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747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3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3含答案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守巷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

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

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

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

每一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

“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天已经由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

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

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得讨厌。

风夹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

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

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

”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

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

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

”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

我想:

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大起来了!

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1960年

(选自《海外华人散文选》)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守巷者”——一个在大陆当过县长到台湾却卖馄饨的老人的事,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之情。

B.“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C.“这颗星似的灯……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灯”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D.“我”吃面时“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表现了“我”和老人交流之后的愉悦感。

E.本文所写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生场景,抒发的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但借这样一位老人表达出来,又有一种独特意义。

解析:

A项,对散文的文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

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

C项,不是夸张,是比喻。

答案:

AC

2.“守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

(1分)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

(1分)③心怀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2分)

3.“守巷者”作为这篇散文的题目,可以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一人物的理解中。

(2分)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

(2分)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在。

(2分)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

(2分)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

(2分)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其人生情绪具有普遍意义。

(2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父亲的旧怀表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

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

“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

我想送给他。

”德瑞克是我儿子。

“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

”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

它多像我的父亲!

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

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

”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

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

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

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

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拣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

“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

”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

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

“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

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

”母亲说:

“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

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

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

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

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

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

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

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

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

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

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

霍布告诉我们说:

“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

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

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

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

”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

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

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有删改)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

B.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C.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只重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E.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的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难以抚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分析不当,实际是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E项,“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分析偏执,作者写“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的汽车”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

答案:

DE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分)

答案:

①朴实、无华、简朴。

②忠实、可靠。

③生活节俭,性格温和。

④善良、高尚,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

(每点1分)

6.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

(6分)

答案:

①主题表现:

作者不仅通过“父亲的旧怀表”赞美父亲的高尚人格,而且还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

②人物塑造:

“父亲的旧怀表”是父亲的爱物,也是外表朴实、心灵高尚的父亲的象征。

③结构安排:

“父亲的旧怀表”是文章结构的明线,由怀表引出对父亲的生活的回忆,使文章选材自由,而又有清晰的思路、线索。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高雄素描

许知远

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

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

“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

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

“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

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

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

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

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

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

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

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

“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

”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

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

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

”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⑧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

10年前他上中学时,台湾的教科书开始不断压缩中国大陆历史的内容,台湾的内容则不断增加,中国大陆变得日益抽象。

⑨“北京好像大得不得了。

”8月份时他还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鸟巢,结果发现这个著名的建筑在北京地图上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

⑩我们还谈起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最近的访问。

他不喜欢发生在圆山饭店前的大规模示威,因为那不符合“待客之道”,他也说两岸之间沿袭了共同的语言与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与协商。

我喜欢他谈话的方式。

或许他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却很愿意坦诚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你的意见。

台湾南部的高雄,30年前(1979年),正是一群青年,在此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挑战国民党当局的行动,开始了台湾的民主之旅。

在一张当时的黑白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大批手持火把的游行群众,他们脸上是特定时代、特定年纪的意气风发。

我和年轻人在凤山站分手了,他打开随身带的折叠自行车,约好我们待会儿在会场见面,然后消失在雨夜中。

走前我问他的名字,他说:

“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

演出因为雨而推迟了,我没见到鲔仔,却一直在想他的父亲必定是位渔民。

高雄体育馆前站着另一些青年,穿着黄色的雨衣,正对每一个试图进场的人说抱歉:

“演出改成明天了,请到时候来。

”我跟着其中的一位进入他们的休息厅,更多的年轻人拥挤在那里,潮湿、嘈杂,还有青春的活力塞满了每个角落。

灯光昏暗,我分不清谁是舞者,谁是工作人员。

林怀民,这位善于用现代舞蹈来演绎中国古典故事的舞蹈家,原定今夜的这场演出,吸引了附近的两万名观众。

我不禁会想,那些儿童的、少年的眼睛,看到舞台中央的表演,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反应,或许他们此刻懵懂无知,但终有一日,埋藏在心底的美,会在这些心灵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吧。

(摘编自《台湾素描》,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①段中所写的海鲜店老板和后文出现的年轻人鲔仔是高雄人的两类代表,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第②段介绍了高雄名字的变迁,这一段名字的变迁史其实也是高雄历史的缩影。

C.第⑤至第⑩段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描绘了一个高雄年轻人形象。

D.第⑧段“他说,很遗憾对这些了解得太少了”,这句话一方面批评台湾当局在教育上的“去中国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暗示两岸应加强联系和沟通,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E.第

段“叫我鲔仔好了,不是梁朝伟的伟,是鱼字旁的那个,你们好像是叫金枪鱼”,这句话看似闲笔其实意味深长,这里暗示着两岸因某些原因存在着许多语言、习惯以及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解析:

A项,“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解有误,二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并不对立。

C项,分析有误,文中无心理描写。

(答对一项给2分,多答不给分)

答案:

AC

8.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高雄?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分)

答案:

①高雄市既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

②对外商业交流发达,文化活动活跃热烈。

③民风淳朴热情,开放兼容。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年轻人的形象。

(6分)

答案:

①热心助人;②年轻,带有学生的稚气,有理想;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④关心政治,关心两岸关系,并有自己的主见。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4分)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

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

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

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

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

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

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

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

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

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

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

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

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

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

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

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

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

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

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

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

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

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

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

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

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

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

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

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

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

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致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

”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解析:

D项,作者并未对他们的做法不满,此处只是表达作者对沧桑的感慨;E项,此处不是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而是以蒲公英隐喻背井离乡的游子。

(答对一项给2分,多答不给分)

答案:

DE

11.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分)

答案:

蒲公英在文中象征着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

(2分)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日益败落的伤感,对像蒲公英一样的“我们”顽强的生命力的礼赞。

(1分)结构上,蒲公英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串联起作者有关“老背村”和自家老屋的回忆,托物言情。

(1分)

12.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6分)

答案:

①如作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以及“老背村”的后代们一样的游子们走出家乡,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走出家乡的游子们渐渐远离了故乡,与故乡的联系日益减少,故乡的房屋坍塌,亲人消失在岁月中,熟悉的故乡渐渐变成了不熟悉的他乡。

②本句意为时过境迁,故乡的落脚点可能会因为许多情与事发生改变,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对故乡情永不消失的坚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与失落。

③联系现实如进城务工者,建设了城市,也留在了城市。

(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