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961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docx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备课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第5单元 观察物体

物体的三视图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学,学生已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2个或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初步能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本单元观察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从3个正方体到4个正方体虽然在数量上仅仅增加1个,但能拼摆出的形体、多的多,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有时会正视图相同,其它视图不同;有时会侧视图(或上视图相同),其它视图不同。

有时还会两个视图相同,另一视图不同。

但是,不同摆法摆成的物体,不可能三个视图都相同。

1、能指出物体的三视图是观察物体的基本要求,虽然在三(上)已经教学,但由于4个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变化更多,结构更复杂,所以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指出物体的三视图。

2、比较几个物体三视图相同还是不同,是在指出物体三视图基础上的提高。

——在比较前先要通过观察了解各个物体的三视图。

——通过比较,适当提高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带有挑战性的要求)

3、按视图摆出物体,这在三(上)也已教材,现在用4个正方体摆,更开放了,又摆出的物体更多。

上面三点教学要求,前两点结合起来教学:

例题“想想做做”

(1)

(2)

第三点安排在“想想做做”第(3)题

1、例题里十分清楚地交待了三项主要的学习活动:

摆、看、比

&S226;先摆(照书上物体的样子摆出三个物体)安排先摆有两个目的:

通过摆,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观察的物体;教具和学具应准备充分

通过摆,直觉感受三个物体形状不同,初步感受不同在哪里。

后排都3个,前排1个的位置不同。

看和比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

——先看后比:

摆一个物体,随即看看三视图。

三个物体都摆出,分别看过,再进行比较。

——看比结合:

先把三个物体都摆好,然后同时从正面看,比正视图。

再同时从侧面看,比侧视图。

最后同时从上面看,比上视图。

三(5)观察物体学得较好的班级和学生,可以“看比结合”,三(上)观察物体有困难的班级和学生,可以先看后比。

2、“想想做做”不断变换问题及其呈现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物体的摆法不同、形状就不同,视图也不同。

(1)题。

从哪面看,形状完全相同。

从哪面看,形状不同。

问题的提出角度与例题不同了。

例题在过程与方法上“扶”得多,具体一点,第

(1)题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得一些。

既包容例题,又高于例题。

学生通过有指向地寻找形状相同的视图与形状不同的视图,能体会到不同摆法的物体,视图是有区别的不可能都相同。

从而体会到视图表达的是物体的形状。

(2)题,从一种摆法变换到另一种摆法。

两种摆法有些相似,实质不同,它们的视图也有差别。

再次体会视图表示的是物体的形状。

在教学例题及“想想做做”

(1)

(2)题时,摆可以都容易落实到教学中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物体不同,视图不完全相同。

物体变了,视图也会随之改变。

 空间观念的积累与体验。

3、想想做做第3题按视图摆物体。

三小题:

第1小题只有一种摆法 第2小题至少有三种摆法 第3小题至少有三种摆法 摆法多样对空间想象,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好处。

&S226;让学生独自摆。

他们在三(上)已有摆物体的初步经验,有条件自己根据视图摆物体。

——摆物体的全过程是:

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

这四步过程往往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调控主要在“研究视图”上和“观察验证”上。

研究视图:

即了解题意,要求摆出怎样的图形?

从×面看到的形状是……

观察验证:

从×面看,形状是……吗?

体会摆法多样有两种方式

——在交流中体会多样:

每人摆出自己的一种,展示摆拼成果,出现不同摆法,相互验证中体会摆法多样的。

——在个体探索中体会多样。

要求学生摆了一种想另一种,摆出几种视图相同的物体,从中体会多样。

两种方式因班级和学生而言,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效果会更好些。

引导举一反三

——上面看到的是□→如果前面更多的呢?

侧面看什么呢?

……都只有一种摆法。

——上面看到的是□□→前面看到的呢?

侧面看到的呢?

