模块,CRT模块。

 

第2章PLC的工作原理及PLC控制系统设计

2.1PLC的分类

小型PLC小型PLC的I/O点数一般在128点以下,其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紧凑,整个硬件融为一体,除了开关量I/O以外,还可以连接模拟量I/O以及其他各种特殊功能模块。

它能执行包括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算术运算、数据处理和传送、通讯联网以及各种应用指令。

 中型PLC中型PLC采用模块化结构,其I/O点数一般在256~1024点之间。

I/O的处理方式除了采用一般PLC通用的扫描处理方式外,还能采用直接处理方式,即在扫描用户程序的过程中,直接读输入,刷新输出。

它能联接各种特殊功能模块,通讯联网功能更强,指令系统更丰富,内存容量更大,扫描速度更快。

 大型PLC一般I/O点数在1024点以上的称为大型PLC。

大型PLC的软、硬件功能极强。

具有极强的自诊断功能。

通讯联网功能强,有各种通讯联网的模块,可以构成三级通讯网,实现工厂生产管理自动化。

大型PLC还可以采用三CPU构成表决式系统,使机器的可靠性更高。

2.2PLC的工作原理

最初研制生产的PLC主要用于代替传统的由继电器接触器构成的控制装置,但这两者的运行方式是不相同的:

2.2.1PLC的运行方式

(1)继电器控制装置采用硬逻辑并行运行的方式即如果这个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或断电,该继电器所有的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在继电器控制线路的哪个位置上都会立即同时动作。

(2)PLC的CPU则采用顺序逻辑扫描用户程序的运行方式,即如果一个输出线圈或逻辑线圈被接通或断开,该线圈的所有触点(包括其常开或常闭触点)不会立即动作,必须等扫描到该触点时才会动作。

  为了消除二者之间由于运行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考虑到继电器控制装置各类触点的动作时间一般在100ms以上,而PLC扫描用户程序的时间一般均小于100ms,因此,PLC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

这样在对于I/O响应要求不高的场合,PLC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的处理结果上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2.2.2扫描技术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

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

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1)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得单元内。

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

(2)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

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3)输出刷新阶段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

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

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

2.2.3I/O寻址方式

PLC的硬件结构主要分单元式和模块式两种。

前者将PLC的主要部分(包括I/O系统和电源等)全部安装在一个机箱内。

后者将PLC的主要硬件部分分别制成模块,然后由用户根据需要将所选用的模块插入PLC机架上的槽内,构成一个PLC系统。

不论采取哪一种硬件结构,都必须确立用于连接工业现场的各个输入/输出点与PLC的I/O映象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给每一个输入/输出点以明确的地址确立这种对应关系所采用得方式称为I/O寻址方式。

  I/O寻址方式有以下三种:

 

(1)固定的I/O寻址方式这种I/O寻址方式是由PLC制造厂家在设计、生产PLC时确定的,它的每一个输入/输出点都有一个明确的固定不变的地址。

一般来说,单元式的PLC采用这种I/O寻址方式。

 

(2)开关设定的I/O寻址方式这种I/O寻址方式是由用户通过对机架和模块上的开关位置的设定来确定的。

 (3)用软件来设定的I/O寻址方式这种I/O寻址方式是有用户通过软件来编制I/O地址分配表来确定的。

2.3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2.3.1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拟定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一般以设计任务书的形式来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依据;

(2)选择电气传动形式和电动机、电磁阀等执行机构;

(3)选定PLC的型号;

(4)编制PLC的输入/输出分配表或绘制输入/输出端子接线图;

(5)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编写软件规格说明书,然后再用相应的编程语言(常用梯形图)进行程序设计;

(6)了解并遵循用户认知心理学,重视人机界面的设计,增强人与机器之间的友善关系;

(7)设计操作台、电气柜及非标准电器元部件;

(8)编写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根据具体任务,上述内容可适当调整。

2.3.2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与调试的主要步骤:

(1)深入了解和分析被控对象的工艺条件和控制要求

a.被控对象就是受控的机械、电气设备、生产线或生产过程。

b.控制要求主要指控制的基本方式、应完成的动作、自动工作循环的组成、必要的保护和联锁等。

对较复杂的控制系统,还可将控制任务分成几个独立部分,这种可化繁为简,有利于编程和调试。

(2)确定I/O设备

根据被控对象对PLC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系统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按钮、选择开关、行程开关、传感器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继电器、接触器、指示灯、电磁阀等。

(3)选择合适的PLC类型

根据已确定的用户I/O设备,统计所需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点数,选择合适的PLC类型,包括机型的选择、容量的选择、I/O模块的选择、电源模块的选择等。

(4)分配I/O点

分配PLC的输入输出点,编制出输入/输出分配表或者画出输入/输出端子的接线图。

接着九可以进行PLC程序设计,同时可进行控制柜或操作台的设计和现场施工。

(5)设计应用系统梯形图程序

根据工作功能图表或状态流程图等设计出梯形图即编程。

这一步是整个应用系统设计的最核心工作,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要设计好梯形图,首先要十分熟悉控制要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

(6)将程序输入PLC

当使用简易编程器将程序输入PLC时,需要先将梯形图转换成指令助记符,以便输入。

当使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辅助编程软件在计算机上编程时,可通过上下位机的连接电缆将程序下载到PLC中去。

(7)进行软件测试

程序输入PLC后,应先进行测试工作。

因为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因此在将PLC连接到现场设备上去之前,必需进行软件测试,以排除程序中的错误,同时也为整体调试打好基础,缩短整体调试的周期。

(8)应用系统整体调试

在PLC软硬件设计和控制柜及现场施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整个系统的联机调试,如果控制系统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则应先作局部调试,然后再进行整体调试;如果控制程序的步序较多,则可先进行分段调试,然后再连接起来总调。

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排除,直至调试成功。

(9)编制技术文件

系统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电气元件明细表、PLC梯形图。

图1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与调试的主要步骤

2.4PLC的编程语言

在PLC中有多种程序设计语言,它们是梯形图语言、布尔助记符语言、功能表图语言、功能模块图语言及结构化语句描述语言等。

梯形图语言和布尔助记符语言是基本程序设计语言,它通常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用这些指令可以完成大多数简单的控制功能,例如,代替继电器、计数器、计时器完成顺序控制和逻辑控制等,通过扩展或增强指令集,它们也能执行其它的基本操作。

功能表图语言和语句描述语言是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可根据需要去执行更有效的操作,例如,模拟量的控制,数据的操纵,报表的报印和其他基本程序设计语言无法完成的功能。

功能模块图语言采用功能模块图的形式,通过软连接的方式完成所要求的控制功能,它不仅在PLC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集散控制系统的编程和组态时也常常被采用,由于它具有连接方便、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特点,为广大工程设计和应用人员所喜爱。

  根据PLC应用范围,程序设计语言可以组合使用,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是:

梯形图程序设计语言;布尔助记符程序设计语言(语句表);功能表图程序设计语言;功能模块图程序设计语言;结构化语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梯形图与结构化语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布尔助记符与功能表图程序设计语言;布尔助记符与结构化语句描述程序设计语言。

(本设计用到了梯形图和助记符语言)

2.4.1梯形图(LadderDiagram)

程序设计语言梯形图程序设计语言是用梯形图的图形符号来描述程序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采用梯形图程序设计语言,程序采用梯形图的形式描述。

这种程序设计语言采用因果关系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条件和结果。

每个梯级是一个因果关系。

在梯级中,描述事件发生的条件表示在左面,事件发生的结果表示在后面。

梯形图程序设计语言是最常用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它来源于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的描述。

  在工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