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1124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docx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

如何提高投出新闻稿件的命中率

  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后,我们就要给他找个“好婆家”。

  

(一)我们要牢记新闻是“易碎品”,新闻最讲求时效,这就决定了新闻采访和撰写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

一般来说,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新闻的发布之间,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发布的越快,采用率就越高。

  

(二)及时研究编辑部的报道计划和提示。

报道计划和提示对一个时期的新闻报道提出了具体要求,有时还附有选题。

我们要及时研究,弄清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的报道要点和选题。

  (三)仔细研究新闻传播动向。

我们要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特别要多关注与我们工作联系紧密的新闻单位的发稿情况。

正在播发的稿件,最充分地显示了编辑部的意图。

认真研究,能从中看出编辑的思路和选稿标准,从中

编辑部的意图。

  (六)、多策并举创佳绩

  一是:

把握关节,突破瓶颈。

  “把握关节”,指的是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必须注意的关键环节,通讯员应当注意把握,否则影响稿件质量,上稿率就难以提高。

  “突破瓶颈”,这个“瓶颈”指的是什么?

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讯员写稿,不时会走进低潮,跳不出来;另一种情况是,写稿存在一个无形的定式,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始终走不出来。

“突破瓶颈”,就是要努力从这两种情况中摆脱出来。

 

而把握每一种文体的关节点,就是为了突破瓶颈。

我今天只重点说消息和通讯。

  我总结,写消息,主要是把握好三个关节。

第一,寻找由头;第二,背景交代;第三,事实说话。

不会寻找由头,不善于交代背景,不会用事实说话,是我们通讯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说“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指的是啥?

这里讲的“新闻”专指消息,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所谓“由头”,就是消息的报道依据,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依据,一是时间依据。

  价值依据,回答的是为何要报道这个新闻事实。

新闻由头的价值依据怎么判断?

这里就要用数学公式来解决:

西方流行一个新闻数学公式:

“平常人+平常事=零”。

意思就是平常人、平常事,构不成新闻。

新闻是“不平常人+不平常事”,“不平常人+平常事”,“平常人+不平常事”。

  再说“背景交代”。

这里讲的背景,指新闻发生的背景材料。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发生的的来龙去脉、环境、历史情况,以及新闻事实相关的专业性知识等。

  背景交代,就是通过使用新闻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说明、衬托、对比。

交代背景的意义,我归纳为四条:

第一,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第二,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事实及其特点、意义的理解,凸显新闻所蕴含的价值,提升新闻的分量;第三,帮助读者读懂新闻,增加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让报道生色;第四,代替作者议论、暗示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消息的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

  一是说明性背景。

二是解释性背景。

三是对比性背景。

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不会交代背景,就写不好新闻,即使写出来,被采用了,也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用事实说话,含义是啥?

两条:

第一,不要伸出自己的舌头说话,在消息中发议论;第二,不要用概念化的语言去代替新闻事实,让新闻失之于空。

  写通讯,也要把握好三个关节。

写人物通讯的三个关节是:

第一,抓特点,写个性;第二,抓动作,写细节;第三,抓语言,写思想。

  通讯的品种很多,如综述、调查、访谈、特写,都可以归入。

现在一些媒体喜欢几不像的东西,用的文章不伦不类,我们的通讯员在缺少新闻基本素养的背景下,去仿照写,结果画虎类狗,走进了一个误区,写出的东西既不像通讯,又不像消息,也不像评论,这已经明显影响了我们的上稿率。

如何回归本位,重新学会区分消息和通讯,把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是提高上稿率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是:

研究媒体,找准位置

  首先是研究报纸特点。

研究报纸特点,我们就会注意有区别地写稿投稿。

有的通讯员,喜欢一个稿子遍地撒,不改一字地四处乱投。

这就是不研究报纸的主要表现。

这就好比一些厂家不管自己生产的东西市场需不需要,硬塞给人家。

长期这样,必然弄糟自己的形象。

  其次是研究报纸的栏目。

研究栏目,实际就是研究编辑,研究写稿和投稿如何对上编辑的胃口。

1.研究栏目设置的性质。

2.研究栏目用稿的体裁。

3.研究栏目关照的题材。

4.研究栏目报道的范围。

5.研究栏目稿件的格式。

6.研究栏目用稿的字数。

7.研究栏目用稿的风格。

8.研究栏目用稿的文图搭配。

9.研究栏目编辑的启事。

10.研究栏目用稿的趋向。

  三是:

