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288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双台子区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

(二)项目地点:

双台子区工业园

(三)项目业主:

双台子区人民政府

二、技术规范、编制依据

(一)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74号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修正

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01号令,1992年6月

4、《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建城[2006]13号,2006年1月

5、《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CJ/T29-91

6、《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1993.5

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8、《城市容貌标准》CJ/T12—1999

9、《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10、《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1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

12、《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GJ/T106—1999

13、《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

1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6

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94(2002年版)

2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2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26、《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

2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29、《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TJ37-79

3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

3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3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7、相关市容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二)项目编制依据

1、委托书

2、工业园总体规划(2007-2020)

3、《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

三、项目概况

(一)、垃圾转运站服务范围

按照以上文件精神要求,本建设项目双台子区工业园垃圾转运站的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开发区,总面积为31km2。

(二)、开发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整个开发区没有垃圾转运站,工业园的生活垃圾由工业园环卫大队负责组织清运,垃圾收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各居民点/企业人工收集垃圾置于收集车中,然后转运到临时垃圾堆放点进行露天堆放。

工业园的企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目前暂无人收集,由企业自行处理。

(三)、开发区垃圾转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区没有垃圾转运站,每天垃圾收集后,堆放在开发区的临时露天堆放点。

由于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垃圾压缩车由于是人工装运,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也低,运行的成本高。

因此,开发区的垃圾转运已不符合国家对垃圾收转运的规范和环保要求,急需解决开发区的垃圾收集、转运问题。

四、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双台子区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建成后,可将工业园31km2范围内的垃圾乱堆乱放状况得到控制,能满足开发区近期(2013年)5.5万人口、远期(2020年)22万人口的垃圾收集和转运需求。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本项目可研按开发区近期2013年人口规模,新建日转运量72t的垃圾转运站1座,占地20亩;垃圾收集点14处,共占地1.5亩。

垃圾转运站包括垃圾压缩间1座、环卫综合楼1座、环卫职工休息点2座、门卫室、配电间、维修车间、洗车间、停车场、进场道路建设和相关垃圾收集转运车辆、设备等。

(三)、建设期

拟实施建设的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的建设期为1年。

五、研究范围

根据项目单位委托书的委托内容,本次可行性研究的范围是:

双台子区双台子区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

六、研究结论

(一)、双台子区工业园区急需改变垃圾乱堆乱放的现状,建设垃圾转运站势在必行。

(二)、根据福龙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人口预测,垃圾转运站近期规模按日转运72t/天建设。

(三)、项目的总投资估算如下:

建设总投资9890.3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780.24万元,流动资金110.09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如下:

申请国家资金:

4700万元

业主多渠道自筹资金:

5190.33万元

(四)、本项目实施后,可大大减少固废垃圾对开发区和周边河的污染,能明显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质量,促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可见,本项目从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角度评价是可行的。

七、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

表1-1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建设指标

 

 

 

1

占地面积

20

 

2

转运站转运规模

t/d

72

 

3

项目建设期

1

 

经济数据

 

 

 

1

总投资

万元

9890.33

 

1.1 

静态投资

万元

9780.24

1.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0

 

1.3 

流动资金

万元

110.09

 

2

资金筹措

2.1

申请国家资金

万元

4700

 占总投资47.5%

2.2

业主多渠道自筹资金

万元

5190.33

 占总投资52.5%

财务评价指标

 

 

 

1

财务评价计算期

20

不含建设期

3

年均总成本

万元 

1030.49

4

年均经营成本

万元

660.81

5

单位转运垃圾经营成本

 元/吨

260.15

6

资本金收益率

 

3.81%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概况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区概况

盘锦市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市区距省城沈阳市155公里;北距阜新市160公里;西距锦州市102公里;南距营口市65公里,鲅鱼圈港146公里,大连港302公里;东距鞍山市98公里。

