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一模语文主观试题评分参考 1.docx
《海淀一模语文主观试题评分参考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一模语文主观试题评分参考 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淀一模语文主观试题评分参考1
阅卷时间有限,参考标准难免有不当之处。
把这么详细的资料发到研修网上是为了给海淀老师讲评试卷时提供参考。
切勿他用。
17题评分标准:
选BD各得2分,选C得1分,其余不得分。
19题评分标准:
选AC各得2分,选E得1分,其余不得分。
12文言文简答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1.平息愤怒:
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
2.消除怀疑:
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词;
3.触发情感:
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评分细则】
1.袁宏解释说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表现出自己的谦卑或者对桓温(桓彝)的尊重。
(给2分)
2.袁宏面对怀疑,能够机敏应对。
(2分)
3.袁宏高度评价赞扬桓彝的功德,让桓彝非常感动(打动了桓彝)。
(2分)
4.每点中的如果只有内容的理解概括,酌情只给1分
【典型示例】
示例一4分
袁宏所作的《东征赋》中列举了过江诸人的姓名德行,而唯独没有写桓温的父亲,故桓温甚忿。
而后袁宏解释为出于尊重不敢直呼其名,机对速辩,善抓要点,并且赋上赞扬了桓彝功德的词段,让桓温泫然而止。
【解析】虽然解释了桓温愤怒的原因,但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解释了袁宏使桓温的情绪变化的原因并做出了准确的分析。
示例二3分
桓温是因自己的父亲没有在“过江诸名德”中被提及而“忿”。
袁宏首先就此解释了原因,不敢冒犯尊公名讳,体现了尊重;然后将本应有的词句向桓温转述,给予了其父高度赞扬,令桓温得以心安。
【解析】答出了评分标准的第一和第三点,第三点中“本应该有的词句”,来自于原文中“笑而不答”,体现了袁宏胸有成竹,该学生真正看懂了文章。
示例三3分
袁宏是在《东征赋》赋末的名人贤士中不包括桓温的父亲,令桓温十分生气。
后桓温问起,袁宏才答到是太过尊敬了以至于不敢随便写下他的名字并真诚地称赞了桓彝的气节与信义,令桓温感动。
【解析】答出了评分标准的第一和第三点,内容概括准确,分析到位。
示例四3分
袁宏回答桓温“何故不及家君”的询问时,道出了“尊公弗敢专,未遑启”这一原因,既消除了桓温对他的误会,又体现出了对桓温极父亲的充分尊重。
而在为其父为辞时,袁宏应答如流,文辞华丽,歌功颂德,让桓温十分受用。
【解析】可能是由于选择题中有对“尊公弗敢专,未遑启”的翻译,所以没有解释概括,但从学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是准确到位的。
第二点表述不是非常到位,所以得3分。
示例五3分
作赋列举先贤没有写桓温之父使其“甚忿”,以其父称谓尊贵不敢随意提起,为了使桓温情绪和缓,又以表现桓彝“身亡道不陨,赞其名节”的语句使桓温感动生悲情而止怒。
【解析】第一点原因分析为了使桓温情绪和缓也可以。
第三点虽引用了原文,但分析正确,也给2分。
示例六2分
因为袁宏在《东征赋》中没有提及桓温的父亲,因此“甚忿”,而当袁宏称其父亲非常伟大,守住道义,宁死不屈的高洁精神与高尚气节时,桓温乃“泫然而止”。
【解析】只答出第三点。
示例七2分
因为桓温问袁宏要如何称颂自己的父亲时,袁宏答以高风亮节,虽然已经逝去,但道和精神却没有陨灭,这样的气节,正直信义,袁宏的赞扬深深打动了桓温,令他感动。
【解析】只答出第三点。
示例八1分
袁宏的《东征赋》赋末未写桓彝,桓温知之“甚忿”,最后在饮归之时,宏先答“非下官敢专”,温疑不实,但当温听宏给其父评论为“道不可损,信义为允”的高度评价后,泫然而止。
示例九1分
袁宏作《东征赋》末尾提到过过江的诸位先贤,唯独没有桓彝,这使桓温“甚忿”,而后同游时提及此事,袁宏说是因自己未得允许,所以不敢写,说出桓彝在他眼中是信义之士,桓温听罢,泫然而止。
【解析】只有理解概括,没有分析。
示例十0分
桓温欣赏袁宏的文笔,在袁宏写《东征赋》之时,没有记下桓彝,即使伏滔向袁宏劝告,袁宏却也笑而不答,因此桓温“甚忿”,之后游行之时,袁宏以“信义为允”,使桓温“泫然而止”。
【解析】理解完全错误
15题
(2)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1]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2],闭关草《太玄》。
注:
(1)当涂:
当权。
(2)执戟:
指杨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杨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作品评析: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李白在长安时期。
