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83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学期中复习.docx

温病学期中复习

温病学期中复习提纲

★标示重点

▲标示次重点

☆标示次次重点

没标的,看着办。

 

★重要条文:

1、吴鞠通: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P464

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叶桂《温热论》P326

3、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P422第四段

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P323

第一章绪论

★1、清代温病四大家:

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王孟英)

★2、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

★3.《素问·热论》谓: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4.《难经·五十八难》谓: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5.刘河间在外感热病的理论证治方面大胆地立新论、创新法、制新方。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一、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二、温病命名:

根据季节:

春温,冬温

根据时令主气:

风温,暑温,湿温

根据季节+主气:

秋燥

根据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喉痧,伏暑

⑴根据病因病性分类: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⑦暑热疫⑧温疟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温夹湿③伏暑④湿热疫⑤湿疟⑥霍乱

 

☆(湿热类温病与温热类温病比较表)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纯热无湿

(如风热、暑热、燥热)

湿热相兼

(如湿热、暑湿)

发病部位

多为肺卫,亦可发于阳明气分或心营

多为脾胃,亦有发于少阳等部位

起病、传变

及病程特点

起病较急,传变较快,病程一般不长

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解

证候特点

热象显著,易出现化燥伤阴征象。

初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证;进而熱入营分、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热盛动血;后期多见阴气两伤,出现肺胃阴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初起时发热及伤阴不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著,表现为湿重热轻;继之则病邪留恋气分,出现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后期既可燥化伤阴,出现腑实、营血分证,亦可伤阳,出现湿胜阳微证

治疗特点

以清热养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芳香、苦温、苦寒、淡渗等方药

包括病种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等

⑵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⑶温病与伤寒

①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系和区别

A、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

B、温病可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

②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⑷温病与温毒

①温毒的含义:

一为病名概念,指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为病因概念,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温毒作为疾病名称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除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②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

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作为具有显著温热特点的一类疾病,温毒自然隶属于其范围。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风温与狭义伤寒鉴别表)

风温

伤寒

病因

风热病邪

风寒病邪

感邪途径

邪从口鼻而入,先犯肺经

邪从皮毛而入,先犯膀胱经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热盛,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阴液

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肾阳气

初起证候

呈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呈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重,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如银翘散、桑菊饮

如麻黄汤、桂枝汤

后期治法

滋养肺胃

温补脾肾

后期用方

如沙参麦冬汤

理中汤、四逆汤

第三章、致病特点:

共性:

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

1.多先犯肺卫2.易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

1.可径犯阳明2.易耗气伤津3.易闭窍动风4.易兼夹湿邪

★湿热病邪:

1.病变以脾胃为主2.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

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

☆温热病邪: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2.里热内迫而易闭窍、动风、动血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温毒病邪:

1.具火热之性2.攻串流走3.蕴结壅滞

☆疫疬病邪:

1.致病力强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3.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5.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温病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引动伏气)

▲发病因素:

体质、自然、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

1.皮毛;2.口鼻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比较表)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成因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病机传变

初起时病邪多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入。

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证候特点

初起多出现表证,一般无里热证。

少数新感温病初起也可见里热证,但其证候特点与时令之邪的致病特点相符

初起即见里热证,或见气分里热证,或见营分里热证。

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如由外邪引发,则表现为表里同病

病势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预后较差

治疗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

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病种

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春温、伏暑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型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备注

代表方剂

邪郁卫表

邪正相争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汗法辛凉解表(湿邪在表辛温芳香化湿)

因外邪种类很多,此以风热在表为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里热蒸迫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清气法(还有化湿、攻下、宣气法)

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白虎汤

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红绛

透热转气

/

清营汤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舌质深绛

凉血散学

/

犀角地黄汤

★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①在卫分的温邪进一步深入而传气分;②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直接犯阳明,湿热病邪直犯脾胃等;③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即温热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④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

★营分证形成原因:

①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②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③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发出;④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昏暑厥。

☆血分证的形成原因:

①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传入血分;②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③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

 

