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73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docx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

如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

北京市牛栏山第一中学董晨

一、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教材即将投入使用,相信在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使用中,老师们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接受和使用《政治生活》这本教材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老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

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第一个问题我想和老师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老师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也看过和听过了不少的理论,从理论上阐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弱项,所以我想先给老师们讲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

这个事例讲的是这样一件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

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

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

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

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所谓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两家的预言都没有实现。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评价我们的教育制度,但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哪儿出错了?

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有亲身的体会,我们做得最辛苦,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猫头鹰晚),投入尤其是身心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的产出呢?

我们的效果呢?

所以您说,不改行吗?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而我们的学校可能更看重一种,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大工业社会要求标准化,因此强调纪律,要整齐划一,现在强调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化)。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前程,我体会必须要改革,不是为了我们不再辛苦,辛苦看来还是必须的,而是通过辛苦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而我们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1.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知识、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知识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材料、工具、资本,知识、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因此,二十一世纪主要依赖人的高度文化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

一系列数据和事实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国际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实力还不强,要培养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改革。

2.从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

全国现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000万人。

他们活跃了城乡经济、满足了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了就业。

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

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那么,在如何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方面,高中学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有各种正式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有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组织。

如同乡会、各种沙龙,也有带有宗教色彩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但是对于众多类型的组织如何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如何评价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

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

加之下岗、失业,加大了对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或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

这种情况也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益关系多样化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

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

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

调整这些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加重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分量。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

特别是允许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引发了理论上探讨的新问题,冲击和消解着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最大的物质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工农劳动群众。

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激化了欠发达地区的矛盾。

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某些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

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宏观、全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局部的、微观的领域一定要服从全局的变化。

教育也必然发生这种变化。

3.党和国家的要求

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要的文件有: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4.思想政治课本身存在的问题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在内容上:

繁难偏旧,成人化、简单化、概念化、学科化。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理论、轻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在方式方法上:

重灌输、轻引导。

很多的时候我们非常热心地、积极地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

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在教育领域中:

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没有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去亲自感受、体会和提出意见、建议。

从理论到理论,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比较西方的公民课,一般都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口头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面对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目前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显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教材建设之间研究、探讨、解决许多新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讲到的:

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坚持。

本次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同时顺应整体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力图在社会需要、国家的要求、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的关系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二、《政治生活》的内容和结构

《政治生活》全书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全书共九课内容,第一单元由两课组成。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主要内容是: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生活不能回避政治的主题,本部分教材立足于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感可知并能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政治环境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如何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公民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使学生了解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必须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要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学习和实践中,明确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提升参与政治生活所应有的正确态度、理性思考和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由两课组成。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作为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在社会生活中,与我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自己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还要体会政府的职能,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同时,我们更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我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材讲了五大问题,一是我们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二是我们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三是我们的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四是我们的政府行使权力需要接受监督,五是我们政府权威的来源以及树立权威的途径。

第三单元由三课组成。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二单元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那么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用什么来保障呢?

第三单元讲的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本单元在内容上既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

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我们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单元由2课组成。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本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学习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其立足点是讲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

但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必须了解其背景和依据,这就需要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

当今世界已联成一个整体,任何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不了解世界也难以全面认识中国。

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奋点之一,培养学生形成和平观念、国际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必须培养公民形成具有国际责任的心态,因此本单元讲述了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和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我国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关心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本单元的知识与前三个单元知识有密切联系,如果说,前面主要讲的是公民参与国内政治生活的内容,主要了解我国国内的生活、政府的内政治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那么本单元则主要是讲我国的外交活动和引领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

这两部分的知识构成了全书的完整体系。

三、《政治生活》的特点

1.在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上,更加鲜明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性

政治性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特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本学科的核心价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学科内容的灵魂;本模块是学习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学习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从本教材培养的目标看,通过对政治观、国家观、民主观、政党观、政府观、民族宗教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等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合理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从本教材编写的内容看,在如何突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科学观点,提供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其中特别注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它渗透到教材的相关部分中,凡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都加强了对此的宣传和教育。

②在教材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贯穿着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

③突出关于国家意识,尤其是国家利益的教育。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④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注意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从本教材编写所追求的标准上看,也体现和突出政治性。

一是力求准确、到位地表述政治观点,因此基本概括和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为突出政治性并保证准确性,教材中的许多语句就直接来自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三是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和讲话。

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政治性。

在处理政治观点和知识点的关系上,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

举例:

从政治观上看:

《致同学们》中有关政治的含义,一方面注意了从学生身边的、能够感受得到的政治现象入手,让学生体会政治生活和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生活之中,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对政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到理论和本质的层面上去,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阶级的关系、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去把握什么是政治。

在政治与阶级的关系中,还要落脚到:

邓小平同志讲过的:

我们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

这样讲并不是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上去,阶级分析方法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有着原则的区别。

如果把政治仅仅等同于简单化了的阶级斗争,难免会造成对政治含义的狭隘理解。

随着我国政治实践范围的扩大,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斗争”扩展为“阶级关系”,是正确把握政治概念的必要前提。

应当说,阶级关系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既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同盟、合作的关系,还包括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显然都属于政治的范围。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指出,即使在今天,阶级斗争仍然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指出,政治从来就不仅仅是指阶级斗争,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阶级关系。

我们在考虑作为政治问题的阶级关系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视野从“阶级关系”扩展为“利益关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经济问题说到底是利益问题。

有利益,就会形成包括阶级在内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从而形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这些利益关系中,我们经常论及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典型、最尖锐的利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而不能说它们是政治的全部内容,更不能由此推成一切政治活动都是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的关系看,当前我们讲的政治,一是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这也是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坚持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政治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基本路线:

虽然在初中已经有这部分内容,这里还要出现,因为政治生活,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及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当今讲政治,不可能脱离开党的基本路线。

二是现代化建设之所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