唐代从开国到这时共一百二十多年,与诗所言年数不合,“四十”二字可能有误,以古人诗文中常举成数而言,当为“二十”或“三十”。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天宝年间,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盛唐”。
一方面唐王朝登上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渐次呈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
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以他的诗笔,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繁盛中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入手。
开篇四句是一节,重点在勾勒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
诗人只用“一百四十年”五个字,便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入诗句的背后,而用“国容何赫然”一句赞叹,启示人们自己去体味、领会,这是虚写的方法,非常经济的笔墨。
然而虚多则易空,故下文“隐隐”二句又转用实写的方法,选择一个极富有表现力的侧面──长安都城宫室建筑的雄伟壮丽,来给人们以“赫然”“国容”的具体感受。
十个字,字字精实。
“隐隐”,见出宫室的层叠深邃;“峨峨”,见出楼观的巍拔飞骞;“五凤楼”,见出其精工华美之巧;“横三川”,见出其龙蟠虎踞之势。
诗人有意将宏丽建筑安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以增其壮伟雄浑之感。
短短四句诗,虚实结合,使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大唐帝国,以其富丽堂皇的面貌、磅礴的气势屹立在读者面前,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王侯”以下六句,转入对权势者的描写。
“王侯”二句言其众盛。
以灿然罗列的星月状王侯,亦似见其华耀骄贵之相;以弥漫聚散的云烟状宾客,亦似见其趋走奔竞之态。
都极善用比,有传神尽相之妙。
“斗鸡”二句言其行径。
“金宫”、“瑶台”都是指帝王所居,“斗鸡”、“蹴鞠”都是一种游戏玩好,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凭藉侍从游乐以邀宠幸。
“举动”二句言其气焰。
“摇白日”、“回青天”,以夸张的笔墨刻画其权势之大,气焰之盛,也隐含可以左右帝王之意。
六句诗分三个层次,把王侯权贵的腐朽骄横形象一笔笔勾勒完足,笔墨很有分量。
在章法的承接上,由辉煌的国势一下子过渡到势焰熏天的权贵,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那繁荣昌盛的背景上,活动着主宰着的竟是一群腐朽的权贵,不禁使人有大好河山、锦绣前程将被活活断送之感,而这也正是诗人悲愤之所在。
末四句巧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表明诗人的鲜明态度。
“当涂”二句熔炼扬雄《解嘲》中的话:
“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班权贵不会有好结局,得意的日子不会长久。
“翕忽”是飞速之意,形容青云直上。
“独有”二句诗人以扬雄自比,向权贵们投以轻蔑的目光。
借用这个典故,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清操自守和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态度。
扬雄闭关草《太玄》时,有人嘲笑他得不到官职,扬雄做《解嘲》以答。
其中大讲得士、失士同国家兴亡的关系: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
这正是唐王朝当时面临的问题。
看来诗人用此典还有更深的含义。
此诗首二句纵观历史,次二句横览山河,都如登高临深,有俯视一切的气概,见出其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怀与气魄。
“王侯”六句,一气贯下,刻画权势者们的形象,笔墨酣畅,气完神足。
而正当把权势者们说到十分兴头上的时候,“当涂”二句却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使人有一落千丈之感。
末二句只客观地摆出扬雄的典实,冷然作收。
但冷静平实的笔墨中隐含怒目横眉之气,柔中有刚。
不长的一首诗,写得腾跃有势,跌宕多姿,气势充沛,见出作者独具的艺术特色。
[4]
