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9233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docx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9233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课题申报模板9233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9233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2014年,习总书记在提出“四有好教师”时明确指出: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梦之队”的筑梦人,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时代诉求,而且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质量的深切期待。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
为破解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包括“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等十项行动计划。
制约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有两大瓶颈:
一是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碎片化,缺乏整体构建;二是区域教师发展同质化,缺乏专业引领。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教育发达区域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引领薄弱区域、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优质智力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成为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
(2)课题界定
“互联网+教师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让教育发达区域的教师发展智力资源,即专家引领下的名师示范课堂、深度教研模式、学校工作机制等优质资源,向本地区薄弱校和薄弱地区扩散共享,充分发挥优质智力资源的跨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同一区域不同水平学校、不同区域学校的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信息化支持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专家引领教师有效地开展学习,从而促进区域教师的整体发展。
因此相关研究可从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师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
?
① 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学习研究
国内研究。
主要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研究不同引领方式下的教师学习,比如认知学徒制下青蓝结对、教师培训中的跟岗实践、名师工作室中的师徒制、U-S合作中的团体学习;第二,研究专业引领下教师的学习机制,比如U-S合作中教师学习的心理机制、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的学习过程(严运锦,2019)、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模型(×××,2018)、师徒教师的学习过程模式(薄艳玲,2016);第三,研究专业引领下学习者的角色与关系,如U-S共同体中的伙伴关系(宋萑,2014;王晓芳,2015)。
国外研究。
教师学习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的十年研究颇为关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Marry,2005)。
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学习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基于“社会文化-活动”视角研究教师的智慧资源型学习(Engestrom,2008);二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师在U-S合作中的团队学习(Clarke,2005;Davis,2008);三是,研究教师在名师引领下的师徒学习(Hargreaves,2007;Fullan,2007)。
② 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师发展研究
国内研究。
主要包括:
第一,信息化促进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如技术支持区域协同教研、区域混合式培训、社群陪伴式培训等(金锐,2019;汪基德,2017;袁磊,2014);第二,混合环境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如基于U-G-S的校地合作、城乡教师共同体区域推进、实践共同体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等(王淑莲,2019;王继新,2018;李中国,2013);第三,混合环境下区域间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路径研究,比如“点—校—区”发展、区域平行协同发展、区域帮带协同发展等(郭炯,2016;吴筱萌,2015)。
国外研究。
主要包括:
第一,混合式环境下教师发展项目的组织形态与实践成效,比如美国的教师发展学校(PSD)、英国的学习设计支持环境(LDSE)、欧盟未来教室实验室(FCL)等;第二,混合式环境下区域教师发展模式研究,美国的“大学与中小学伙伴模式”、澳大利亚的“智能教室”混合模式、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等;第三,混合环境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如美国流行的U-S协作型专业学习共同体(SunZX,1991)、ShirleyM.Hord(1997)提出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教授(ManabuSato,1998)倡导的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TrippD(2004)的“学习圈”网络共同体等。
③ 相关研究学术动态与研究评述
第一,在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从探讨教师个体学习转向关注教师组织学习,从研究被动培训到关注主动研修。
第二,在区域教师发展领域,从探讨区域培训项目转向关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从研究发展路径到关注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区域教师发展亟需专业引领、系统建构和协同发展,如何让教育发达区域的优质智力资源向同区域的薄弱校和其他薄弱区域学校持续辐射成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构建信息化支持下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对发展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4)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① 学术价值:
通过多学科视角调查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信息技术推动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机理,构建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对区域教师专业化整体发展研究具有探索性的理论价值,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
② 应用价值:
不同区域的学校、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发展亟需专业引领。
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并在区(县)中的试点校进行试点,一方面能够为教育发达区域带动薄弱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另一方面教师发展试验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对我国区(县)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推进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2、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一是分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明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揭示信息技术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三是构建信息化支持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操作模式。
四是阐明信息化支持下专业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
(2)研究内容
① 薄弱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典型问题调查
拟采用分层的方法,选取湖北省3个区(县)作为调查对象。
利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等方式进行实证调查。
一是探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二是分析制约区域教师发展的典型问题,阐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② 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基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探明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机理;二是建立由专家引领的“示范校—试点校—薄弱校”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③ 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模式实践。
一是在××区、××县两个U-G-S(高校-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项目中选择示范校、试点校和薄弱校开展行动研究;二是在应用前对区域试点校、薄弱校的教师发展状况进行前测,应用后对教师发展水平进行后测,在检验效果的同时对协同模式进行改进优化。
