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docx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与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学生身体发展是指学生个体生理的连续变化过程。
即有机体或器官在量的方面增加,在构造方面变得精密,在机能方面有所提高的过程。
学生时期是身体发展最旺盛的阶段,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和机体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的
发展。
(一)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为止。
男生7—11岁、女生7—9岁,身体形态呈匀称增长,10岁前男女学生形态发育的差异不明显,但由于男女学生青春期的开始时间不一致,一般女生较男生早2—3年。
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肌肉的支撑力相对较弱,易出现脊柱异常弯曲现象。
研究表明,城市学生的身高较乡村学生高,但体型显细长,女生尤为明显,这对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能较快建立各种条件反射。
高中以后学生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
2.骨骼肌肉系统
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长骨(即股骨和肱骨等)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畸形。
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
随着年龄增大,骨化过程旺盛,长骨两端的骨骺生长活跃,适当的生理负荷有利于骨的生长。
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
小学学生肌肉的横断面积小,肌纤维细长,肌肉水分多,蛋白质和无机盐较少,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到高中后,肌肉长度和横断面积同时增大,肌力增强,对力量、耐力性素质练习承受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3.呼吸系统
青少年、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完善,功能逐渐增强。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胸廓较小,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较快,肺容积小,肺活量也较小,呼吸调节机能较弱。
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
4.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低。
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
(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体能的敏感期也不相同。
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质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状,抗折性提高,肌肉收缩更加有力强健,关节更加灵活牢固,这些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可能使骨骼变长,对青少年学生身高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还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机能水平得到提高。
体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
体能的发展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它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以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
发展体能所选择的锻炼内容与方法既要考虑针对性,还要考虑其全面性和多样性,因为各项体能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提高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活动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如严寒、酷暑、风雨等,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人受到影响,人体必须随时调节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使人体的内外环境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它所提供的许多练习(如倒立、悬垂、滚翻等)常使人体处于非常态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科学地安排学生体育锻炼内容,尤其对中小学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走、跑等身体姿势,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
多选择体操、球类、游泳、舞蹈等运动项目,多做伸展性练习,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发育,培养健壮的体格,匀称的体型。
(二)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机能有了明显的增强,力量、耐力和速度等体能提高较快,但他们的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还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开展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脑细胞仍较脆弱,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尤为明显,这一特点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特点来看,适当的运动负荷有利于骨骼的生长,但是,在安排大负荷量大强度或耐力练习时要谨慎,避免引起运动损伤。
尤其是在安排耐力练习时,应注意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尽量避免憋气练习,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免对心脏产生。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所谓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
学生往往对新颖动作示范很感兴趣,而对教师的讲解则缺乏热情,因此,教师应多运用正确、生动的讲解,优美、形象的示范,通过直观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能比较全面地感觉事物,尤其是运动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发展起采的。
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运动知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分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知觉。
2.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
这一阶段,随着注意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为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基础,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兴趣、爱好的支配。
3.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便开始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这既是个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质变,也是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少年期的另外一个思维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多的抽象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逐渐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他们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1.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
如个人或集体在游戏或比赛中获胜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
从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看,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强烈而且容易冲动,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情感表现具有间接性,情感发生的心境性,情操在逐渐形成。
2.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他们常依靠外部影响来完成某一活动。
初中以后,学生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
处处表现出精力旺盛,相信自己力量无穷,但在认识水平上,却还没有发展到与体力相匹配的程度,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以致容易草率地做决定和仓促行事。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含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
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在不同个体身上有高有低。
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动机和兴趣是其个性心理的集中表现。
小学生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间接动机更显重要。
因此,体育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体育锻炼目的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自觉学习、锻炼和从事专项训练的动力。
就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而言,一般都具有广阔多样性,因为他们对各项运动都感兴趣。
到中学阶段,体育兴趣不断分化,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多喜欢负荷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运动强度不太大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球类项目等。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
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智力又叫智能,“是一个人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具体地讲,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智力的发展首先依靠人的大脑发育成熟,其次依靠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
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通过名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为智力的开发奠定生物基础。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部,人体一切活动的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另外,体育锻炼所引起的一些非智力成分的良好变化,如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均对智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学校体育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广泛训练记忆能力、启迪诱导想像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对发展儿童的直觉、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形象思维及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因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产生紧张、忧愁、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
体育活动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沽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体育锻炼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
其次,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
再次,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情感,成为夺取胜利的推动力。
此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智等。
(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需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指学生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
一个人的意志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体育锻炼是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活动之一。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竞赛,都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强敌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运动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力,长期艰苦锻炼的坚韧性,遵守比赛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
体育锻炼的独特环境条件,对于培养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克服客观和主观困难,在克服种种困难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这些品质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进取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就学校中的各种体育活动而言,都是学生身心处于动态之中的各种身体活动、游戏及教学比赛。
这些活动和练习具有竞争性、娱乐性、规则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学生在激烈的对抗中,身体活动不但给机体施加刺激,还在头脑中引起各种心理感受,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使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展。
另外,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满足,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符合生命力旺盛、生性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满足其好奇、探究体验和冒险心理。
学校体育实践又具有宽阔的容纳空间,对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学生均具有适应性。
参加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失时机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采,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运动兴趣如何对其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特别大。
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学生喜爱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乐趣是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乐趣,没有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就无法激发调动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学校体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创编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再次,学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手段和方法。
(三)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善于认识与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在认识与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差异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对学生施加引导和教育。
其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
在体育活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高尚的、有效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最后,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正规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规则等都有统一要求,运动动作完成的质量与水平也都是非常显性的,容易导致整齐划一、齐步走的现象。
因此,体育教师在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学的要求,对体育运动进行改造与创新,应帮助与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不同的技术风格。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把学生的接触面扩大到整个学校,甚至面向社会。
通过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育竞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技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己的进取心。
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一)适应及社会适应
适应原是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
社会学的适应是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
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
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
二是尽最大的能力改变玉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必须适应自己生活的社会变化,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学习和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
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等等。
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
学校体育所提供的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可以增加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宽容别人。
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他许多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
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却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运动场地结队比赛,并由于在激烈竞争中身体的强烈对抗,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增进了情感,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队之间的竞争。
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在体育运动比赛中具有鲜明的竞争性,从某种程度而言,参加体育活动本身就意味着竞争。
然.而,竞争的结果总与胜败相伴,体育运动既能激励学生追求胜利,也能锻炼学生不怕失败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必然发生的失败结果,对于失败的个人或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
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多少都会经历失败,这种失败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磨炼和心理调适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各种集体练习、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学生在从事这些体育活动时都会遵守相应规则,甚至在没有教师或裁判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
如果有人违反规则,不仅会受到相应规则的处罚,还会受到同学们的责备。
因此,在体育比赛中,约束学生的是无形的力量——规则。
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但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因此,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
合作是建立在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的,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如增加交流、相互信任等。
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如篮球运动),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团队要获得成功,团队成员就必须通力
协作、共同努力。
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
的一种能力。
经常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加体育活动时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比较相似,参加体育活动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这些规则或规范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相似。
因此,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使人有机会体验和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规范,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
性极为有利。
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