——孙静《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4分)
答案要点:
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屑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答案评分示例:
1、答(0分):
诗歌后四句描写当权者翕忽,朝廷腐败,面对如此情景,唯有杨雄不愿再做官,而是专心著书。
汉哀帝时期如此,当今也是如此,面对此景,作者也不愿如此,打算退出朝廷,离开这浮华之地,也表达了对杨雄本人此做法的赞叹。
解析:
没有写出对“朝廷腐败”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是借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处不能理解是作者对杨雄的赞叹。
一者审题不清,二者对典故运用的作用认识不清。
2、答(1分):
最后四句表达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为官,专心于诗歌的情感。
如“失路长弃捐”为作者描写当权者的境地,“独”字表明诗人很赞同,只有杨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与他的志向是相同的。
解析:
两层文字只有一个得分点,即“不愿为官”的想法。
语言啰嗦,一个意思反复说。
3、答(1分):
作者在面对当前统治者腐败时,借助杨雄的典故,表达出自己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决心一身清白的志向追求。
解析:
“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决心一身清白的志向追求”是一点意思。
4、答(1分):
倒数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的失望,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政腐败时,杨雄不愿为官,而是专心读书的赞扬与肯定。
解析:
“失望”一个要点;“赞扬与肯定”无效分析。
5、答(1分):
感叹当权有势力的人们不理会朝廷的腐败很失望,唐朝再也不像当初的那样繁华,人们沉迷在官场黑暗之中,会慢慢导致唐的灭亡,而只有一人还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杨雄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去改变。
解析:
“失望”一个要点。
“导致唐的灭亡”没有指向思想情感。
无效分析太多,堪称奇葩。
6、答(1分):
最后四句写出了当权者的腐败,还写了杨雄因朝政腐败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意在表达作者对朝政的担忧与无奈和作者也像杨雄一样不为名权,抒发作者对名利权势的不喜对不图名利精神的赞扬。
解析:
“腐败”没有指向思想感情;“担忧”一个得分点;“赞扬”无效分析。
7、答(3分):
表达了作者①对当权者朝政腐败的厌恶②表达了诗人不愿与当权者为伍,想像杨雄一样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专心著书。
解析:
“厌恶”“想保持高洁”两点情感。
8、答(3分):
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自视清高,不慕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当权者未发现自己的才能,自己没有得到重用的无奈与愤懑等思想感情。
解析:
“壮志难酬”、“没有得到重用”的“无奈与愤懑”是一个要点;“自视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是一个要点。
9、答(3分):
最后四句诗人借用杨雄因朝政腐败而专心著书的典故,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看重奢华富贵而忽略国家大事与壮美山河于不顾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担忧的思想感情。
解析:
“不满”,“担忧”两个要点。
10、答(3分):
最后四句写了当权者腐败,不闻世事,表达出作者对当权者的不满,并以杨雄自比,表达出不愿与当权者共事的态度。
解析:
“不满”、“不愿”两个要点。
11、答(3分):
1、“当涂何翕忽”,表达了朝廷对贪污腐败的不满。
2、“失路长弃捐”,则是写出作者对朝廷不知悔改的失望与愤慨。
3、而最后杨雄典故则表明作者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的高洁人生志趣。
解析:
“不满”“失望”“愤慨”是相同的一个点;“不愿”是一个点,共两个有效得分点。
12、答(3分):
对当权者腐败的痛心,借古讽今,以杨雄自比,表达对官场、朝政的不屑,表达自己专心治学的志向。
解析:
“痛心”、“不屑”两个要点。
13、答(3分):
诗文最后四句意指手掌大权的官政君朝(?