④ 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信息化支持下的U-G-S区域教师协同发展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
在两个试点区行动研究过程中探明:
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责任担当与组织协同;二是信息化支持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三是有利于信息化支持下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3)研究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的实践应用,需要与试验区的学校一起进行行动实践和调整完善,是一项既改变事又改变人的活动,因而成为了本研究的重点。
(4)创新之处
①视角转换。
当前区域教师发展研究通常站在“教师培训”的视角,着眼于如何把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科教师;本研究站在“教师学习”的视角,探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构建信息化支持下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②观点创新。
本研究提出“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发达地区智力资源的辐射扩散,来解决薄弱区域、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缺乏专业引领的突出问题”。
③方法迁移。
本课题借鉴和改造Fessler对于教师素养的研究方法,将其迁移到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型建构上,通过准实验研究,检测、反思和调整,这种动态循环的研究范式,有别于过去凭经验进行实践变革的方式,有助于建构科学实用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模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广泛的实证调查,分析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实际需求;其次,构建信息化助力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接着,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深入到两个区(县)校地合作项目中,应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在实证研究中阐明信息技术支持下专家引领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条件保障。
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与计量分析。
在薄弱地区教师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中,主要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个案调查等方式,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个区(县)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问题,阐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
②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
在建构信息化支持的专家引领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时,基于成人学习原理、情境认知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等构建理论模型。
③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
在应用信息化支持下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时,运用行动研究深度介入两个区(县)校地合作项目之中,并检验效果后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案例研究过程中探索促进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保障条件。
(3)实施步骤
① 2020年09月-2020年12月,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对区域间教师发展的问题及实际需求进行实证调查;二是深入到区域教师发展校地合作项目中,尝试开始合作研究。
② 2021年01月-2021年06月,进行理论研究。
梳理国内外有关教师学习的前沿理论,探究专家引领下教师共同体的学习机制,设计信息化支持下专家引领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
③ 2021年07月-2022年06月,进行行动研究。
一是对区域教师发展水平进行前测,在两个区(县)的试点校中开展为期一年的准实验研究。
二是进行调研,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三是继续进行半年的行动研究,对试点校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后测,形成完善的操作模式。
④ 2022年07月-2022年10月,进行案例研究。
继续深入到两个区(县)教师发展合作项目,通过案例分析和质性研究,阐明信息化支持下专家引领区域教师发展的组织协同、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等保障条件。
⑤ 2022年10月-2022年12月,进行课题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负责人:
×××
(1)基本简介
教育学博士,××××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长期深入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变革和教师培训工作。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省教育科学规划等课题10余项;先后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2)教育经历
l2000.09-2004.06××××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
l2004.09-2007.06××××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硕士;
l2013.09-2016.12××××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3)研究经历
l2013年起,与部分中小学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连续九年进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转型研究,构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被多所中小学采用。
l2015年起,参与××××大学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进行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中心教学变革研究,开发了CTBAS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
l2016年起,参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开展专家引领下的教师深度学习研究。
l2017年起,参与××××大学培训中心的教师发展研究工作,作为项目专家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研究。
(4)学术积累和贡献
l在教育信息化、教师发展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CSSCI重点期刊20篇。
l出版学术专著《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大学出版社,2020年。
l在合作学校开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被多所学校采用。
l开发的信息化助力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在××××大学培训中心校地合作项目中应用。
l在实践中开发的CTBAS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并被诸多学者引用。
(5)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l反思性实践视域下教师工作坊研修过程模型研究[J].××教育,2018(11).
l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伦理审视[J].教育××,2016(8).
l成人转化学习的触发条件与过程模型研究[J].教育××,2018(9).
l智慧教室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变革的绩效研究[J].××教育,2018(6).
l高校教师应用智慧教室实现教学转型的现状及建议[J].××教育,2019(3).
l高校教师应用智慧教室的有效性调查研究[J].××技术,2018(10).
l回归本体价值的经济型微课模型构建与应用[J].××教育,2017
(2).
l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用户体验模型研究[J].××技术,2017(3).
l面向用户体验的微课设计框架构建与应用[J].××研究,2017
(2).
l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技术,2016(11).
l高校文科课程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准实验研究[J].××教育,2016(7).
l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J].××教育,2016(3).
l教师教育课程开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J].××××研究,2016(8).
l技术进入教学的价值辩证与伦理实现[J].××教育,2016(4).
l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诉求及理性回归[J].××学刊,2016(10).
l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技术,2016(11).
l中小学教师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月刊,2015(5).
l教师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学特征与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2019(5).
l学术专著.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大学出版社,2020.
l参编著作.有效教学[M].××出版社,2016.
