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601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1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二 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docx

模块二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

模块二心理健康学科知识与技能

课程资源的概念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课程资源中开发出的产品,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的分类

1.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或要素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

(2)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2.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它们都可以包括要素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传统的知识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如校内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的课程等方面;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筛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筛选机制

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才能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心理健康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其自身的特点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突出,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心理健康课应该成为丝毫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的课程。

是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心理健康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像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

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必须注意以下重要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课程,它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按照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组织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被他人了解,渴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共同的心理要求。

他们总要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特长、爱好、兴趣和个性,虽然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接纳、欣赏的愿望是共同的。

心理辅导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我们的着眼点是所有的学生,并尽量避免只让那些活跃的的学生出头露面,而应当让那些平时不大引人注意、没有机会“表演”的大多数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给于他们足够的机会。

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的帮助和收获往往更为强烈和持久。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制订心理健康课程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活动时也要努力地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要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方面出发,让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突出做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此,课程的实施方法多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

课程的活动涉及的内容有学生的适应问题、学习辅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个性培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问题、青春发育问题、休闲和消费问题等等。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原因之一,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

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发展的内因,这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也就是说,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才能起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精神,只是被迫、被动地接受教育,所谓“牛不喝水强揿qin头”,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辅导不但不能够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而且还很可能引起学生的抗拒、冷漠和敌意。

原因之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也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主体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

此外,青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检验个人影响环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他们往往会对成人的过度保护表示反感。

因此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健康课程切忌“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旧教学模式,应不断发现学生身边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借题点拨,促其自悟,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认知水平得以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能够很好的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体性原则要求组织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曾经说过:

“任何方法如果不是以儿童现有的需要为基础,那么,它就不会达到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

“只有学生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课程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内容,安排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并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

只能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2)、心理课上要鼓励学生“唱主角”。

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说、多想、多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

学生是参与、完成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留有余地;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用杜威的话说就是: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3、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和启示,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

学生参与活动是课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

比如,上课座位以5-6人为单位安排形成环型或半圆型,改变以往的课堂组织形式,以缩短空间距离,形成融洽的气氛,便于交流,且不会忽略个别成员;创设活动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在活动中还可以采取积极评价,正面肯定、公正真诚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4、发展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变化很快。

教育者不可带着成见去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如把个别学生“看死了”,认为其“不可救药”等。

即使如气质这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也能“凭借自身的意志力,按照自己的目标、工作和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气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心理辅导的要求必须高于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目标也是个性发展,完善自我。

课内注重发展,比如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创设了“微笑起立法”,即学生起立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简单的问好,而是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面带微笑,二要昂首挺胸,三要注视老师。

由此,学生不仅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而且久之,就会慢慢养成用这种方式去迎接挑战,去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自我发展。

5、相容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容必须要尊重尊重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选择。

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真诚接纳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在感情上接纳教师,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相容。

相容必须要坦诚相待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知书达理,文字彬彬;有的蛮横粗野,缺乏修养;有的口若悬河,目中无人;有的辞不达意,畏缩自卑……无论对待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虚怀若谷、真诚接纳、不分彼此以礼相待,而不厚此薄彼。

相容必须要信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功在于信任,情感上的相容也在于信任。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在辅导中活动中获得安全感而自愿投入、真诚袒露。

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可以增进自信和勇气,它可以促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自觉接受他人的引导,获得收获和提高。

相容更可以带来合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心理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但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特别注意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1心理健康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让新闻事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心理辅导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尽管上世纪末我国各地各类学校普遍将心理辅导课列入到课程表中,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由于教材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材的内容零零星星,缺乏系统性,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我们教师有时在上课过程中感觉,即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发人深思的故事案例,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有时收效甚微。

由于心理辅导课的对学生评价不能和其他学科一样,因此学生希望心理辅导课有意思一些,能获得一些其他学科中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如果心理辅导课在内容上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心理辅导课上就会出现“昏睡百年”现象。

因此,为了增强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我们应探讨如何将新闻事件引入心理辅导课。

那么怎样将新闻事件引入心理活动课堂呢?