……摆法非常多,不止3种。

——上面看到的是□□□→……

举一反三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视图反映物体某个面的形状特征。

给学生更多更开放的想象,操作活动空间。

4、关于第4-6题的说明

第4题的特点:

摆了6个物体,有些在例题及前面习题中未摆过;有些虽摆过,但方位变了,寻找视图相同的物体,要求的提出方法又变了。

含有的内容:

通过看着样子摆,培养学生的方向感。

      方位不同;

通过寻找落实“看”“比”等具体的活动。

视图相同,摆法关异很大。

促进学生体验视图仅表示看什么某个面的形状    侧视图相同;

不同视图,形状相同,促进学生体验视图具有方向的。

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空间。

从 面看到……的有哪几个?

第5题4个方块照样子搭。

用几个可以:

先说后搭 先搭后说 体会隐蔽的那个正方体客观存在

第6题 先数后摆 第1小题:

各个正方体都清楚地后得到 第2小题:

有1个正方体只露出一点儿 第3小题:

有1个正方体看不见  体会隐蔽的那个正方体存在着

体会能想到隐蔽存在有那个正方体,也是空间观念的表现。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p.40~41例题和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简析:

例题首先出示了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分别摆成的3种不同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相关幻灯片几张,正方体的小正方体若干个,学生分组进行,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枝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观察。

板书物体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说说你以前学会了哪些相关知识?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的角度可以是正面、上面、侧面;……)

板书:

正面、侧面、上面

让学生就桌上摆的小正方体,做一做怎么分别看正面、侧面、上面。

2、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把这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图画下来,这样的图叫“视图”。

板书:

视图

看了这张视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3、出示视图3和4:

还有2张视图,请大家分别把它们摆出来,再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把看得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4、比较:

3张视图,我们都摆了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

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追问:

当从某一个角度观察,发现两个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我们能不能说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物体?

为什么?

附相关练习纸:

二、巩固练习:

(一)摆的练习: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p.41第1题)(摆的时候可以请组里学得不是太好的学生摆,别的学生在一边帮助他。

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2、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p.42第2题)

如果摆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下面的求摆一摆。

(p.42第3题)

你是怎样摆的?

交流。

体会:

同样的结果,我们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二)空间想象的练习:

1、

2、选择题:

课后小记:

学生在观察侧面是动作不到位,歪着头看,这样看得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很规范地去观察“侧面”。

学生的语言描述的训练也很重要,比如说:

从侧面看到的是“2个横着正方形,左上角上还有一个”等,要说清楚几个怎么排的。

最后一题应该是“正面和侧面”说成了“正面和上面”之后,就没有答案了,我本来是想试试学生的,结果就发现学生在这里有点纠缠不清了。

教学时间:

4月11日

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

p.42~43第4~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

视图

出示两张图,问:

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

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

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

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1、(光盘:

p.42第4题)摆一摆,说一说。

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

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2、(光盘:

p.43第5题)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

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

图2和图3都是2层的,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

连一连。

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侧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侧面看到的是

课后小记:

本节课我一开始安排了让学生比较视图与透视图的区别,目的是为了强化“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最多只能看到正面、上面和侧面三个面”的认识。

在尝试画透视图图的时候,我知道有点难,但我在上学期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尝试着画过较简单的,所以学生有一点基础,画得还可以。

而且我觉得学生会画,肯定也会看;在画的时候,他们的空间想象力的要求更高,提高得也更快。

教学时间:

4月12日

 第6单元 千米和吨

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较小的长度单位,也学习了千克、克等较小的质量单位。

本单元教了千米、吨是较大的长度单位与较大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并能应用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1、千米与吨虽然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

但离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他们不够熟悉,所以教学这两个单位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千米与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

体会感知的渠道是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

2、新课程降低了单位换算的教学要求。

即使教学进率和换算,也是服从于、服务于体会千米与吨的。

3、怎样衡量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与吨,又通过两个渠道进行。

一是能不能在实际时,现实生活中举例说说1千米大约多长,1吨大约多重。

二是能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那里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

