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9201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说明文阅读I卷

人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1说明文阅读(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9分)

1.(15分)(2019·上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

哪个江?

长江。

哪个海?

东海。

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

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

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

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

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人从哪里来?

主要靠的是移民。

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

①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2.(12分)阅读《父亲的算盘》,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算盘

陈青延

①每次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屋墙壁上悬挂的父亲遗像,我便想起了父亲用过的那把算盘。

而我每次对父亲悠长悠长的思念,都是从他的那把算盘开始的。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曲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

父亲每算完一家农户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

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算盘的作用,经他的手一拨秀,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③1975年下半年,大队管委会研究,抽调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那把算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四舍五入,精打细算,大小生意,从没有错过一笔帐。

在他经营代销店的六七年时间里,每月关板子盘底都有盈余,做到了顾客和大队管委会双满意。

④在父亲经营代销店的那些年,正值少年的我,因嘴馋,经常跑到代销店玩耍,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偷点糖粒子、花根、雪枣什么的,躲着吃。

父亲发现后,好几次罚我跪了算盘。

直到算盘珠珠把我的双膝顶得麻木酸痛了,父亲才让我站起来,完成了他对我的处罚教育。

⑤父亲心里打的算盘就是:

对孩子不能放纵,要从严教育。

他常常告诫我说:

“小来偷针,大来偷金。

”这种坏习惯,在孩子身上坚决不能存在,一定要戒除。

⑥可以说,在整个大队,数父亲的算盘打得最好,算盘算数最精通。

大队小学里有老师生病请假,经常请父亲去当临时代课教师,指导学生的珠算课。

“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珠算的口诀表,对父亲来说,已烂熟于心。

⑦那时期,社会落后,没有教学的塑料算盘。

父亲把他那把木算盘挂在黑板上教学时,为了让拨上去的算盘珠子一时不掉下来,就事先到医院买了一些膏布,撕成条条,将珠子粘住,进子退子,示范教学。

父亲教珠算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家法中,都是采用跪算盘的方式。

他在心里盘算着: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狠,孩子不强。

父亲常常对家里人说,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⑨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有一种贪玩的野性,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我是一匹“野马”,放学后不落屋,经常在外面“跳房子”、“滚弹珠”、“打陀螺”什么的,不到天擦黑不回家做家庭作业。

每每遇到我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只要我等我一回来,就罚我跪一时半会的算盘,让我长记性,改掉野性,发狠读书。

⑩一生中,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严格教育。

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一次,我把父亲那把算盘的珠子拆了几粒下来,用一根线串联在一起,拿去“跳房子”,后来被父亲发现了,叫我整整跪了半夜的算盘珠儿,直跪得我双膝红肿,不能动弹,坐在一边不看我一眼的父亲才肯罢休。

⑪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读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刻苦读书,1979年考取了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县级新闻单位,当上了一名记者。

⑫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计算都不用算盘算数了,全都是用的电子计算器了。

小学里也大都没有开设珠算课了。

昔日的算盘已经淡去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物品。

现在想来,若不是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也许还没有走出乡村呢。

(摘自《仙女湖》杂志2017年第6期,有删减。

(1)文章围绕父亲的算盘写了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2)品味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4)第④⑤段写父亲罚我跪算盘、对我严格教育能否删去,为什么?

3.(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

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

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文章说明了________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4)第⑧段中划线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4.(15分)(2019九上·江油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山音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

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桌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生生这么断了。

③“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

”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

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④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

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

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

她定定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⑤我凑过去问她:

“你家在哪?

”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

“你爸妈呢?

”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的开口:

“他们去外面打工了。

”“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

”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

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⑥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

“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

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

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⑦我惊讶于她忽然会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讲这些,更惊讶于她没有我想象中隐忍至极的悲伤,却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麻木老成,而是一个正当年华少女的冷静自持。

仿佛外公的离去对于她来说只是送别一只北归的鸟,是注视一片摇落在厚厚腐殖质中难觅踪迹的叶子。

我明白,可能对于她,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⑧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⑨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

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

我在很多个梦境里都幻想逃离城市,水泥森林将我围困在高梁飞架之间。

我不由感叹道:

“还是山里好啊!

⑩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

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

”“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⑪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⑫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

她说:

“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⑬“真的?

⑭“真的!

⑮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

“其孤意在眉,深情在睫,解意在烟视媚行。

”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⑯是山音。

(1)请赏析第④段中面线的句子。

(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中划线词语“鸿沟”的理解。

(3)请结合全文概括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4)结尾⑯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15分)(2019九下·昆明会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

“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运用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

为什么?

