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5159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docx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初稿编辑中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

1,传统上的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等基本功能外,还能做什么?

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农业发展,开发出了不少新功能,如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就业增收等,这表明我国农业在多功能开发的基础上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

2,“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甘肃省农牧厅研究人员周辛平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把特色产业、生物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

农业的多功能性体现出,发展好农业,不仅能够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还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周辛平说,这就理清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能源、生物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各大经济领域之间的联结脉络,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从而为各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3,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

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

因此,政府应按照WTO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获取收入的经济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具体地说,经济功能是指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

4,基于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多功能农业,一般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日益增多、品质更优的特定产品的同时,还应该承担其他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相比,多功能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而突出的变化,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基础结构部门,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部门。

 

4,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获取收入的经济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具体地说,经济功能是指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功能,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

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有助于唤起国民对本国农业的热情[1]。

对日本而言,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能会放弃农业,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就应强

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效用。

此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得到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响应,成为一些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基础和目标,成为WTO多哈农业谈判非贸易关注问题的核心内容。

多功能农业的特征

多功能农业的基本特征

多功能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农业活动内涵及其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与变换。

从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多功能农业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一个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1新的增产手段迅速取代传统的农业增产措施

多年来,世界各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而多功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从措施到内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加不再成为农业产量增加的主要依赖手段等方面。

比如说,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代了化肥的大量使用。

2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重大改变

农业的内涵方面,农业生产中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用于人们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各种农产品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农业活动的比重则明显上升。

农业的外延方面,不仅农资供应、农业基建、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且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可满足国内外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型产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行业部门。

3农业与其它产品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

推动和促进与农业关联产业(包括前关联产业、中关联产业、后关联产业)部门的更快发展,既是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出发点或重要目的,也是多功能农业发展自然延伸的重要结果。

伴随着多功能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迅速形成。

尤其是农业下游部门——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的发展,显得迫切而重要。

 

4农业作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

不同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

这就意味着农业问题不再是或首先不是一个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而作为一个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在不断弱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发展的确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原因

三、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阶段性变迁我国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变迁经历了由单纯强调经济功能到重视农业多功能特别是非经济功能的过程。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经济方面。

主要表现在:

⑴产品贡献。

除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外,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⑵市场贡献。

农民通过化肥、农机及房屋建材等生产资料消费以及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贡献;⑶要素贡献,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资本贡献。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4]。

但由于城乡分治政策的限制,我国农业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⑷外汇贡献,我国农业直接或间接的外汇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我国外汇贡献最大的产业。

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功能除体现于产品供给外,主要体现在通过政府定价、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要素方面。

1953-1985年,国家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农民为国家贡献出6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价值,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通过定价、农业税、剪刀差等负保护政策措施,每年从农业部门

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均在1400亿元以上。

入世基期(1996~1998年),我国非专项综合支持量为年均294亿元,相当于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年均20489亿元)的1.435%。

专项产品支持量只有玉米为正值,为年均9.35亿元,其它产品均为负值(小麦-79.5亿元,粳稻-93.4亿元,籼稻-38.7亿元,棉花-49.97亿元)。

而WTO认可的、我国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农业税费负担为1200亿元。

综合计算我国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为-900亿元,占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5%[6]。

长期牺牲农业的政策带来了许多问题: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粮食产量连续下滑,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农村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不改变剥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农业各种功能的实现必然受到影响,社会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多功能性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动。

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不像以往那么突出,但仍然是最重要的。

农业的非商品生产功能诸如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就业、社会保障替代、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日益彰显。

2005年GDP总量为18.23万亿元,居世界第6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7],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农业功能由经济功能发展为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多功能农业的作用(优点)

《一》、

研究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次关注,不是单纯的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平面式回归,而是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是对“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

多功能农业的提出,是其中重要的进展之一。

  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最初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范畴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并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对传统农业理论的深化。

对于我国来说,提出和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拓宽视野。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一些地方,“重中之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传统的浅层次上,即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而忽视了农业之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种重要意义。

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予以阐释,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农业,充分认识到发展好农业不仅能够保障粮食供给、提供多种农副产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还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发展农业不仅是农民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的传统功能不断强化,新的功能日益彰显。

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日益上升。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构建大农业的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足够的了解,人们尚未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统一认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一直没能系统构建起来。

同时,农业功能被单一化,产业发展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畴内,导致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步履维艰。

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

这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开辟现实途径。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优质农产品、深精加工农产品的消费迅速扩大,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将实现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值。

特别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崛起,实现了对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深化开发和利用,由此将可能形成若干“无中生有”的产业。

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的农业将逐步走出弱质低效的困境,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旺盛的生机。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农业与国民经济各大部类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工农、城乡之间缺乏协调统筹。

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厘清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能源、生物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各大经济领域之间的联结脉络,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为各大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来说,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是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二》、

农业的多功能性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的大小来衡量。

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效用包括经济效用、生态效用、社会效用和文化效用等。

人类对土地效用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土地价值的多元化,因而土地资源总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指土地用农业生产时所具有的供给农产品和提供收入的价值;生态价值是指土地及其生长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等转化为社会功能的间接价值,以及人们考虑到土地利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及未来

对土地需求的不确定性而愿意支付的价值,主要包括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价值[2];文化价值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价值,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