4、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安排

P44-46认识千米       P47-49认识吨 

P50-55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教材以体会感受千米和吨为重点,设计了学生的认知线索和教学活动。

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与吨

&S226;P44出示4块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千米”,以此引千米。

P47出示3张照片,虽然得出现“吨”,但学生体会到图中的货物很多很重,不能用千克来计量,由此引出吨。

&S226;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帮助学生理解照片的内容,懂得“千米”在照片中的意思

——结合照片理解教材中的讲述,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千米”或“吨”

计量很长的路程,很长的长度→用千米作单位

计量很重很多的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2、为学生寻找千米与吨的生长点,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首次感知千米与吨

&S226;以100米为生长点认识千米,带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看看100米长的跑道,想想10个100米有多长,接受10个100米是1000米即1千米,同时带出1千米=1000米

&S226;以100千克为生长点认识吨,带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从1袋大米100千克算算想想10袋大米有多重,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同时带出1吨=1000千克

&S226;教学注意点

——100米、1000千克的印象是否清楚,直接关系到1千米、1吨的体会是否正确。

含糊甚至错误的长生点上的新知识肯定不会正确。

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跑道,所以建立千米观念要有利一些。

必然在教学中充分进行看看、算算、想想等活动,从有100米到算10个100米,再到想1000米有多长接1千米的概念。

多数学生都没感受过100千克一袋的大米,教材也难找到多数学生都熟悉的重100千克的物体,因此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难。

各地有条件的可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比较熟悉的100千克重的物体,经历想想、算算、想想等活动,从想100千克计算10个100千克,再到体会1000千克,从而接受1吨。

3、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1千米与吨,积累感性材料与生活经验

&S226;联系学校跑道一圈长度,推算几圈的长是1千米

教材从多数学校出发,设计了一圈250米、200米、400米三种情况。

注意不是三道例题。

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其中一种情况进行类推和体验。

&S226;“想想做做”第1-3通过单位换算巩固进率,进一步体会千米

&S226;实践活动通过走1千米要几步,走1千米要的时间,估计离校门1千米处是什么,从1千米外讲话声能否听见……等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千米。

教材相信,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对1千米的观念能够形成而且比较正确。

&S226;选择了许多推算活动,从中体会吨

一个小学生体重25千克,40个小学生体重1000千克,即1吨;

1颗白菜重1千克,1000颗这样的白菜重1000千克,是1吨;

2头牛、10头猪、20袋水泥、5桶油都重1000千克,都1吨;

1桶水10千克→10桶水100千克→100桶水1000千克,1吨;

2块砖5千克→200块砖500千克→400块砖1吨。

借助学生熟悉的物重,通过推算,体会吨,记忆吨,教学中注意两点:

组织学生经历推算过程,在推算中体会

启发学生有选择地记忆,为长期记忆1吨寻找感知的支撑。

4、学习单位要能使用它,让学生在情境中选用单位,体会单位

&S226;教材中安排了三次选择单位

P46(4)为不同物体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

P49(3)为不同物体选择适宜的重量单位;

P50

(1)为不同的量选择适当的单位。

&S226;要让学生经历选择的过程。

——选择的过程是“假设→验证”,假如天安门城楼高选(厘米、米、千米)作单位,那么……,在一次或多次假设—验证中确认适宜的单位。

——选择的过程还是意义记忆的过程,对常见的,熟悉的物长、物重有所记忆。

5、有几道实际应用的题要重视

P46(6)学会看懂铁路路线图

(1)铁路线的方向、沿线的城市

(2)铁路段的长度

学会从已知的长度估计未知的长度

P51(4)解决自己的策略

(1)算算要几辆140÷8=17……4

(2)算算16辆能运多少吨16×8=128

P51(6)善于收集有用的信息

(1)什么事情

(2)已知哪些条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p.44~46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计量里程或测量铁路、公路及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并通过推算,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材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会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真正体验和感悟1千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推理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具体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千米”

1、板书:

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估计:

会有学生说到千米

2、用手分别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继续比画1千米,学生肯定会发现不行了。

问:

为什么不能比画1千米?

