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2811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docx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可能很多人都在准备这方面的材料吧,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篇一】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读过书,只约略识得几个字。

其实我的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父亲也算出生在耕读之家,但在他小时候恰逢土改运动,加之爷爷不善理家,渐渐家道败落,父亲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终日与土地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度过了他苦难的一生。

  父亲虽识字不多,但大概是从小受爷爷熏陶的缘故吧,他对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等,都颇为知晓一些。

平日教导我们时,父亲总习惯于运用一些言简意赅的格言俗语。

在我们兄妹成长中,那些格言一路伴随着我们,其中蕴含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在此摘录几则,以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那一年,一天中午,来了一个走村串户收鸡的小贩。

二十多岁的样子,挑着两只沉甸甸的大竹筐,满头大汗,一边走一边吆喝:

“收鸡儿噢,收鸡儿噢——”那人在我家大门口路过时,父亲把他请到家里,让母亲给他端来水和馍馍——要知道,那时候,馍馍可是稀缺物品啊——那人自然非常感激,吃完以后,父亲把我家的一只大公鸡卖给那人,价钱是五元。

我心里埋怨那小贩太抠了,这么肥大的公鸡才五元钱!

那人走后不久,我在门口玩耍时,突然在草垛旁边发现了一个塑料钱夹,里面有厚厚的一叠钱。

我兴奋极了,立刻拿给父亲看,父亲问我在哪儿捡到的,我如实说了,父亲立刻果断地说:

“糟糕,这肯定是那小伙子丢的!

要赶快去还给他!

”我心里老大不乐意,带着哭腔小声嘀咕道:

“我不给,这钱是我捡到的,应该归我……”父子摸着我的头说:

“瓜(傻)女子,这不是咱们应得的钱,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看那小伙子大热天的,辛辛苦苦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就这样丢了,他该多着急呀!

”我无言以对。

父亲就赶紧跑出门去追赶那买鸡人,过了好半天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愉快地说:

“哎呀,总算追上了,那小伙子真粗心,竟然还没发现把钱包丢了!

  当时尚不谙世事的我,虽然在心里很舍不得那个钱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格言,却从此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此话的意义。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各种不良诱惑无处不在,而每当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这句朴素的格言总是如警钟般在耳边响起,让我能及时远离贪婪和诱惑的陷阱。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

  我初中毕业那年,我们那个一度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终于要分开了。

微薄的家产如何能公平分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毕竟人都有私心,更何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穷怕了,生怕家里的财产和土地给自己分得少了,因此相互之间难免有些意见和纷争。

一天,当大家又为此事争论的时候,只听见父亲长叹一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唉,都是自家的亲弟兄,何必太计较?

老年人有句俗谚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你们若是有出息的,今后就要靠自个儿的本事把日子过到人前头,不要指望老先人的那点财产!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不吭声了。

父亲接着举了一些例子,说谁谁以前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孩子都饿得面黄肌瘦的,可人家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劳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谁谁刚从外地迁到我村时,连个住处都没有,从老家带来的所有财产仅是一张破席子,一床旧棉被,一口铁锅,一袋子糜子而已,而人家的现在的日子,可算咱村上数一数二的呢。

经过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大家渐渐拨开了眼前的迷雾,重新意识到了亲情的珍贵,于是能心平气和、甚至互相谦让着商议分家的事了。

最后,终于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分家事宜。

这件事,也使得“自强、自立、自尊”的观念,深深根植在我们兄妹心中。

  就这样,在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时,父亲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有益的格言,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当有人帮助了我们时,父亲总不忘教导我们说:

“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当听到我们议论某些人的是非时,父亲总会严厉地对我们说: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当我们想做某些事又怕不被人理解而说风凉话时,父亲就会坦荡地说: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诸如“要知天下理,先从自己身上比”、“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都是父亲教导我们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但他说过的这些话语一路伴随着我们,这些朴素的格言俗语,都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些闪光的句子,如同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指引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把父亲留给我们的这些良好家风家训一代代流传下去。

  【篇二】

  亲爱的女儿:

  当你告诉我这个周末你们要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时,妈妈的心中一阵窃喜:

我的女儿就要成人,即将步入人生另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了。

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一丝淡淡的忧伤。

孩子,十八岁是一个长大了的年龄,是开始有担当、有责任的年龄。

十八岁,你应该有自己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十八岁,意味着你已经不单单只属于爸爸妈妈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孩子,你记得跟着老妈在一年级教室里学读古诗的情景吗?

你也记得拉着我的手在商店里说要花我的钱的一幕吗?

你还记得老妈背着你在泥泞的路上站着休息时问你是否舒服时的回答吗?

而今天,你已经长大了,即将离开陪伴你十八年的父母,飞向远方。

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你做好准备了吗?