地理坐标在北纬40°40′~41°27′之间,东经121°31′~122°28′。

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2.75%,辖2个区、2个县,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总人口128万人,城镇化率65.2%,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石油化工城市,是辽宁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位居省内中上水平。

盘锦市自然条件优越,属新生代沉积盆地,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70天,年平均降雨量627毫米,年日照时间在2700小时以上。

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植被繁茂,资源丰富,生态底蕴深厚,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生态建设示范区。

盘锦也是我国主要油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以石油开采、加工为主要产业。

截至2007年末,境内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亿吨,可采储量5.22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02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978亿立方米,可采地质储量974.47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地质储量110.31亿立方米。

辽河油田是国内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共开发了33个油气田,投产油井1.8万多口。

2005年辽河油田采用新技术对采用传统技术基本达到极限状态或者已达到废置条件的老油田再次开发,最大限度获取地下石油资源。

辽河油田已初步评价适合“二次开发”的石油地质储量为12.46亿吨,占整个油田动用储量的18%,全面实施后将增加可采储量2.4亿吨。

到2020年,辽河油田新探明的可采储量约2亿吨,加上现有的剩余可采储量1.02亿吨,共计约5亿吨可采储量可以使辽河油田较长时间保持年产“千万吨”的规模,对盘锦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基础。

石油化工是盘锦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包括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两大产业。

2006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盘锦市的辽宁华锦化工集团(以下简称“华锦化工”)进行了改制重组,使华锦化工成为其石化领域重要的成员企业。

盘锦还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并且拥有苇田8万公顷,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及国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盘锦被国家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市,境内盘山、大洼两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生态农业试点县。

盘锦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特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盘锦市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双台子城区处于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西为南北走向的医巫闾山山脉,东为纵向的长白山系的千山山脉,境内成凹状地质骨架,而中央凸起,是典型的三角洲地貌,海拔高程在2-4m之间,地势平坦,多水无山;系沉积性退海平原,地势平坦,双河环抱。

2.气候条件

双台子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3℃,全年无霜期为178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32.3毫米左右。

3.地质条件

田家镇地势低洼平坦开阔,地表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从上到下分别为亚粘土层、亚砂土层、粉砂层及淤质亚粘土层,地震烈度7度。

4.气象与水文

气温

双台子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丰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浴,年平均气温为8.6℃。

降雨

双台子区年平均降水量630.9mm,最多年份为916.4mm,最小年份为326.6mm,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

风向

年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4.2米/秒,相对湿度66%。

场地冻结深度1.12m

年雷电日数平均23天,最多39天。

5.自然资源

双台子区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井盐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商品粮基地和芦苇产地。

6.地震

本境位于下辽河断陷盆地。

据史料记载,下辽河盆地及周边地区在公元294~1949年间至少有72次有感地震发生。

其中,近50次4级左右地震发生在盘锦,地震分布特点东强西弱,大于5级的地震有2次,均发生在今大洼县的辽滨苇场。

三、盘锦市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

盘锦市是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经济战略构想是辽宁省委、省政府2005年为贯彻实施中央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

在中央的支持下,“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工作进展顺利。

“五点”是包括盘锦船舶工业区在内的5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长约1,400公里,宽约30~50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4,人口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占东北地区的20%和55.7%。

盘锦市也是国家批准为首批12个资源型经济转型城市之一,成为其中五个在资源稳产期进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城市之一。

盘锦市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把“海向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油加工和道路沥青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中小型船舶生产和配套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

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盘锦市将连续4年获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对盘锦市的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

2004年,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并结合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盘锦市制定了《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确立了以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接续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

目前,接续产业已形成迅猛发展态势。

其中:

石化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原油资源,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道路沥青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2007年和2008年共完成项目投资115.9亿元,是2006年的13.6倍。

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366户,2008年共实现产值423.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41.5%。

石油装备制造业依托辽河油田的市场、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成功吸引了辽河宝石钻机、中石油辽河海工基地等龙头项目和一大批配套企业进驻,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2008年共实现产值51亿元,是2006年的10.6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快速迈进。