6.(25分)(2019·平阳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市口的兔儿爷

黄希妤

没人弄得清“兔儿爷”这称谓是哪儿来的。

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

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

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地叫。

拉得更响,围观的人就多给一点钱。

从大街小巷出发的姑娘、媳妇,成群地走动,忙着把平时闷乏的日子补回来。

人群里有个简陋的灯火摊,大概总摆着一张小桌,桌上堆层竹篾,摆着几只塞满零碎物件的碗,边上挂一簇一簇的红纸。

怪的是旁边有个擦得光亮的高木架,空落落的,只最顶上陈设出来一个兔子灯。

老妈妈牵着平儿过去,平儿盯着看,直瞧得迷迷瞪瞪晕花了眼,两个脚尖争斗着磨蹭,迟迟胶着不肯动弹。

那兔子灯陷在灯市口拥挤的浮光里,仍很显眼,外边糊的红纸镶了绢纱,细密的绣纹被蜡烛照得亮堂堂的。

最妙的是匠人精工烫制的红琉璃泡子,把烛火一罩,金灿灿的光就攀上每寸纸面,温暖又吉祥。

每有从摊子旁挨过去的人,总会向摊主老头买上一两个花灯。

也有买灯笼的主顾,但到底不如买兔子灯的多。

长此以往,老头跟兔儿的关系愈发严丝合缝,称呼他“兔儿爷”倒确是恰如其分。

兔儿爷做灯很有办法。

挑几根竹篾捏着,手掌灵巧地翻动两下,兔子模样就出来了。

糊纸最讲究,没有钱的普遍用红纸,有钱的可以要加细的染布。

兔脸总是等交付时才画上。

他打量几眼小孩的样貌,一面蘸墨,一面偏着头想。

忽而脸上微露一点笑意,提起笔画下去。

五官总画得七分肖似,添作三分讨喜神色,眼角眉梢皆透着福气。

若是不能面对着孩子,兔儿爷就问前来的人,落笔同样精准,看不出什么分别。

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每逢节会也一定要买。

只有木架上那个兔子灯一直没有脸孔。

平儿拉上灯轱辘沿街走了几圈,又转回来蹲在灯市口土墙根下,安分得让人发慌。

他眼珠不动,盯着兔儿爷做工:

那翻飞的双手简直就是蝴蝶!

他多喜欢一只会跳舞的蝴蝶啊。

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进过县城,挺着腰板来回踱步:

“哼!

县城里卖的花灯挺括得多!

颜色好,会说话,这算什么东西……”

老妈妈来找平儿了。

他很固执,说:

“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

”恰巧旁边有邻人在,老妈妈的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

“才这么大一点,就说丧气话。

”于是他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

这场打小孩的闹剧被卖凉粉的看了去,走街串巷传播开了。

他看买凉粉的女人很有兴趣,于是说:

“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啊!

老妈妈进屋去,麻利地抢了平儿的花灯,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平儿就招呼去了。

平儿蒙受了无妄之灾,哭得一塌糊涂。

平儿挨完结实一顿打,还是照旧蹲回摊旁墙根下。

平儿最终得去上镇上唯一的学堂了。

学堂很简陋,仅有的桌椅、砖块摊作一处,没有什么乐趣。

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也在学堂念书,时常要把先生问住。

据他说县城与小镇有大不同,所有东西一概是机器做的。

“手工做的要被地邻笑话。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先生总很尊敬他。

他说这话的时候,平儿可以听见小镇那边建造贸易市场的响动。

市场是由镇里集资建造的,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又过了些时日,市场启用了,开业典礼办得十分体面和热闹。

货台上摆着成百上千种货物,俱是从县城运来的。

省道上的车辆多得数不清。

人像蝗虫一样拥来,把这里扫荡干净。

平儿终于信服小少爷的话了。

否则,市场上的物什怎么都千篇一律呢?

美则美矣,却实在单调乏味得紧。

念及此,他心里忽地掠过去一个身影,当平儿再次来到灯市口时,他几乎不敢相信——小摊几乎销声匿迹,只余一个摆赌摊的坐在地上,寂寞地抱着膝盖发呆。

兔儿爷呢?

兔儿爷呢?

平儿奔走到熟悉的、只属于他的位置。

那里没有人了。

平儿蹲下去,他嗓子发干,只能嘶哑着哼出鼻音。

他的眼眶里已然含满泪水了。

道边上那棵杨树翻摆着叶子,枝条沉甸甸的,仿佛在受什么压迫。

平儿抬头瞧去,心蓦地紧缩了——是那个兔子灯。

他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在袖口上蹭去灰尘。

他惊异地发现,这兔子灯最终获得了一副面孔。

它极像兔儿爷。

他的手猛地一抖,琉璃泡子落地,咔嚓一声碎了。

烛火脱了控制,猖獗地烧尽了一切。

兔子的脸孔迅速皴皱起来,落了一地焦黑的纸泪。

(选自《读者》2016·2,有删改)

(1)在文章的4—6节,作者分别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写兔儿爷的兔儿灯讨人喜欢,请各举一例。

(2)“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

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

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作者为何要在文章的开头描写那些手艺人的精彩表演?

(3)“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平儿的这句话,被老妈妈打,被卖凉粉的说“万万要不得”,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情节安排?

(4)你从本文读出了什么?

“温暖”?

“心酸”?

“无奈”?

,请选取其中一词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7.(22分)(2019九下·保山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绿色技术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

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

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

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

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有哪些特征?

(2)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3)文段②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9分)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答案:

6、答案:

7、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