)之人腐败愚昧,并借以杨雄不愿为官而闭关著书的典故为例,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却不愿与世俗腐败同流合污的复杂情感。
解析:
“忧国”“不愿”两个得分点。
14、答(4分):
表达了诗人对当权统治者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自守清明高洁的品格,追求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不趋炎附势,表达对官场上腐败官吏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解析:
“忧国之情”、“自守清明高洁”、“厌恶”三个要点。
15题(3)
15题③
【评分参考:
2+(1+2+4)+3】
1.对“无理而妙”的整体理解,2分
(照抄得1分。
有自己的理解,对“无理”或“妙”中一点写具体透彻,即可得2分)
“无理”:
不符合生活逻辑,客观现实
“妙”,符合艺术逻辑,具有艺术表达效果
2.结合诗句阐释分析,7分
①引用恰当诗句并解释,1分
②分析诗句中的“无理”处,2分
③分析诗句的“妙”(艺术效果),4分。
艺术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寄情于物于景、想象等表现手法,1分)
指出妙处3分(妙处:
作用于情感表达、事物特点、意境氛围……)
3.语言表达与结构层次,3分
【答案示例1】(1+1+0+2+2-2=4)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的流去写哀愁,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合理,写出连绵不断的忧愁涌上心头,因无理而妙。
我认为,诗句中的“无理”想象,恰恰能使情感以更生动的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诗人多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达到艺术效果,这样既营造了独特意境,又以不同的方式抒发情怀,使诗句别有韵味。
(157字,4分)
【答案示例2】(1+1+0+1+2=5)
不合常理的艺术作品有时反而能达到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最好的例子。
诗人把是人皆有的愁苦之情与看似毫无关联的江中流水相联系,用新颖独到的视觉,将愁苦之多之深,用流不尽的江水来表现,并不符合以静景来写情的常理,而是以动景来写情,使其更加地生动、传神,得以奉为诗中精品而久传于世。
诗本在抒情,若情到,便能无理而妙。
(181字,5分)
【答案示例3】(0+1+1+3+1=6)
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中,作者将愁绪之多比作江河,与常理大为不符,然而在此句诗中,却可以令人感到作者愁绪之多,反是十分生动而契合,如此“无理而妙”,便正是作者将愁绪夸大比喻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反而使此句千古流传,许多时候,常理未必适用于诗,在艺术作品中,有着许多不合常理但却令人拍案的事例,是以,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适当地远离理性,但又不可脱离,把握平衡,放飞心灵,方才能寻得无理之妙。
(208字,6分)
【答案示例4】(2+1+1+1+2=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李煜著名的诗句,听上去似乎不讲理,因为我们都知道,愁是无形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无理,为诗句增添了美感,更为读者营造了种种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忧愁同无尽的江水一同缓缓流去,这种无厘头的诗句,并没有本身不符合客观真理而让人心生厌恶,相反,太理性的诗句反而缺乏了美感,变得枯燥无味,是“无理”给了诗句美感,给了诗人更广阔的表达,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无理而妙的意境。
(217字,7分)
【答案示例5】(2+1+0+3+2=8)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大雁飞来,我正伤心,一看原来认识这雁,意思上翻译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实际上却是看上去无理却富有情意。
诗人伤心,对丈夫思念之情寄于大雁身上,寓情于物,便有了上述这景情物三者交织在一起的画面。
“却是旧时相识”又恰好应证了诗人此时的心乱与孤单,将大雁也当成是旧友了。
这些看似无理的安排,反而处处扣住主题,即诗人的愁思与对亲人的思念,我想,寓情于物便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在这看似不着边际的诗句中,达到了生动具体的艺术效果。
(227字,8分)
【答案示例6】(2+1+1+3+2=9)
“无理而妙”的诗句正是通过那些不合乎常理的甚至荒诞诡谲的意象来让读者从这玄妙的虚幻场景中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与情感,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我们不难挑出错误,一个人的愁绪怎么能够与流水相似呢?