船舶制造业在零产业基础上起步,重点发展5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建设我国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已引进造船企业6家、船舶配套企业31家,目前已形成总造船能力100万载重吨,共计签订船舶生产订单46艘,已有7艘下水(其中2艘已交付使用),另有19艘正在建造之中。

2008年,全市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有机食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9.3亿元、28.5亿元、7.3亿元和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87%、66.4%和15.8%;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华润万家、乐购超市、苏宁电器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88.2万人次,是2006年的2.2倍,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日趋活跃。

石化和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和船舶修造等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为盘锦资源型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为城市经济发展摆脱单一产业的限制、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条件。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相继动工建设。

比如,总投资143亿元的华锦集团乙烯扩建及油化扩建工程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地下管线施工、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均已接近尾声,计划2009年底前竣工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辽河海工基地项目,被中石油集团确定为三大海工基地之一,其中的船舶制造园已完成投资10.5亿元;总投资20亿元的辽河宝石公司钻机生产项目,已完成投资5亿元,部分钻机已出口到多个国家,达产达效后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钻机成套装配基地。

此外,规划总投资115亿元的振兴集团造纸工程、总投资100亿元的和运集团卤化丁基橡胶、总投资110亿元的宝来石化150万吨/年改性沥青等一批立市强市的接续产业重大项目也已于近期相继启动建设。

未来几年,盘锦市还将有一批项目投入建设并建成受益,持续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群化正在加紧形成。

目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一是经济增长打破了“九五”以来低速、沉闷的发展局面。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十二年来首次跃升至两位数,比2006年的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

2010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1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千万元以上项目引进213个,开工520个,竣工205个。

1.工业集群快速成长。

千万吨炼油、百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开始启动,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台湾长春集团加盟盘锦,华锦扩建工程达产达标,盘锦正加速向全国石化基地迈进。

石油钻采设备、海工装备等大项目加快建设,装备制造即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五大产业集群”拉动工业增长25.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0%。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

大商城市广场、鹏欣水游城等大项目加快建设,香港恒大、东方银座、广东美的等知名企业云集盘锦。

湿地旅游树起崭新形象,珠海天沐温泉城等大项目签约落地,旅游总收入增长48.5%。

新开工房地产560万平方米。

物流、会展、文化等产业蓬勃兴起。

3.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开工新建六和肉鸭加工等大项目23个,建成设施农业5万亩,新改建畜牧小区500个,新增水产小区30个,养殖大蟹15万亩。

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战胜低温寡照、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达到105万吨。

三是辽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辽滨新区总体规划面积由110平方公里扩大到545平方公里,成为辽宁综合改革试验区,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和海洋工程三大园区跻身省级产业基地。

新区产业迅速壮大,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宝来石化、振奥橡胶等重大产业项目发挥了巨大的集聚效应,港口、铁路、公路、大学、医院等重大基础工程全面建设。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生态新城开始形成。

四是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1.产业集聚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规划了“2+7”经济区(园区),加大了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吸引一大批项目进驻发展。

县区经济强劲增长,实现三年倍增目标。

2.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力推进铁东老区、中央商务区等区块改造,新的城市空间正在形成。

竣工中华路、泰山路等12条道路,加快中心医院、数字化城管、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田家、高升等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化率达到65%。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

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是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比2006年增加了9亿元。

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6亿元,增长49.7%。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项目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服务为保障、以民生为根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拼搏,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140亿元,增长1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3亿元,增长39.3%;

  ——固定资产投资1050亿元,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增长17.5%;

  ——外贸出口5.3亿美元,增长44%。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总量全省第三,增速全省第一。

其中,兴隆台区突破6亿美元,增长378%,总量全省城区第七;大洼县达到3.8亿美元,增长154%,总量全省县域第一;盘山县达到2.5亿美元,增长66.3%;双台子区达到2亿美元,增长32.9%。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了“十二五”的高起点开局,盘锦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滨海新盘锦正阔步向前!