多管齐下,轮换阵地

  “多管齐下”,指的是要学会使用新闻的十八般兵器,学会交换使用不同的兵器。

消息和通讯,只是新闻的常规武器,消息与通讯之外,还有很多品种。

比如评论、述评等等。

许多是杂交品种,看似不伦不类,但一些报纸喜欢。

多管齐下,就可以更好适应报纸,也可以让自己经常变换武器,更有新鲜感、成就感,不至一条道走到黑,身不累而心先累。

  “轮换阵地”,指的是不要一个地方上稿了,就老盯着它,要学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编辑用稿,必须注意平衡(地区、单位、作者、题材、体裁的平衡),体现自己的组稿能力,所以要考虑三条:

多个单位,多个作者,多种文风。

你的稿用了,就意味着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再用你的,除非你这稿新闻价值很大,他非用不可。

所以,通讯员要经常变换主攻的报纸、版面、栏目。

切不要一个地方上稿了,就兴趣上来,接二连三投稿去。

那将意味着你大量死稿。

我们要学会吊编辑的胃口。

就是借用市场销售的“饥饿法”,不让编辑吃得太舒服,吃得再也不想吃你的东西。

  四是: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

  这八个字的含义是啥?

平心静气,从长计议,不为一时得失而灰心丧气,影响情绪;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迟早会得到认可。

全国媒体如此之多,口胃各不相同,不适合这一家,未必不适合另一家。

埋头耕耘,今天发不出来,明天也许就发出来。

而且,写稿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

所以,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实际是一种洒脱,一种自信,一种坚持,最终必有收获。

这也是我写作多年来的经验。

  当然,埋头耕耘,不是不动脑子,不想问题,不进行必要的反思。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

  有位名人讲:

他的一生,阅人无数,发现有三种人多半没出息:

一种是牢骚满腹的人,一种是缺少自信的人,再一种是用心不专的人。

所谓没出息,就是人生价值不能最大化,本来有希望成才,却因自身缺陷而自我葬送,失之平庸。

我希望,我们的通讯员不要做这三种人。

我愿意把三句话送给大家:

“没有人一开始就站在最高峰”;“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用智慧战胜对手”。

  做通讯员,决定最终能走多远,有5个论文关键词:

用心。

超前。

博学。

品德。

坚持。

 

(七)、掌握五大秘诀

  “秘诀”之一:

对号入座,投其所好

  1、摸准媒体脾性,照单下菜。

每个媒体都有其自己的读者群体,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的媒体特色。

像在语言文字、定位、受众结构、采稿倾向上都会形成自己的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党报、党刊以严谨严肃见长,晚报、都市报以群众喜闻乐见、活泼生动见长,所以通讯员在投稿以前一定要熟读报刊,摸准报刊媒体的脾性,这样你的稿件才会合编辑的口味,才会适销对路,大大提高命中率。

相关工作新闻稿件也是如此,我们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适合我们稿件采用的报刊的脾性,盲无目的地乱投,只有被枪毙的份了。

掌握摸准报刊脾性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看,多发现能够让你驰骋的舞台。

比如,一期报纸在手,首先要认真读读上面各个版面的文章,揣摸一下编辑的口味,看客下菜碟,命中率就会大大提高。

  2、看准栏目,“门当户对”。

每种报纸杂志都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风格和特点,在投稿前必须先了解清楚。

对于通讯员来说,要很好地了解报刊有哪些栏目,各栏目需要什么样的文章,编辑的用稿要求是怎样的,看看近来这些栏目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

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最后看看自己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

  一张报纸在手,我们一是要看栏目设置,能较为具体地反映出报刊的定位和固定报道内容;二是研读报刊,了解报刊的出版周期,了解其特色及作者群和读者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投稿时才能做到和男女相亲一样,先摸清楚对象,注意“门当户对”,不致于瞎写乱投。

  3、瞅准时机,趁热打铁。

还要善于“未雨绸缪”。

在单位或乡镇开展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应先了解活动的主题,搞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心中打好底稿,活动中仔细观察和认真发掘,活动结束后就能很顺利地写出新闻宣传报道稿件。

