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570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三) [第3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2014年7月23日17时广西民政厅统计,超强台风“威马逊”造成广西11个市57个县(市、区)432.1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138.4亿元。

为何这次台风的破坏性如此之大呢?

专家表示,当地生态遭破坏致地质环境脆弱是主要原因。

这警示我们(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④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A.③④B.①③

C.②④D.①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3.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泰勒斯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5.“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连续回落。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  )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

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7.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下列对芝诺“飞矢不动”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8.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9.“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0.2014年7月24日下午,安徽省蒙城、利辛、涡阳等地出现有利天气形势,6个作业分队迅速出动,成功开展增雨作业。

截至25日8时,蒙城县普遍雨量20~3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利辛县普遍雨量0~5毫米,局部50毫米以上;涡阳县普遍雨量0~5毫米,局部20毫米以上。

这表明(  )

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1.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12.漫画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没有过不去的桥

给人警示。

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二、非选择题

13.湿地是地球的肾,然而人们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

一味地追求原始,存在“打碎新世界,恢复原生态”的冲动。

时空变化是不可能复原的,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期楚人刻舟求剑一样可笑。

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

(1)材料中说:

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就像春秋时期楚人的刻舟求剑一样可笑。

从哲学角度分析楚人刻舟求剑的可笑所在。

 

(2)“我们既要反对改造自然中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也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

”这句话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14.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地震频发,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类与地震的斗争持续了数十万年,地震预报是地震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但至今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方面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沮丧的。

辨析:

规律是客观的,也是无法认识的。

课时作业(三十四) [第34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选择题

天上明月,常令诗人爱恨交织。

有人怜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同“夕”)如环,昔昔都成玦。

也有人嗔怪: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回答1~2题。

1.其实,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  )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2.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无理的怜爱与怨恨,把诗人郁积于心的深情浓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而无理却又显得有理了。

可见,在诗的世界里,“有情”才能“有理”,“情”往往是胜于“理”的。

这一论述说明(  )

①文学世界中“情”与“理”是直接同一的 ②文学世界中“无理”依据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有理” ③文学创作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其独特方式 ④文学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3.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之所以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4.在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们直接把信件、成绩单、银行账单,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

该做法(  )

①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③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承认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5.2014年8月16日至8月28日,青奥会在南京举行。

本届运动会会徽图形由三部分组成。

最下方,以青奥会英文名称(YOUTHOLYMPICGAMES)及视觉标志(五环及“YOGDNA”字样)为基础;中间,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最上方则是体现南京特色的地方:

英文“NANJING”设计成活泼的字体,并且用线条做出镂空透视的效果,最妙的是,3个“N”字母,一头一尾两个“n”被做了些特殊处理,小写的“n”犹如拱形的城门形状;而外围又用线条勾勒出了江南民居的轮廓。

本届青奥会会徽的创作设计说明(  )

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约束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D.否定旧事物是创新的根本要求

6.“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

秋之感。

”右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7.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叶,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8.现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转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

B.人的意识能够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

C.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人的意识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发生变化

9.漫画《如此负重》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尊重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学业搞好

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学习也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10.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

这集中反映了(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1.《论语·子路篇》中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2.下面漫画中的做法(  )

A.没有发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13.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14.2014年7月,台风“威尔逊”和“麦德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面对那翻江倒海的台风,人们曾试图削弱它、消灭它,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

人们开始总结经验实施抗台防灾,并逐步转变抗台防灾的观念,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

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和预报台风,运用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预测、预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灾害的实时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

(1)请简要说明人们在抗台防灾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有人认为“人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就能实现抗台防灾,减少损失”。

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课时作业(三十五)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 ③工人做工 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嫦娥三号”已经于2013年下半年发射。

“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这表明(  )

A.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D.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3.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4.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口呷一口的明白 ③百闻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5.漫画《没学会飞行就千万别出来》揭示的是(  )

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B.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6.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

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

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

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爱迪生说: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与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8.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就是说(  )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找到真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批判精神

④坚持真理就是要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④B.①②

C.③④D.①③

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一措施无疑将对房市和股市的下一步走向造成重大影响。

从真理性认识来看(  )

A.真理性认识是不确定的

B.真理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终极性

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①每一次认识的实现都是有限的,但人类认识前进的趋势是无限的 ②认识的发展总是一个由正确认识代替错误认识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和以前的36小时的天气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14.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

阅读材料,运用探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

“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和善纳争论的胸怀。

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这可能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课时作业(三十三)

1.A [解析]本题以广西受灾为背景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

“当地生态遭破坏致地质环境脆弱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告诫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③④符合题意。

①不属于警示。

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②错误。

2.B [解析]物质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A。

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

D扩大了物质的外延。

3.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D项。

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C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4.B [解析]泰勒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水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他所理解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已经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水”了,他已经给“水”赋予了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意义,因此作为世界本原的“水”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项正确,排除A。

泰勒斯及我们所说的水都是客观事物,C、D错误。

5.C [解析]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静止,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正确。

运动是无条件的,A项错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对静止的理解。

材料中“涨幅连续回落”属于相对稳定和静止状态,故A符合题意。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故B错误。

哲学上讲的静止具有相对性,故C错误。

D观点表述错误。

7.C [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从“不动”一词,可以看出②错误,①符合芝诺的观点。

芝诺认为“飞矢不动”,否认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③④符合题意。

8.D [解析]该诗蕴含的哲理是物质是永恒运动的,D与此相符。

A、C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观点。

9.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材料中的“法”是指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说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符合题意。

A说的是规律的含义,与题意无关。

B表述错误。

C与题意无关。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三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做法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D项正确。

A项与题意无关。

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效果不同,B错误。

C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1.B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导致没学到东西,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B符合题意。

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是错误的表述,排除A。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12.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B不符合题意。

A、C说法错误。

13.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否认了舟、水、剑是运动的,忽视了它们关系的变化,因此求剑失败,也是荒唐可笑的。

今天我们如果无视时空的变化,盲目追求原始的生态环境,也就同那个楚国人一样可笑。

(2)①自然界是客观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1)问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首先应分析“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哲理,其次借助这一哲理分析时代变化了,盲目追求原始生态环境的错误。

(2)问考查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的知识。

“反对改造自然中的狂妄,认为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不能因敬畏自然而无所作为”强调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4.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但由此得出规律是不能被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解析]本题以辨析题形式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地震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因而规律是客观的认识是正确的;虽然科学家还不能准确地预报每一次地震,但人们能够认识地震发生的规律,所以认为规律是无法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课时作业(三十四)

1.A [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①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故②错误。

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的星球,诗人对它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了文学创作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正确。

文学创作是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