 

(一)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战略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1.发展思路上,明确提出跳出盘锦思考盘锦、谋划盘锦,用盘锦的资源,用辽宁的资源,用全国乃至世界的资源,建设盘锦。

  2.战略目标上,明确提出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盘锦,让盘锦成为人口达到300万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宜居城市,综合实力进入辽宁第一集团。

  3.产业发展上,明确提出:

  ——工业要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

  ——农业要建设东北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服务业要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的购物中心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4.空间布局上,规划了“六大工业园区”、“三大农业平台”、“三大旅游载体”和“五个生态新城”。

  ——依托“油、化”、港口的优势,建设六大工业园区,即:

辽滨沿海经济区产业园、辽宁北方塑料新材料产业园、大洼临港经济区和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产业园、石油化工产业园;

  ——依托特色农业、区位交通的优势,建设三大农业平台,即:

辽宁盘锦(高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辽宁(大洼)现代农机产业园、盘锦(大洼)临港农产品加工及物流园;

  ——依托芦苇湿地、红海滩、温泉、大海的优势,建设三大旅游载体,即: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大洼温泉新城;

  ——依托生态环境的优势,建设五个生态新城,即:

兴隆台生态新城、辽河生态新城、大洼温泉新城、盘山生态新城和辽滨生态水城。

  

(二)大项目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一批具有发动机效应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引进18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66个。

  

(1)商贸地产大项目21个,主要有:

  ——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绿地城市综合体;

  ——总投资100亿元的香港东方银座中心城;

  ——总投资100亿元的荣盛城市综合体;

  ——总投资100亿元的珠海华发城市综合体;

  ——总投资50亿元的广东美的城市综合体;

  ——总投资50亿元的香港佳兆业城市综合体;

  ——总投资50亿元的苏宁广场等。

  

(2)温泉、旅游大项目16个,主要有:

  ——总投资100亿元的广东碧桂园旅游综合体;

  ——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三盛温泉小镇;

  ——总投资75亿元的香港怡海置业水星城;

  ——总投资50亿元的中南控股旅游会展综合体;

  ——总投资50亿元的锦联经典生活娱乐城;

  ——总投资20亿元的珠海天沐温泉城等。

  特别是万豪、铂尔曼等一批国际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已经陆续开工。

  (3)工业大项目22个,主要有:

  ——总投资845亿元的中国兵器精细化工产业园;

  ——总投资200亿元的辽宁忠旺铝型材生产基地;

  ——总投资160亿元的台湾长春石化基地;

  ——总投资30亿元的沈鼓装备制造;

  ——总投资20亿元的西班牙戴纳索丁苯橡胶;

  ——总投资10亿元的美国霍尼韦尔聚乙烯蜡;

  ——总投资100亿元的东方今典总部基地;

  ——总投资100亿元的厦门达嘉总部基地等。

  (4)农业产业化大项目7个,主要有:

  ——总投资18亿元的益海嘉里物流及粮油加工;

  ——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正邦生猪养殖加工;

  ——总投资18亿元的天津宝迪科技食品工业园;

  ——总投资12亿元的辽宁禾丰饲料及肉鸡加工;

  ——总投资11亿元的浙江森禾花卉产业园等。

  这些大企业、大项目,为盘锦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大项目推动盘锦大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并深入人心。

  (三)三次产业竞相发展。

  1.工业经济加快壮大。

大力实施工业五项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增速全省第三,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全省第一。

全力支持辽河油田、北方华锦、长城钻探、辽河石化加快发展,大企业中坚作用更加突出。

以六大工业园区支撑产业集群加快成长,北沥百万吨沥青扩建、中润聚醚醚酮、宝来石化、凯特抽油机等项目投产运营,中国兵器精细化工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我市成为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成功下水,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优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0%。

国有、外资和民营经济齐头并进。

  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以旅游业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