要善于把握新闻时效性。

也就是说要有及时宣传报道意识,一定要及时报道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否则新闻时效性一过,新闻宣传稿件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比如在植树来临之前,你就写一篇关于植树活动的新闻报道,切记一定要在2月底写,然后寄出去,等到植树节来临你的稿件定会采用。

这里你打了一个时间上的“提前量”。

等到植树节时候,编辑手上类似的稿件肯定堆积如山,但是它们只有进纸篓的份了,当然这个前提是你的稿子质量要过关。

我们做通讯员的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工作的大政方针,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角,会让稿件不至于屡遭生不逢时频为枪毙的厄运。

  4、简明扼要,量体裁衣。

有一位通讯员,每个月都要上报几篇单位的动态新闻。

可是开始时他不得要领,发出去的稿子尽量拉长篇幅。

稿件发出来后,拿发的稿子与原稿一比照,发现人家只用了其中几句话。

可见这个通讯员犯了写新闻稿的大忌。

新闻稿的特点是只要能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

  同时,写新闻,贵在一个“新”字。

要写新事,写不见和少见的新闻;我们知道: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比如:

有些事件属于特别新鲜或突发的,或者是重大的事件,你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字数不要求太多,有时候,有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更超越事件本身分量,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的新闻,这就为通讯员提供了宽泛的报道空间,此时的后续报道也尤为重要,听众或读者也非常关注,作为新闻编辑也特别注重,此时报道者,应及时跟踪,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5、找准聚焦点,写新好事件。

写新闻要有眼光。

要写出好新闻,这就要求通讯员一是能从自己身处的地区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

一个通讯员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有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通过现象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对事物分析,选角度、求突破。

要抓住脉搏找准切口,细心研究。

我们平时要多听广播、多读报纸、多看电视新闻,从中掌握新闻媒体当前重点宣传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作者抓住新闻点就等于找到了泉眼,再进行归纳提升,有针对性地为新闻媒体投稿,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了。

  写出的新闻要有品位。

要使物质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就要做很多考虑去分析研究,提高改进,我们写新闻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什么样的目的。

不少新闻线索往往是从简报、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信息里找新闻眼,把一些呆板的简报变成鲜活的新闻。

但新闻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汇报材料。

从体例上,新闻、通讯最忌讳的是一、二、三、四……

(一)、

(二)、(三)、(四)条分缕析地去罗列。

同时,我们要使上传的新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新闻正义。

新闻宣传要突出“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和引导的功能。

因此,对负面的事情正面写,这就要求记者或通讯员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换位思考问题。

这就告诉我们:

新闻稿件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告知广大听众或读者。

  秘诀”之二:

虚心请教,善取真经

  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特别是大稿子,必须经过千锤百炼。

在初稿完成之后,我们要善于向同仁朋友请教,向知情人士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从选题立意到布局谋篇,以至于斟字酌句。

一篇稿子如果入不了同事、朋友的眼,就过不了编辑的关。

还要告诉大家一个窍门:

当你的稿子发表了,要冷静下来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研究比照,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

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在写新闻通讯稿的同时,还要经常看别人刊登在报刊发表的稿件,从中学习汲取,弥补自身不足,扬长避短。

  秘诀之三:

取新材,立深意,“避热趋冷”

  写出稿件,能够屡投屡发,是通讯员的心愿;收到稿件,能够编得得心应手,是编辑的心愿。

有时我们也须换位来思考问题,从编辑角度看,对好稿的渴求如获至宝。

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掌握与政策吻合的基本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新闻事实的规律点。

当一类题材被媒体炒得过火时,不应该盲目跟进,而是要及时调整思路,报道其中尚未被挖掘的素材。

  秘诀四:

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

  每次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要写的对象到底是不是新闻,有没有报道的价值,如果不弄清楚这点,就算你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效果不一定好,稿件投出去估计石沉大海的几率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超前思维,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稿件命中率。

对于提高稿件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在新闻稿件的标题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稿件内容丰富。

