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2100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河南商丘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它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是一种知识体系。

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

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

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

如《孙子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若驱群羊”,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

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

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

实际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

“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

“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射”“御”。

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

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

“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

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

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

宾散,言无所遗失。

岳抚其肩曰:

“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

”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

亲亡,居丧尽礼。

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

“是卿屐邪?

”即跣而反。

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

“非卿履邪?

”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

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

及至,尚之谓子偃曰:

“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汝师之。

”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

“古人亦何人哉。

”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

养孤兄子,义著乡里。

或劝之仕,答曰:

“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

”乃作《玄散赋》以绝世。

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

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

“昊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

”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

征北张永为吴兴守,请麟士入郡。

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

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

“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②。

”永乃止。

升明末,大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

负薪汲水,并日而食。

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

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

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

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沈麟士传》)

注释:

①黄叔度:

名宪,汝南慎阳人。

东汉时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但拒绝出来做官。

②黔劓:

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麟土幼而俊敏俊:

才智出众

B.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毕:

都,全部

C.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候:

拜访,问候

D.麟土重陆机《连珠》重:

敬重,仰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麟士不慕名利的一组是(3分)

①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②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③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④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走虽不敏,请附高节⑥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麟士年幼时便博闻强记,七岁那年,听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听一遍他就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下来,叔父对他甚为赏识。

B.沈麟士特别孝顺,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

守丧结束后,每到父母忌日总是多天流泪,伤心不已。

C.沈麟士宽厚待人,节操高尚,颇有义名,曾受到何尚之、孔山士、王奂、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D.张永做吴兴太守时,请麟士到郡中。

沈麟士为观赏秀丽山水,答应前往并停留几个月。

后张永请他担任功曹,他誓死拒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

“是卿屐邪?

”即跣而反。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8.末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诗谈一谈,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xxk.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

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

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

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摸清敌人的动向。

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

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

”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

”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我一直在照管家畜。

”他解释着。

“喔。

”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呐。

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

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是些什么家畜呢?

“好几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