新闻事件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首先要有了一个清晰的课程目标,然后才会想办法去开发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即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新闻事件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新闻事件引入心理辅导课中的操作要求总结如下:

——围绕课程与课题的目标,筛选新闻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良好健康心理素质为目标。

既然如此,在筛选新闻事件的时候,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目标。

如将马加爵事件引入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就要有防止马加爵类似情况的出现,强化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关注程度,确定新闻事件。

并不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新闻事件就一定要引入课堂,还要了解学生关注什么类型的新闻事件。

如进行偶像崇拜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比较关注什么。

当时学生特别关注的是选秀活动。

如“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本文就将这类新闻事件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确定新闻事件的切入点。

新闻事件并不是心理辅导课所专用,因此进入心理辅导课中的新闻事件,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进入心理辅导课的新闻事件的切入点是什么?

如汪洋见义勇为事件,在心理辅导课上,剖析汪洋人格特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即汪洋具备了这种见义勇为的人格因素,才会做出见义勇为的事情。

——了解新闻事件相关知识。

将新闻事件引入课堂,无形中就需要教师掌握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知识与常识。

去年世界杯决赛中齐达内撞人事件轰动一时。

将此新闻事件引入课堂,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足球比赛的常识。

因此,将新闻事件引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对新闻事件有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

——考虑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及时性、教育实效性,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及时性。

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新闻事件引入课堂,而是等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降低时,再进行教育的话,我认为这已经错过新闻事件最佳教育效果的时期。

引入了新闻事件的心理辅导课,学生们更愿意参加讨论、分享、游戏了。

他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将学生们的兴趣、好奇心都调动起来了。

课后,有的学生还主动去找老师作深入了解,也有的学生去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作深入研究。

学生们也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或常识。

当然引入新闻事件的心理辅导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闻事件是依据事实情况进行报道的,而现实情况可能与当前教育有些冲突;教师对新闻事件的背景知识掌握有限;教师要能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

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

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

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课程。

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并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开放的活动氛围中,以学生的心理自我训练为主线,以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调整和构件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的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学生学会自助、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好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呢?

(一)关注生活:

让学生真情投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出心中所想,走进学生心灵,产生心理辅导的教育效果。

    1、从生活中找话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心发现孩子的心,精心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

做到知其心、辅其需、引其道。

如我们可以在开学的第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卡,不仅把自己的全面情况告诉老师,更要写上自己的悄悄话,由此来找出学生生活中共同的话题。

《我不喜欢这样的绰号》、《快乐的双休日》等辅导活动就孕育而生。

活动中,让学生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习调节消极情绪的技巧,让愉悦占据学生的心田。

2、从问题中找入口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特点,教师要做有心人,采用调查、观察等方式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和人际交往中所碰到的难题,遇到的困惑,为心理辅导提供素材,并由此设计心理辅导课内容。

在此基础上,开展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排解心理烦恼,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更加愉快,使心理辅导落到实处。

特别是每学期的新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适应上有很多的问题行为。

本期我组织了《我爱新校》、《同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小铃铛》等针对性的活动辅导,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对话,达成心灵的沟通,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让学生能较快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二)开放情境:

让学生表现自我

    心理健康活动课就是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学生内心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梯。

通过形式多样、目的明确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认识、了解自己,学会沟通与合作,寻求发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增加心灵体验。

    1开放心理氛围

    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是激发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诱发其行动愿望。

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活动中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首先利用录象、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

其次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气氛。

这样,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有利沟通的环境,营造愉快而和谐的气氛,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说真话,吐真言,愉悦童心,放飞童思,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另外,教师要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言语激励或暗示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等。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

   2开放课堂情境

    a、让学生多动一动。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情感的座位形式,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b、让学生多做一做。

只有通过具体时间,训练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

安排一些情境表演,通过表情、动作、手势表演出来,将问题融于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多鼓励个性化的思维。

    c、让学生多说一说。

辅导活动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理对话。

因此,改变活动方式,提供有利学生发言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

    这样,通过创设开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表现中体验,既可以使学生之间增进相互沟通,达到自助、助人的活动收益,又让学生感到教师真诚的期待,共同活动的乐趣。

    (三)形式多样:

促学生感悟升华

    心理辅导活动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保证。

通过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活动的设计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1、以游戏为主线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

他具有趣味性、自由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的特点。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积极性高涨,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在互动中产生团体的凝聚力,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促进了学生“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情”中互交往。

在学会合作的辅导中,可以设计《同舟共济》这个游戏,让八个学生同时站在一张报纸上“过河”。

游戏中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精神尤为可佳。

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合作的技巧。

   2、模拟心理短剧

    心理短剧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波动,它有趣、简单易行,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表演中,学生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境,体验、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认知协调。

辅导活动——《快乐的双休日》中安排表演了这样两个小品短剧:

一种情境是把双休日当作学习日,另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