一是要找准重点,抓住一个“早”字。

即结合各阶段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采写。

一年四季,我们将投稿的最佳时间瞄准一二三季度,相对于第四季度,这三个季度是稿件的淡季,而第四季度,各单位都忙着完成宣传任务,急着上传稿件,编辑手中的稿件会积压很多,我们的稿子投出去,往往会石沉大海。

再就是寒假和暑期,人们都忙着过年,忙着度假,写稿的热情不高,我们也可瞅准这个时机,将稿件投出,可以填补编辑手头稿件紧缺的饥荒。

二是要反映热点,紧扣一个“活”字。

即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思想动态,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敏锐地发现、捕捉他们反映强烈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三是要对准焦点,力求一个“准”字。

我们身边不会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

另外要善于抓点。

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

每篇新闻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

任何一项党建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往往都是围绕目前工作的热点、焦点所开展的,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稿件流于形式,缺少内涵。

 

要善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

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道,一张交待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短的解说,就是一篇很好的图片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喜爱。

  秘诀五:

变换角度,标新立异

  同一题材的新闻,你写我写大家写,难免落入俗套,但有时我们只需换一下角度,就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

因此我们在写一篇新闻之前,一定要仔细揣摩,选准报道角度,将最具价值的新闻亮点拎出来,切忌面面俱到。

嘴头功夫是说出来的,笔头功夫是写出来的。

多动笔勤写作是写好新闻宣传报道稿件的前提。

若想让你的新闻通讯稿件在报刊杂志上频频亮相,不勤奋是很难出成绩的。

俗话说,勤能补拙,作为通讯员,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及时把握各项工作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业务知识,分析现阶段各种宣传媒介的宣传导向,有针对性地投送稿件,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从五个“再”上下功夫

  一是敏感强些再强些

  强烈的新闻敏感,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通讯员,往往独具慧眼,见微而知著,当新事物从地平线上冒出尖芽的时候,就能敏锐地抓住及时地加以报道。

中国新闻史上,凭借新闻敏感及时发现重大新闻的成功事例很多,由于缺乏新闻敏感而失败的事例也不少。

  怎样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敏感性呢?

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是胸中要有全局。

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只有做到了胸中有全局,才能在采访中将具体事物放在全局的“天平”上去衡量,鉴别哪一种事物有新闻价值,哪一种没有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然后再确定在什么时机、采取什么方式去报道。

二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

理论和政策好比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可以在采访中用它去衡量自己所观察捕捉到的一切事物,站在理论政策角度上去认识它、分析它,判断它有没有新闻价值,要不要予以报道。

三是博采多学,深入生活。

尽可能地多掌握全面知识,熟悉各方面情况。

工作中大量的新闻题材都发生和存在于群众之中,要发现这些新闻素材,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细细观察,亲身体验。

四是善于思考,细心观察。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现象,只有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才能从中发现新闻题材。

因此,在采访观察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勤于思考,才能有发现新闻的机会。

所以,有人说新闻敏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关起门来冥思苦想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记者、通讯员在长期的学习和新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是采访细些再细些

  采访不细大概是报道深不了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有的报道员会碰到“别人讲得生动,自己听得感动,回来写作时却不是事例不完整就是事例经不起推敲”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报道员身在基层却不了解基层,心中无问题、手中无典型,写起稿来只能“空对空”或照搬别人的老经验?

主要原因恐怕也是采访不深、不细。

  采访细上加细,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准备越充分越利于采访;第二,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才能发现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第三,要善于研究新问题、“热点”问题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要深入思考,在采访过程中认真思考反映一个什么观点、主题,采用什么体裁、什么角度,采访到的事例能说明一个什么思想,这个思想当前可不可以宣传,以及思考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够不够,还应当挖掘些什么等等。

  三是角度巧些再巧些

  选好角度出华章。

一个合格的新闻报道员,面对采访到的新闻事实,总要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主题思想,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通讯员观察、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般来说,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注意“抓特点、觅新点、选重点、贴近点”。

  抓特点。

也就是抓事物的特征。

有诗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说明客观事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们要善于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在共性中把握个性。

这样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为鲜明准确地表达新闻主题奠定了基础。

  觅新点。

对于一些雷同的报道题材,一方面要注意选择新的角度去表现它,突破老套雷同的模式,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另一方面,要寻觅新的内容。

因为同一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它,新鲜的事实无疑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使要表现的主题既突出又鲜明。

