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486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一到三单元笔记整理人教版历史选修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2课 圣雄甘地

第五单元

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第2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第4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六单元

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4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第5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关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注意点: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2)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看是否顺应人民意愿,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3)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

(4)密切联系结合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活动,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知识结构]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统          贞          巩

 一          观          固 

 创          之          统

新          治          一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兼并六国

 

(一)过程

   1、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1)先灭弱韩:

前230年;

(2)离间灭赵:

前228年;

(3)水灌灭魏:

前225年;

(4)王翦灭楚:

前223年;

(5)北灭燕国:

前222年;

(6)完胜灭齐:

前221年。

3、策略: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二)条件

1、社会基础:

(1)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人民需要:

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一→根本原因:

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3、思想基础:

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

4、秦国自身:

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政治、经济、军事)

5、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广招贤士、正确方略

二、巩固统一

 

(一)政治:

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对皇帝负责]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2、地方:

郡县制

△内容:

“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道”(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乡”→“里”→“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

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基础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基础

官吏任免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官员由皇帝任免

影响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意义: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二)军事:

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1、北方:

北击匈奴(将军蒙恬),收回河套,设九原郡,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场一万多华里)

2、南方:

凿灵渠,征百越,设四郡

△灵渠

(1)目的:

为了解决军事运输问题;

(2)沟通水系:

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湘水和离水);

(3)作用:

不仅对统一南方而且对当地的水利灌溉及后来南方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西南:

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

拓展了疆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三)经济

1、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

3、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统一车轨

4、奖励移民垦荒

作用:

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四)文化

1、统一文字:

小篆

——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形成文化认同,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了统一,但也带来了暴政,导致秦的灭亡。

(有利于形成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三、施行暴政

 

(一)焚书坑儒

后果:

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二)滥用民力

1、筑长城

2、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3、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三)赋税沉重

(四)严刑酷法

影响:

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历史功过

 

(一)功:

1、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

2、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周边地区实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4、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过:

1、严刑酷法、滥用民力,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三)总体评价: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封建帝王,雄才伟略,功大于过。

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朝的建立

时间:

618年

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李渊(唐高祖)

一、玄武门之变(阅读)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

 

(一)概念: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等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

1、主观原因

(1)吸收隋亡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2)唐太宗的个人作用(统治措施)

2、客观原因

(1)隋朝经济繁荣为唐打下良好基础

(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结果

原因(措施)

结果(表现)

政治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制度

政治清明

经济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法律

修订《唐律》,慎用刑法

社会安定

思想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文化繁荣

民族

经营边疆(讨伐、羁縻府州、册封、和亲、设置行政机构)

民族融合

对外

友好开放

邦交和睦,交往频繁

 

(一)政治

1、用人: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完善制度: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尚书门下

(决策)(执行)(审议)

吏户礼兵刑工

 

(二)经济

1、轻徭薄赋

2、均田制

(1)口分田(归还国家)

(2)永业田(不还国家)

 (三)法律

1、出发点:

从民本思想出发

2、原则: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3、作用:

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劳动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四)思想

1、主张: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完善科举制

(1)内容:

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作用:

①文化发展方面:

有利于封建文化走向繁荣

②使出生贫寒者也可当官,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五)民族

1、策略:

战而后和

2、统治方式

(1)武力制服,设羁縻府州(东突厥间接管理)

(2)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3)设置机构:

安西都护府(西突厥直接管理)

(4)和亲(吐蕃)

3、作用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六)对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1、具体表现

(1)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3)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4)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2、对外来文化:

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对外来宗教:

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1)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

(2)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

(3)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4)朝鲜、日本僧人慕名到唐都游学,又将所学传到朝鲜、日本

3、评价

(1)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四、历史评价

 

(一)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之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图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阅读)

 

(一)亲政初的形势(14岁亲政)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坚持抗清

2、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满汉民族矛盾

5、鳌拜骄横跋扈

6、“三藩”割据称雄,威胁统治

一→江山根基未稳,统一全国,保卫边疆,任务繁重

(二)智擒鳌拜,稳定秩序

二、对内:

巩固统一

△战争的一般步骤

1、背景

2、过程:

时间、交战双方、重要将领、重要战役、结果

3、影响

 

(一)平定“三藩”之乱

1、背景:

“三藩”割据称雄,威胁中央集权,康熙决定撤藩,“三藩”起兵叛乱

△三藩

(1)平西王:

吴三桂(云南、贵州)

(2)平南王:

尚可喜(广东、广西)

(3)靖南王:

耿精忠(福建)

2、过程:

康熙帝亲自指挥

以汉制汉,重用绿营

3、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统一台湾

1、背景: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坚持抗清

2、过程

(1)将领:

施琅

(2)结果:

郑克塽降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

3、影响

(1)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2)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巩固了海防

 (三)平定噶尔丹叛乱

1、背景:

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笼络西藏,驻兵青海、漠北蒙古,甚至引兵内犯

2、过程:

康熙三次御驾亲征,指挥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胜利,切断通道

3、影响

(1)消除了西北边疆的分裂状况,维护了国家统一

(2)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管理,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

1、对汉族

(1)措施:

崇儒尊孔,恢复科举,延揽汉族文士

(2)作用: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1)尊重喇嘛教:

多伦会盟;特封活佛

(2)设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处理西北政事)

三、对外:

抗击沙俄侵略

 

(一)背景:

沙俄侵扰我国黑龙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抢掠少数民族

 

(二)概况

1、战略方针:

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2、军事进攻,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3、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特点:

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三)影响:

1、签订了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条约

2、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3、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四、评价:

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一)功

1、机智果敢

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3、加强专制,有利政局稳定

4、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5、重视农业发展

6、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二)过

1、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2、对外轻视西方,逐步落后

总之,康熙帝是一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康乾盛世”被人们称为“落日的辉煌”

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前551~前479前427~前347前384~前322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一)生平介绍: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十分贫困。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一)产生背景

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2、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二)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三)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政治范畴,外在规范)

(1)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3)方法:

克己复礼

①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②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目的:

匡正社会秩序(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5)实质:

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6)评价:

①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②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伦理道德,内在修养)

(1)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2)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方法:

“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表现:

①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②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以稳定社会秩序。

(5)评价:

体现了人道主义,具有积极意义

(6)礼与仁的关系:

互为表里

3、中庸之道(将礼和仁密切结合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恰如其分)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和而不同)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大教育家

 

(一)教育成就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

成人到成君子

3、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育内容:

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

△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四、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中国

1、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

(1)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为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3)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2、奠定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对现今仍有重要作用

 

(二)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受儒学影响最深的是朝鲜

 (三)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事迹

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医学世家(希腊斯塔吉拉)

公元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17岁)

公元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研,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公元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其顿储君)

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

公元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公元前322年,逝世

二、成就

 

(一)追求真理(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尊敬师长,但不盲从)

1、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放弃现实幸福

2、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3、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4、唯物论并不彻底

 

(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哲学

(1)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他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2)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

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3、物理学: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

提出“三段论”(至今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5、教育学:

兴建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6、伦理学:

提出“中庸之道”

(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级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三、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段论”、“中道”、“法治”

 (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比较

领域

亚里士多德

孔子

思想

哲学思想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

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思想

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

等、法治优于人治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刑杀、人治

伦理思想

中庸理论

中庸理论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

社会环境

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

化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