但细加斟酌,我们又会品到诗人原来将愁绪比喻为流水,于是愁绪便多了份源源不断、反复纠缠作者的特点了。
所谓“无理而妙”,我却认为这诗句内容虽不合常理,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却是真挚而强烈的,带有几分神秘,读者便能从中体会到更饱满的情感。
此可谓更高的艺术效果。
(206字,9分)
【答案示例7】(2+1+2+3+2=10)
无理而妙,内容不合常理却别有一番嚼头,明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却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很贴切、让人回味无穷的奇妙感觉,丝毫感觉不到违和感。
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缠缠绵绵的愁绪随满江的春水向东缓缓而流,连绵不绝,愁思无形却与江水同在,明明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又让人倍感愁绪悠长、延绵不绝的惆怅无奈之感,让人体会到了这动态的灵动,使忧愁更加深入人心,真真妙哉。
(185字,10分)
【答案示例8】(2+1+2+3+3=11)
我认为“无理而妙”是文学与想象的完美契合,使文字更有张力,使情感更加鲜活。
李白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白发的长度夸张到了极致,实在不合常理,但其中的原因却是合情合理:
愁。
诗人将无形的愁一下子延伸到了三千丈的白发上,似每一根染得秋霜的银丝都是愁的最佳印证,突出了愁的绵绵不绝与愁思之深。
这样读来便觉压倒性的愁情涌来。
相反,若是刻意追求理而将白发缩短到“白发三尺长”,则将整诗的情调折损大半,无法起到突出愁情的目的,谈不上什么情感饱满,更谈不上妙言了。
说是无理之言,其实在情感上却总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才有妙的效果。
(259字,11分)
【答案示例9】(2+1+2+4+3=12)
所谓无理即不符合常理,然而这无理的诗句却又常常给读者以形象、独特的感受,让人拍手称妙。
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本是无形之物,如何能像流水,但正是这看似无理的巧妙比喻,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李煜那绵延无尽的故国之思,想着那雕栏玉砌应犹在,凄婉与哀愁如春水奔涌过来,又如春水流向无尽的远方永不消失,这无理之句可谓神来之笔,成为千古写愁名句。
无理而妙,妙就妙在看似不合自然之理,实则契合人心灵的感触,契合心灵之理。
(216字,12分)
一、18题答案要点:
①相同点:
都是生物自身主动的做法,都是通过对同类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②不同点:
自毒作用发生在不同代之间;自疏现象发生在同代之间。
二、答案解析:
1、二者都是生物自身主动的做法。
依据:
“自毒作用”和“自疏现象”
2、都是通过对同类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依据:
第3段“某些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代谢出一些自毒性物质,从而抑制了下一年该种作物过度生长,生物学上称为自毒作用。
第5段“有的作物在成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影响下一代的发育来抑制过度生长,从而避免了因环境和资源无法承载而造成的物种灭绝。
”
3、不同点:
自毒作用发生在不同代之间;自疏现象发生在同代之间。
依据:
第3段“某些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代谢出一些自毒性物质,从而抑制了下一年该种作物过度生长,生物学上称为自毒作用。
第5段“有的作物在成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影响下一代的发育来抑制过度
材料:
同一只青蛙生出的年龄相等、共同生活的蝌蚪,在数量过多、密度过高时,发育较早、体型较大的蝌蚪会释放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毒死同群中较小的、发育较晚的蝌蚪,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作自疏现象。
三、评分标准:
1、相同点共3个要点:
①都是生物自身主动的做法;②都是通过对同类释放;③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给2分)
2、不同点共2个要点:
①自毒作用发生在不同代之间;②自疏现象发生在同代之间。
(每点1分,共2分)