  选重点。

对新闻事实作分析,就要寻找不同的侧重点,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材料,提高新闻的“含金量”。

当然,重点材料并非唾手可得,需要作者下一番功夫才能挖掘到。

只要心入身入,精心采访,抓住了事物的重点,就能选择到具有价值的重点材料。

  贴近点。

这就是说,在观察新闻事实时,要尽可能从普通群众的角度去观察分析。

只要与群众的思想、生活、感情靠得近一些,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写作,新闻角度也就新而准。

 

 四是写法活些再活些

  文贵多变方觉鲜。

如果把写稿比作吃饭,一日三餐全是馒头加稀饭,吃不过三天就觉得乏味。

同样,面对丰富多彩的新闻题材,总是用一种形式和体裁去反映,时间一长就显得呆板老套。

  对那些不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新闻,写出的稿子大都一个模式,比如写消息就是三大段;写导语总是叙述式……对于这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的来稿,编辑是不会关注的。

许多新闻素材既可以写成消息,又可以写成通讯、特写;既可以写成情况反映,又可以写成问题研究;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又可以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写法———总之,应因“材”而定,灵活运用。

于是,我想到了稿件的特色。

特色是稿件的青春,创新是稿件的活力。

没有特色的稿件即使变成了铅字,它的面容也是衰老的、枯萎的。

当然在文章中写出特色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

给有志于新闻写作的朋友恭敬一言:

写出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新闻贵在多变”时,必须把握住新闻真实、准确这一原则。

  五是问题深些再深些

  涉浅水者捉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

通过抓问题求深入是写作新闻的基本方法,也是突出思想性、增强针对性、开掘报道深度的有效途径。

  抓问题就是要抓具体的典型的事,抓那些能够具体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体现队伍建设指导思想、体现时代特点的事,抓那些当前工作落实中有普遍性、有代表性的事,抓那些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基层群众、为基层所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事。

  抓问题求深度还应力戒贪大求全。

问题太大未必就有深度,面面俱到的“全面”问题必然也就集中不了。

我们身边多发生的是小的具体的问题,小了就能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就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深度,具体了就不会空泛肤浅。

要以小见大,从具体中生发出深刻的道理。

  (九)、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仿写文章换手法。

新手上路一般都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仿写的较多,但要注意写作手法,不能生搬硬套。

为此,我建议你们:

人家采用顺序,你可以采用倒序,人家用第三人称写,你可以换成第一人称写,人家用通讯形式写,你可用特写的方式写,总之,类同的事件,换一种写作手法,才能写出新意,提高稿件命中率。

  二、时令文章换角度。

每年都有特定的时节,不同的时节宣传的主题不一样,但每到这时类同的稿件也不少,那就要换角度写文章,选好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优我精,那样上稿率就高。

 

 三、为增强印象做铺垫。

我这里所说的印象,是你所投的稿给编辑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关键,就好象第一次约会见面的男女一样,能否一锤定音,就看你的稿件能不能让编辑“一见钟情”。

编辑们在翻阅来稿时,首先看标题有无新意、导语有无新闻,正文有无感人的故事。

如何让你的稿件从成堆的稿件中脱颖而出?

那你就得从这三个方面“打扮”一下你的稿件,让你的稿件抓住编辑的眼球,吸引住编辑。

平淡的稿件,很容易被编辑丢进废纸篓中。

  四、掌握良好的新闻写作技巧。

一是“标题取胜法”。

标题犹如“文眼”,文眼巧不巧、亮不亮,直接关系到刊稿率。

好的标题就像一双美丽的眼睛一样,令人过目难忘,自然容易引起关注。

如果标题俗套、形式呆板,言之无味,肯定令人反感。

二是“导语取胜法”。

古人云:

“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加以提炼、概括和展现,往往就能引起编辑的重视。

三是“结构取胜法”。

新闻的结构好比模特穿着的时装,只有推陈出新,才能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我们提笔就是“八股文”、“三段式”,肯定难以得到编辑的青睐。

所以,结构上能否创新,对于提升稿件的“命中率”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篇稿件还必须有动人的细节,使读者爱不释手,这样的稿件才容易被采用。

  五、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

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还有个别报刊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

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

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我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

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