《二》、

近年来,关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多功能农业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劳动力与发展资金;农业为城镇化供应农产品、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保持了社会与政局的稳定,为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1多功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市场与劳动力

农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发挥经济生产功能,生产大量农业产品,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资金、市场与劳动力。

①提供资金。

工业化发展初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剪刀差”来积累原始资本,源源不断的从农业产业内部吸收生产剩余,农业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资金来源;②提供原料。

农产品本身就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特别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农业的发展直接会影响这部分工业的发展;③提供市场。

毫无疑问,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工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膜等等物品直接依赖工业发展提供,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用品也依赖工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也靠工业发展来支撑,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强大市场;④提供劳动力。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流动人口,成为工业发展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也不会大量出现剩余,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本也受到影响。

3.2多功能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物、休闲与城镇人口

多功能农业的大力发展,同样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食物与城镇人口。

①提供城镇人口来源。

我们知道,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城镇人口的多少,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的来源有两个,分别是城镇户口新出生人口和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可以看出,农业发展以后,出现的部分剩余劳动力会有一些人转入城镇户口;②提供劳动力。

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发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农业人口会分化一部分出来,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化的劳动力来源;③提供食物与休闲。

现在多功能农业发展,不仅通过发展生产,为城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品,蔬菜、粮食、水果等,还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文化教育等场所。

3.3多功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农业通过发挥生产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得人民生产生活、就业等有了坚实的保障。

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忠实于党和国家的领导,社会政治局面安定团结,从而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①粮食保障。

常言道:

“家中无粮心里慌,国家无粮必自乱”,“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这充分说明了粮食、农业在政治稳定上的作用;②社会与政治保障。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不仅能容纳劳动力就业,而且农副产品质量、数量及其安全性本身就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涉及到社会发展问题;③环境保障。

农业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具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多功能农业的不足

多功能农业的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

 《一》、

综合各地的实践,周辛平分析认为,农业多功能开发应该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突出人本。

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是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重要途径。

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才能实现农业多功能开发的可持续性。

  二是突出绿色。

提倡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无公害的绿色产业,以保障人体健康,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突出环保。

就广大农村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四是突出循环。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找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

  五是突出休闲。

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

  六是突出文化。

农业多功能的开发,就是要发挥传承作用,成为挖掘和延续农耕文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初创阶段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

  研究人员认为,农业多功能开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模式,也缺乏规划。

所以当务之急是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力度。

  周辛平建议,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选择在重点区域设立示范点,总结成功经验,辐射带动。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多渠道投入。

  同时要加快多功能农业开发关联部门的整合。

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

必须重视农产品(11.47,0.00,0.00%)加工、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农业教育、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与贮藏、农村金融和农村旅游等农业关联部门的整合,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另外,要坚持多元推进,鼓励从事农业多功能开发。

农业多功能开发不比传统农业,一般投资都比较大。

在组建主体上,鼓励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牵头搞农业多功能开发;鼓励和支持城里、外地一些企业家到旅游景点、到城乡结合部搞农家乐、搞农业多功能开发;鼓励一些商户经销农村特色产品、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干部从事或领办农业多功能开发项目。

通过这种多元推进,扩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当然,强调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的基本功能不能丢。

周辛平认为,确保粮食自给,关乎我国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依靠国际市场解决。

要确保粮食稳定供给,以及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是难以完全替代的,为城市、工业提供一些原材料,也是改变不了的。

还必须清楚,农业虽具多功能性,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

农业不仅对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生物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支撑其他多种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

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

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

此,政府应按照WTO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由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后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存在非确定性,并且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世界各国对农地向非农用途流动都进行了严格限制,从而使得农用土地的边际报酬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民得到的农业收入只是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一部分,农业的经济功能不能完全实现为农民的所得;农业的生态功能来源于土地的生态效用,它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社会功能来源于土地的社会效用,它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缩小了收入差距;文化功能来源于土地的文化效用,它使人得到了休闲、教育和美的享受,承传了传统文化。

但是,农业的这些功能及土地价值不能完全实现为农民的农业收入,大部分作为一种正的外部效应为全社会所无偿共享[3]。

政府应直接或间接地向农业经营者补贴。

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应直接或间接地向农业经营者补贴。

这将有利于充分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利于根本扭转目前农地非农化使用、耕地大量流失的趋势,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和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三》、

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阶段性变迁我国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变迁经历了由单纯强调经济功能到重视农业多功能特别是非经济功能的过程。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经济方面。

主要表现在:

⑴产品贡献。

除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外,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在促进我国工业化,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⑵市场贡献。

农民通过化肥、农机及房屋建材等生产资料消费以及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贡献;⑶要素贡献,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资本贡献。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4]。

但由于城乡分治政策的限制,我国农业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⑷外汇贡献,我国农业直接或间接的外汇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我国外汇贡献最大的产业。

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功能除体现于产品供给外,主要体现在通过政府定价、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要素方面。

1953-1985年,国家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农民为国家贡献出6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价值,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通过定价、农业税、剪刀差等负保护政策措施,每年从农业部门

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均在1400亿元以上。

入世基期(1996~1998年),我国非专项综合支持量为年均294亿元,相当于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产值(年均20489亿元)的1.435%。

专项产品支持量只有玉米为正值,为年均9.35亿元,其它产品均为负值(小麦-79.5亿元,粳稻-93.4亿元,籼稻-38.7亿元,棉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