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9034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docx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资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培训材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

二〇一四年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

200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53号令)。

这是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估所依据的政策法规。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条件,二是评价指标,三是行业系数。

《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有原则性的规定,即“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

在《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则具体规定了申请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体现出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自身建设和所发挥作用的要求。

(1)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2)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5)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6)企业两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况:

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走私行为。

(7)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是: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

●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这些基本条件强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当是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特别重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要求企业技术中心必须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方面有足够的实力,而不仅仅是开发了几个好产品和好技术。

2007年53号令中的基本条件虽然取消了对企业销售额的限定,但经过经费、人员和仪器设备原值等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也间接地限定了企业的基本规模。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创新机制主要评价企业的经费投入、人才激励和合作创新情况,权重为30分;技术与人才主要评价企业的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条件建设和技术积累储备,权重30分;而产出与效益则重点从技术型产出和经济性产出两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企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获得加分,企业经营亏损则要扣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创新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合作机制

技术与人才

创新队伍建设

创新条件建设

技术积累储备

产出与效益

技术创新产出

技术创新效益

加分

扣分

加分

扣分

在行业系数方面,考虑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而各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设立了行业系数,试图对行业差异进行调节。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53号令)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不同方面。

另外,为了加强评价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每个指标都规定了基本要求,以便让企业知道政府对各个指标的具体要求。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权重(分)

三级指标

权重

(分)

单位

基本

要求

创新投入机制

20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17

3

%

百分点

≥3

>0

人才激励机制

5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3

2

%

≥1.2

≥2

创新合作机制

5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2

3

人月

%

≥30

≥10

创新队伍建设

12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7

5

%

≥2

≥8

创新条件建设

8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5

3

万元

≥3000

≥1

技术积累储备

10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4

4

2

%

≥10

≥3

≥1

技术创新产出

15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项目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3

4

4

4

≥20

≥10

≥3

≥1

技术创新效益

25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11

11

3

%

%

万美元

≥20

≥15

>0

加分

扣分

加分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3

扣分

企业经营亏损

≤3

万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需要的数据与计算方法说明

1.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考察的是企业科技投入的强度。

这个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

指标制定的依据是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向导,以及政府对大企业科技投入的一般性要求。

对于不同行业创新活动对科技经费需求的不同,本指标引入行业系数进行行业间的调节。

指标权重:

17分

基本要求:

≥3%

统计数据: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

相关概念:

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经费、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注意事项:

计量单位、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非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问题、均衡生产与单点交货的收入确认

相关附表:

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附表1)

1.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重点考察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情况。

这个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考核,不仅要求达到一定比例,还要求增长,而且是比重的增长,也就是说要求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企业经济规模的增长幅度。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0

统计数据:

二次投入强度之差

计算单位:

%、百分比

相关概念:

与指标1相同

注意事项:

系统自动计算、是比例增长不是绝对额增长、不仅仅是当年数据

1.3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通过考察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全企业人员平均收入之比,来评价企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是希望企业增加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2倍

统计数据:

企业职工总数、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技术中心职工人数、技术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计算公式:

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人均年收入

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中心职工人数

企业全体职工人均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职工总数

相关概念:

企业职工总数、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中心职工人数、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注意事项:

职工的概念、年收入的统计口径

1.4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考察的是企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由于目前的政策已经将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所占比重从1.5%提高到2.5%,所以本指标的基本要求已经落后于现行政策。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2%

统计数据:

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计算公式:

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相关概念:

中心人员培训费

注意事项:

统计口径是技术中心不是企业

1.5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通过考察来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外部专家数,评价企业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高级专家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30人月

统计数据:

外部专家的工作时间累计

计量单位:

人月

相关概念:

外部专家

注意事项:

计量单位、工作地点是技术中心、外部专家单位

相关附表:

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6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通过对企业与外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情况,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

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计算公式:

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100%

相关概念:

对外合作项目、科技项目

注意事项:

科技项目与R&D项目、口径

相关附表:

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7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主要考察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拥有与投入强度。

引导企业在职工队伍结构优化中增加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比重,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

指标权重:

7分

基本要求:

≥2%

统计数据:

企业R&D人员、职工人数

计算公式:

企业R&D人员数÷企业职工人数*100%

相关概念:

科技活动人员、R&D、R&D人员、R&D经费

注意事项:

科技活动人员、R&D的口径

1.8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高级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之处。

本指标的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同时,必须重视创新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8人

统计数据:

高级专家、博士人数

计算公式:

高级专家人数+博士人数

相关概念:

高级专家、博士

注意事项:

高级专家的界定、内部与外部专家

相关附表:

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9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撑条件,没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就无法保证资助创新活动的开展。

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增加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的投入。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3000万元

统计数据:

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计算公式:

可从会计科目获取数据

相关概念:

原值、净值

注意事项:

按用途统计

1.10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考察企业的经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数,是为了评价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水平,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后,企业的实验室就具有了为更多企业提供试验检测分析的能力,成为区域和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的一部分。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个

统计数据:

认定实验室与检测中心数量

计算公式:

国家认证数+国际组织认证数-重复统计实验室数

相关概念:

认证主体

注意事项:

认证主体的有效性、有效期、附表与证书复印件

相关附表:

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附表6)

1.11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通过对周期三年以上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中长期研究开发活动的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和行业未来长远的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超前研究开发活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

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计算公式:

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100%

相关概念:

研发周期

注意事项:

附表的正确填报

相关附表:

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2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通过考察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评价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储备情况。

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存量技术资本。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

有效的授权发明专利数

计算公式:

授权发明专利数-失效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

发明专利、同族专利

注意事项:

有效期内、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附表4)

1.13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通过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情况的考察,评价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的技术内涵,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1项

统计数据:

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

计算公式:

名牌产品数+驰名商标数

相关概念:

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注意事项:

认定主体、有效期、法庭判定、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

拥有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信息表(附表7)

1.14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通过考察企业当年完成的全部开发项目数,评价企业创新活动的规模。

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创新活动的规模。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20项

统计数据:

当年完成开发项目数

计算公式: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相关概念:

项目结题

注意事项:

结题、失败项目、填报项目附表

相关附表:

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5当年被受理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主要考察企业当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作为评价企业当年完成技术产出的重要指标。

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重视产品生产销售等经济类产出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类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项

统计数据: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

被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相关概念:

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

指2013年被受理、填报附表

相关附表: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6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通过考察企业发明专利的受理数量,评价企业当年实现的高水平技术产出情况。

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视高水平技术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

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

2013年度被受理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

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

指2013年被受理、填报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7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将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型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以考察,主要是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相关领域基础技术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项

统计数据:

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以上的标准数

计算公式: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相关概念:

技术标准、实际参加

注意事项:

近三年、已经发布、附表与有效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

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附表8)

1.1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调整。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20%

统计数据: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

相关概念:

新产品、全新型、重大改进型

注意事项:

新产品的统计年限、统计范围

1.19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15%

统计数据:

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计算公式:

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100%

相关概念:

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新产品销售利润

注意事项:

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的计算式、口径的一致性

1.20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通过对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以及自有技术出口的考察,评价技术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能力。

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0

统计数据: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计算公式:

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创汇额+技术出口创汇额

相关概念:

自有品牌产品、OEM

注意事项:

计量单位、制造业企业海外生产不统计

1.21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获得国家三大奖的企业可以获得加分。

指标权重:

最多加3分

统计数据:

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

计算公式:

三大奖项的数量相加

相关概念: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注意事项:

是国家三大奖、在2012、2013年度获得

相关附表:

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附表9)

1.22企业经营亏损

当年经营亏损的企业将被扣分

指标权重:

亏损扣3分

统计数据:

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小于零

相关概念:

利润总额、合并报表

注意事项:

按合并报表原则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数据共性问题说明

2.1报告年度

该次评价的报告年度为2013年度。

指标数据统计年度为2013年;时间范围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期数据;(T-1)年指报告期前一年即2012年。

2.2合并报表

大部分数据采用合并报表原则编制

2.3企业范围

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全企业范围。

3.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所需统计指标解释

3.1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股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

包括农业企业、工业性企业、服务企业等企业的收入按合并报表处理后的收入总额。

企业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企业填写营业收入总额(全年营业收入合计)指标时,一般根据企业合并“损益表”或“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的本年累计数填报。

3.2企业利润总额: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年未累计数填列。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下同。

3.3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自己生产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的收入与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的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对工业企业,其相当于合并报表后的主营业务收入。

对某些行业的企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不同行业,其习惯叫法不同。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经营领域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收入总额。

其他营业收入指各类企业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收入。

3.4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

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

对工业性企业,其相当于全部工业性企业的合并利润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3.5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注意:

仅限技措技改中用于科技活动部分的支出,不能够包括全部技措技改资金支出)。

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内部支出分为日常性的内部支出与资本性的内部支出;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内部支出: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

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人工费、原材料费、其他支出和购买与自制设备的支出。

外部支出: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3.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指报告年度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3.7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

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科技项目:

指企业有组织地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的专项工作。

3.8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

指研究开发周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科技项目)数。

3.9对外合作项目数:

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3.10新产品销售收入:

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

新产品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

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

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

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产品。

这些产品的用途或技术设计、材料都有显著变化。

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

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其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

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注意,在统计新产品时,其包括的企业的统计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的统计口径相一致。

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1新产品销售利润:

指报告年度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其由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新产品的销售成本、新产品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新产品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等费用之后的余额。

注意其计算公式、口径应该与产品销售利润一致。

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2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指报告年度末技术中心所在的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账面原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