☆三焦辨证表

证型

病理

辨证要点

备注

上焦

温邪犯肺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身热,咳喘,苔黄

/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

邪犯心包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

神昏,肢厥,舌绛

/

湿热酿痰蒙蔽包络

神识昏蒙,苔腻

/

中焦

阳明热炽

胃经热炽津伤

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

/

阳明邪结

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潮热,便秘,苔黄黑燥,脉沉实有力

/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

湿阻大肠

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

/

湿热中阻

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司

身热,脘痞,呕恶,苔腻

有湿热轻重区别

下焦

肾精耗损

邪热久羁耗损肾阴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

虚风内动

肾精虚损肝失涵养,虚风内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上焦:

肺、心/心包;中焦:

脾、胃、肠;下焦:

肝、肾)

第5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六章寒热往来病机:

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身热不扬:

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

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辨舌苔:

1.白苔:

★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

为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已大伤所致,多属里热实结之证。

★白碱苔,指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

为温病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

★积粉苔——指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华润黏腻,刮之不尽,舌质呈紫绛色。

湿热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也是由湿遏热伏所致,其病变虽然属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的溫疫病。

★白霉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较差。

2.黄苔:

(主里、实、热),里热已重的重要标志。

苔薄主邪轻,厚主邪重,润主津伤不甚,干燥主津已伤,浊腻主湿,厚燥主实结。

素体湿热盛者,平时就可有黄苔或黄腻苔。

3.灰苔:

灰而燥苔主实热之证;灰而润苔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4.黑苔:

病情危重的重要标志。

舌苔黄腻或黄浊:

黄苔满布而细腻润泽,或黄而垢浊。

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而盛于气分的阶段。

辨舌质:

★镜面舌:

指舌上无苔,色绛而光亮如镜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征象。

★杨梅舌:

因其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故名。

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多见于烂喉痧邪热已入营血的重证,也可是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

★猪肝舌:

为肝肾阴竭之征象。

温病见这种舌象,主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

★辨斑疹:

 

形态

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消后不脱屑

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退,消后脱屑

病机

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引起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

治法

清胃泄热,凉血化斑

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斑疹病机“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

”——章虚谷

斑疹病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陆子贤

斑疹诊查“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

斑疹色泽与病情关系“紅轻、紫重、黑危”——雷少逸

斑疹疏密“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

★辨白㾦:

白㾦:

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形如粟米,色如珍珠,突出与皮肤,内含少量浆液,所以外观晶莹。

多分布于颈、胸、腹部,四肢头面少见。

成因:

叶天士所说“湿热伤肺”、“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

★发热:

1.发热恶寒:

见于温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湿热之邪初犯卫气)

2.寒热往来:

见于湿热性温病(痰热在少阳)

3.壮热:

邪入气分

4.日晡潮热:

下焦蓄血;湿温病;温病后期阴虚内热

5.身热不扬:

湿热病邪蕴阻卫气;湿温病初起

6.发热夜甚:

温病熱入营分

7.夜热早凉:

温病后期(热入营血分)

8.低热:

温病后期(阴伤虚热征象)

口渴:

原因:

津液不足或津液不布。

口渴不欲饮四种类型:

①口渴不欲多饮;②口干喜热饮;③口干反不甚渴饮;④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

 (此四类为乙班老师课上强调,课本中无)

★汗出异常:

戰汗见名词解释。

戰汗的四种转归:

①汗出身凉(正能胜邪);②身凉汗出(正不能胜邪);③战而不汗(中气亏虚);④隔日再战(病邪未衰)

“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章虚谷

呕恶:

(略)

胸腹不适:

(略)

大小便异常:

(略)

神志异常:

(见名词解释)温病发生神志异常多为热、湿、痰、瘀等病邪闭阻心包所致。

痉:

(区别实风内动和虚风内动)

实痉五症(临床特征):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

虚痉三症(临床特征):

手足抽搐无力,手足蠕动,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原则

★★★论述题:

温病的治则(包括条文解释)、治法、代表方?

