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6507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0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具准备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

谁来介绍一下?

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3.指导背诵《望洞庭》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4.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5.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朗读领悟词义,“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胜:

超过,胜过。

3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老师最后归纳: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22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3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4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1注意分号的用法。

2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4.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六 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四、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五、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3、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语言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

比如:

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

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

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5、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拼读“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2、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

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

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解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4、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

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来。

 (3)指导试读,评价、点拨。

5、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

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

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小组讨论汇报。

三、学生读3——8自然段

1指名读。

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想象:

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

理解含义: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

  5、中开头:

诚实﹢信用﹦财富

  彩  起因:

(神情严肃)

  那 经过:

(道德难题)  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