谁能来说说你认为千米该是一个怎样的长度单位?

3、认识千米:

读“千米”,你估计它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多少米?

那要几圈才是1千米?

(5圈)

你们体育课上,老师一般会让你们跑几圈?

满1千米吗?

那你觉得1千米有多长?

读书上p.45白菜老师的话:

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

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4、完整的长度单位:

在黑板上画一只手,从小指开始,依次写上: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指出:

这5个手指正好可以代表我们学的5个长度单位。

前面4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拇指和食指分得特开,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跟前面都不相同,而是1000

读:

1000(停)米=1(停)千米

5、应用:

1千米那么的长,那你觉得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学生说一说)

指出:

刚才大家说到的公路、铁路、河流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都很长,甚至是一眼望不到边)

看一下书上p.44的4张图,分别说说图上的几千米分别是什么意思?

指出: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表示,又叫做“公里”。

二、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

在图上画出来。

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千米?

2、跑道每圈400米,小华跑5圈跑了多少米?

是多少千米?

注意指导书写:

400×5=2000(米)=2(千米)

3、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天安门城楼高约35(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是7(       )

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是274(      ),

这艘轮船的船体长约是125(     )。

5、下面是我国的四大河流的长度,你能比较它们的长短吗?

名称 黑龙江 黄河 长江 珠江

长度(km) 4370 5464 6300 2216

6、指导看图:

图上打了★的表示的是国家的首都,打◎的表示的是我国的大城市名。

黑白相间的线表示的是铁路。

(1)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算一算)

(2)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估一估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先问:

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有几个南京到上海的长度?

(3)从南京到北京的铁里大约长多少千米?

(先问:

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大约有几个南京到上海的长度?

三、布置实践作业:

利用摩托车或汽车上的里程数,算一算从家到学校大约是几千米。

课后小记: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长度单位,不少学生已经知道“千米”,甚至知道“1000米=1千米”,所以我就从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入手,设计了几个提问,意在使学生通过推理,能感悟到1千米究竟有多长;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

开始有学生说到很高很高的楼,可以用千米作单位,课堂上我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推算:

一般1层楼算它4米,1千米要250层,上海有名的建筑“金茂大厦”只有88层,250层要有3个“金茂大厦”,这样高的大厦还不曾存在。

再说了,即使有,也只有“1”千米,如果是几千米那就更加不会有;千米一般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

通过这个错例的引导,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更加的清晰。

教学时间:

4月18日

认识吨

教学内容:

p.47~49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等,导入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是1吨。

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建立吨的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的“老大”:

千米。

谁来说说关于它的一些知识?

这节课上我们要来认识一个重量单位

板书:

二、学习新知:

1、以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

随学生回答板书:

千克、克

说说千克和克分别是怎样的重量单位?

(千克是一般物体用的重量单位,而克是很小的物品用的重量单位。

想一想:

很小的重量单位和一般的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吨该是一个怎样的重量单位?

(很大的)

2、吨和千克的关系:

1吨有多重呢?

谁知道?

估计有学生会说:

1吨=1000千克

指出:

以前我们学习1千克=1000克

这“千”很有意思,在“克”前加了它,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千克”,同时也告诉了大家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在读的时候要注意适当停顿注意区别。

读一读。

类似情况还有吗?

(1千米=1000米)

那现在这“千克”和“吨”之间也有进率是1000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给“吨”起个“小名”呢?

想:

这么叫有什么好处?

(可提醒自己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是1000)但“千千克”叫起来不是很好听,所以规范的叫法:

吨,可以用字母:

t表示。

3、1吨有多重?

凭你的估计,你觉得什么东西可能约重1吨?

注意学生在说的时候,不能太盲目,要依据1000千克=1吨来考虑。

指出:

大家说得很多,想一想,我们认识1克的时候找的是1个2分硬币,认识1千克的时候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