 

一般治则:

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则补之。

卫气营血辩证

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邪在卫分用“汗”法,“汗”发即解表透邪之法,就温病而言,主要以辛凉解表为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之品。

但对有湿邪在表者,又当用辛温芳香化湿之剂,如厚朴夏苓汤。

对表气郁闭较甚而恶寒较明显、无汗的表热证,亦每在辛凉之剂中配合少许辛温之品,如淡豆豉、荆芥等,以增加透邪疏表之力。

“到气才可清气”强调了清气之法是针对邪入气分之证所用。

由于气分证阶段病邪性质较复杂,且病位各有不同,所以治疗除了清气法之外,还有化湿、攻下、宣气等法。

至于对营分证用透热转气法,是指在清营之剂中配伍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之热能透出气分而解。

对血分证的治疗,强调在凉血的同时应注意散血,这一方面是针对血分证中每有瘀血形成的病机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凉血之品可能引起妨碍血行之弊。

(1.卫分治法:

汗法,方用银翘散、桑菊饮。

2.气分

治法、代表方剂:

清气法,方用白虎汤。

3.营分治法:

透热转气,方用清营汤。

4.血分治法:

凉血散血,方用犀角地黄汤。

三焦辩证

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治则提出治上焦病应“轻”,其含义除了用药应主以质轻透邪之品外,同时也包含了治疗上焦病症所用的药物一般剂量较小、煎煮时间较短等含义。

对中焦病证的治疗应注意“平”,体现了对该病证的治疗应以祛除病邪为主,邪去而正自安。

同时,由于中焦病证每为湿热之邪所致,对其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治湿与治热不可偏于一方,也含有“平”之意。

对下焦病证治疗主以“重”,是指所用方药性质沉降重镇,多用介石类药物,且用药剂量也较大、煎煮时间较长等。

治法、代表方剂:

上焦治法:

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另外,温病治疗还注重祛除病邪、固护阴液。

温病的主要治法和代表方:

☆一、泄卫解表法:

——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二、清解气热法:

——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

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三、和解祛邪法:

——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

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

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

★★简答题

四、祛湿泄热法:

——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

★★★论述题:

通下逐邪法有哪几种?

主治和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

五、通下逐邪法:

——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1、通腑泄热:

是用苦寒攻下之品攻逐肠腑湿热燥结的治法。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2、导滞通便:

是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之品导泄胃肠湿热积滞,疏通肠道气机的治法。

(枳实导滞汤)——主治湿热积滞胶结于肠胃

3、增液通下:

是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之品以泻下肠腑热结的治法。

(增液承气汤)——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

4、通瘀破结:

是用活血通瘀攻下之品以破散下焦瘀血蓄结的治法。

(桃仁承气汤)——主治湿热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

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醒神法:

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

☆八、熄风止痉法:

1、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九、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十、固正救脱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名词解释:

☆新感温病:

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P44倒数第一段

☆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P45第七行

☆分消走泄:

是以宣气化湿之品宣展气机,清泄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法。

主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传里,而导致三焦气化失司者,症见时寒时热,寒热时起时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P104倒数第五段

☆透热转气:

是指在清营之剂中配伍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之热能够透出气分而解。

P100第四段

▲温病:

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P17第二段 

▲温毒:

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P28倒数第一段

▲温疫:

温是指疾病的性质,疫是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一起流行。

故瘟疫就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

(瘟疫是一切疫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疫,也包括寒疫、湿疫、燥疫)P27倒数第二段

★战汗:

指热势亢盛而持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

本症为邪气。

P87第二段

☆厥脱:

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

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

脱证则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

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为“厥脱”。

P92倒数第二段

☆开达膜原:

是用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之邪的治法。

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膜原:

王冰释曰:

膜者,膈间之膜,原者,谓膈肓之原。

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P104

★往来寒热: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

为热在半表半里,少阳机枢不利之征象。

☆发热夜甚:

指发热在入夜后热势更甚,为温病热入营分,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

营血属阴,邪热消烁营血,故夜间发热较重。

P84

☆夜热早凉:

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P84倒数第三段

☆日晡潮热:

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

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3~5时为甚。

多见于热结肠腑之证。

P84第五段

☆身热不扬:

指身热稽留而热象表现不显著,即虽然体温升高而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面不红赤而反淡黄,口不渴而反黏腻,大便不结而反溏。

P84倒数第四段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

神昏指神志不清,严重者意识丧失,谵语指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多见于热扰心包或热闭心包证。

P91第二段

☆昏聩不语:

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

多为热闭心包。

P91第三段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则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多见于湿温等湿热性温病P91第一段

☆凉血散血:

是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的治法。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P107第五段

★斑:

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

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P80第二段

★疹:

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

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P8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斑胃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