(6)负责人承担的研究项目
l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3万,已结项,2018.01-2019.12。
l基于绩效监测的青少年个性化运动处方专家系统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8万,已结题,2013.12-2017.12。
l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教师培训质量管理模型研究,××××专项资金项目,3万,已结项,2018.01-2019.12。
l大数据驱动下青少年健康促进服务系统构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万,已结题,2014.12-2017.12。
l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2014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已结项,2015.01-2017.12。
l基于B-Learning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2011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项重点课题,0.3万,已结项,2011.01-2014.12。
(7)核心观点及社会评价
负责人致力于以学习科学、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文化—活动”视角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学习与教师发展研究。
其核心观点是,当今时代教师的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教师培训,而应注重智力资源引领下的区域教师学习与发展;对于教师学习而言,必须深入探究教师共同体学习的内在机制;对区域教师发展而言,需要揭示优质智力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扩散机制,构建智力资源引领下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模式。
教师学习与发展学术思想自2013年与合作学校进行实验,推动了学校的变革和教师发展,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合作学校成为了区域教师发展示范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17年深度参与培训中心区域教师发展项目以来,通过优质智力资源的跨区域扩散助力区域教师均衡发展,已经在三个薄弱地区建立了若干所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专家引领的协同教研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受到了基地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好评。
骨干成员1:
×××
(1)基本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在研究方式上,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和转换,深度介入了多所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和教师培训等工作。
(2)个人专著
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教育目的论》、《教育活动论》、《教学论新编》、《有效教学》、《校本研究个案透视》等5部。
主持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教学》。
先后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他积10余年心力撰著的《教学论新编》在国内教学论领域获得很高评价,并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
(3)教改经历
×××教授潜心于教学改革研究。
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投入大学和中小学教学过程改革研究。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翻转课堂教学、大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如:
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教学》建设”、××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大学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级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建设、华中师大“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
(4)学术成果
l《教学论新编》(独著,××出版社2011年版,2013年重印);
l《有效教学》(主编,××出版社2016年版)。
l学习中心教学论[J].课程××,2019,39(11):
89-96.
l在与活动的关联中理解素养问题[J].××,2019(6).
l能动参与文化性活动:
学生素养发展的基本机制[J].课程××,2018,38(12):
80-87.
l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基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反思[J].教育××,2017
(1).
l“核心素养”研究:
新意及意义何在?
[J].课程××,2016(12).
l“学习中心课堂”教学过程组织的逻辑及其实现策略[J].××展望,2016,45(10).
l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2016(10).
l“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J].课程××,2016,36(01).
l以学习中心课堂为旨趣的教学活动设计的逻辑[J].教育××,2015(05).
l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2014(3).
l浅议教育理论的三种表达形式[J].××学刊,2013(09).
l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J].××教学,2012(11).
l论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J].课程××,2012,32(11).
(5)学术获奖
l“体现学习中心理念并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课程建设”×××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03);
l “五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09)
l“以发展性教学为理念的‘教学论’教材及拓展性资源建设”,获××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03);
l “学生发展问题研究”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l“学生活动与学生素质发展关系研究”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l“教育活动论”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l“基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小学‘教育模式’的选择与创造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l“本科课程《有效教学》”获××大学第三届教学创新奖一等奖(2017.05)。
骨干成员2:
×××
(1)教育经历
l2003.9-2006.6××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l2007.9-2010.6××教育学系,教育学博士;
(2)访学经历
l2008.8-2009.8××教育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教育心理学;
l2014.8作为种子教师在美国×××大学学习。
(3)研究经历
l2010年起,与部分中小学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连续七年进行教育研究实验,开发出教师职场学习的ITEC模式,被多所学校采用。
l2011.11-2016.11在××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运用维果茨基学派理论研究教师学习。
l2010年起,参与××大学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任副主任,进行学习中心的教学变革研究。
l2016年起,与心理学院教授一起进行创新变革实验室研究,进行教师职场学习的变革研究。
l2018年起,参与××学院的研究工作,任副院长,进行区域教师发展研究。
(4)学术积累和贡献
l在教师学习领域中发表论文15篇(其中13篇为重点核心期刊);
l博士论文《教师有效学习的机制研究》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l出版专著《教师有效学习的机制研究》(2011年版);
l在合作学校开发的ITEC教师学习模式,被多所学校采用。
(5)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l《教师学习:
从日常话语到研究领域》,××教育,2010
(1)
l《国外“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发展》,××教育,2010
(1)
l《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教育,2012
(2)
l《略论“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野下的学习过程观》,载××2011(6)
l《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师职场学习的机制》,载××2012(3)
l《教师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困境与突破:
兼论“学”“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