四、评分示例:
0分:
(没有比较,照抄原文)
异:
自毒是植物间与微生物间关于生存的一种手段,避免物种灭绝,自身释放抑制下一代;自疏:
同种动物间发育早形体大的释放有毒物质毒死同群中的体形小发育晚的。
同:
保证自身的生存,抑制过度生长。
1分:
相同点:
通过自身分泌的有毒物质,影响下一代发育,避免了环境和资源的竞争。
不同点:
自疏的目的在于保留种群中的优势种而非抑制其过度生长。
2分:
同:
均为自身释放有毒物质使种群个数下降。
异:
自疏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让自身生存,而自毒是防止环境承载过大而使下一代无法生存。
3分:
相同点:
都是抑制过度生长,控制密度的针对同一生物的方式。
不同点:
自疏:
发生在动物后代中的同一代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利于个体。
自毒:
发生在不同代的植物中,抑制下一代的发育。
4分:
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生物体通过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毒害本物种其它个体,使某一地区内本物种不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繁殖和生存。
区别在于“自毒作用”是毒害下一代生长,“自疏现象”则是毒害同群同代的“兄弟姐妹”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4分:
自疏现象和自毒作用都可以针对自身种族,释放有毒物质以防止其种群数量过大。
但是自毒作用是针对下一代,而自疏现象在本代起作用。
而自毒作用可作用在其它种族上,防止竞争,而自疏现象在一个种族内。
五、主要问题:
1、将“自毒作用”和“化感作用”混淆。
自毒作用是化感作用的特殊类型,只抑制本类物种下一代的发育;化感作用对其它物种有抑制作用。
例如:
(1分)
同:
都是在生存的过程中,释放有毒的物质,来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优势和成活率。
异:
自毒作用是作用于不同物种,而自疏现象是对有血缘关系的同一物种作用,不会影响下一代。
2、答“自毒作用”是针对植物;“自疏现象”是针对动物。
文本和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依据,只是举草莓和青蛙为例而已。
3、答“自毒作用”是抑制过度生长;“自疏现象”是保证自身生存。
理解偏差,抑制过度生长也是保证自身生存。
六、试评样卷:
共7份
6424分
9620分
10741分
10583分
10424分
11544分
11382分
20题大阅读
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3分)
参考答案:
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绚丽、张扬,短暂;
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沉静、安详,持久。
评分标准:
需对比回答;概括出可比较点;转化描述性信息为概括性信息
1)展现美的载体1分:
叶子、果实;(二者缺一不可)
2)美的特点2分:
●美的不同风格1分:
在“绚丽”和“张扬”,“沉静”和“安详”中任选一组对比性信息或准确摘抄相关语句均可;
(答外在和内在不得分)
●美的持久性1分:
短暂和持久
示例点评:
3分:
银杏树的叶子让人觉得美可以永久,但终究还是被风吹得只剩下树枝,由张扬的金色变为灰暗的枝桠。
而柿子树在叶子被风带走之后却还有满满的果实。
银杏树高调而柿子树沉静,与银杏树相比,柿子树有果实的积累,不畏寒风。
2分:
寒风把叶子带走后,银杏树只剩树枝,美景消失。
而柿子树还留下了一树高高挂满枝头的果实,延续着美丽与秋意,它的美景是长久的。
点评:
点出不同的美的载体1分,答出银杏美得短暂,柿子美得长久1分
1分:
柿子树与银杏树皆饱含秋意,但银杏树的秋意较脆弱,禁不得风吹,而柿子树在风的洗礼后仍能饱含秋意,是长久的秋意。
点评:
只答出美的短暂与持久1分
20题:
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了?
(4分)
1)柿子树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吸引了我;
2)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
3)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
(或:
我与柿子树之间有一种命运的相似,都幸运地来到鲁院)
评分标准:
表层原因:
柿子树的果实吸引了我
深层原因:
1.柿子树给我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