  眼下,妈妈希望你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高考的准备中去。

高三的生活虽然是紧张而痛苦的,但如果你虚度了高三生活,痛苦的将是你的一生。

有人说,没有经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高三的经历也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如何面对高考,妈妈将看到的这一段话赠予你,希望能给你紧张而繁忙的生活多一点信心: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大地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孩子,不能气馁,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你应该更加冷静。

距离高考也仅仅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最后的拼搏时刻,你必须明白:

现在拼的不是你进步了多少,而是拼你的意志、心理和耐力。

事实上,在这最后的时刻,每个高三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都一样紧张,因为各种压力随着时间的临近而不断叠加。

在这紧要的关头,你要学会放松自己,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

有爸妈在你身边,你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

孩子,坚持住,明天的太阳会更灿烂。

  孩子,人生之路漫长而又曲折。

从明天起,你就算长大了,你将独立面对生活,但是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总想能为你做些什么。

妈妈就你以后的生活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你有用:

  热情拥抱生活,你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孩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而个人生活的色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热情拥抱生活,生活将回馈你热情。

遇事别太情绪化,先静下来仔细地想一想其中的是非、曲直,千万莫意气用事,因为你对生活的的态度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

  多读书,丰厚你的生活底蕴

  “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滋养心灵,开阔视野,明晓事理,益于人生。

孩子,在新的时代,你在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一些经典著作。

因为经典的意义是对人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训练。

其他的书读的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总体格局和主要框架,但如果这些东西在阅读中缺席了,就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是所谓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读透,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东西都是有限的和稳态的,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读透、没有下够功夫,就不可能做到“入门须正”,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如果一定有的话,那就是坚持。

孩子,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保持好这种态度,你才能够心如静水,平淡且坚定,才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好生活的方向,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只有坚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你的生活才能渐变渐好,你的工作才能一步步地迈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今后,你的生活一定是五彩斑斓的。

而在这五彩斑斓的社会里,个人的见解,知识,阅历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你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见解、做法、行为中获得灵感,学会处理事务的能力,与人相处的秘籍,待人接物的智慧。

人生是以社会为舞台的,而多变的社会与我们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注意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学会用别人的色彩装饰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做一个聪明、理智而又不缺乏生活情趣的人

  孩子,学做一个聪明、理智的人。

这里的“聪明”“理智”,已经远远超出了聪明的本意,属于生活的范畴。

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的一句话,都需要你理性判断,作出决定。

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

孩子,人的一生少不了磕磕碰碰,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老妈更希望你能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懂得在简单的物质生活中营造丰盈的内心世界,用自然、艺术丰富人生,用爱心、善良关照心灵,不让自己在追名逐利中迷失。

情趣,能使平淡生活开出绚丽的花朵,而懂得采撷,你才会拥有灿烂美丽的人生。

  孩子,虽然你已近成年,但你的阅历还不够丰富,翅膀还不够有力。

在以后的生活中,请你记住,爸妈的臂膀永远是你最安全的港湾。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三】

  现在想来,二〇一二年古历三月二十五日,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那时,桃杏花正在盛开,绿草已绣满了田野,燕子开始衔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日子,公公却去世了。

公公前一天还在院子里闭着眼睛晒太阳,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就无疾而终,驾鹤西归了。

他没有经历常人最后的残酷时光,而是平静的如酣睡般地吸进了最后一口气,再也没有吐出来。

享龄86岁。

乡亲们都说,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积修。

  公公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一生德高望重,幼年饱受饥寒,少年历尽沧桑,随父辈从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逃荒至此,协助兄长,修身齐家,关爱侄辈,胜过己出,尊老爱幼,善待邻里,被大家奉为楷模。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严酷的1960年春天,正值饥荒时刻,有一位姓沙的地主老人饿得到处讨饭,当时的人们敌我分明,见了他如躲瘟神一般避之不及。

有一天早上,公公开门之后,看见他饿昏在自家大门外,就偷偷地把他请到家中,尽己所能地让婆婆给他做了饭,然后又偷偷地给他装了一升洋芋,打发他走了。

这一升洋芋虽然不过十斤左右,可那是饥荒年代,老人装走的是全家人的救命粮啊!

后来,公公他们全家人勒紧裤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因为这件事,沙家的后人永远记着公公的好,在他老去的时光里,沙家的后人还经常看望他。

  公公在他们本家也是一位劳苦功高之人。

儿女年幼时,他含辛茹苦,栉风沐雨,省吃俭用,抚育他们长大成人;儿女年少时,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勤俭持家,供他们上学;儿女长大后,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他们的将来谋划方向……才使后人们有今天的美好职业和幸福生活,子孙昌盛,合家美满!

  公公去世后,每每念及他,总是丝丝缕缕悲从心生,岁月就这样掩门而去,让万千悲伤渐渐淡定,沉淀成无限的思念和哀伤,一抔黄土两行清泪,掩埋了他生前的种种好,留下了子女的阵阵痛。

  我出嫁那年二十一岁,用我们本地的话说就是一个放羊娃,腊月里被一头黑驴驮进了他家。

正月初一村里出行,我两手拿着大炮小炮在全村人面前出尽了风头,丈夫与我年龄相当,也不知道阻拦,竟然站在旁边为我助兴!

公公手里拿着香裱左右为难,但还是面带笑容,婆婆也是笑眯眯地站在一边观望。

现在想来,真是丢尽了全族人的脸面,刚进门的新媳妇儿,放炮放个不亦乐乎!

这样的媳妇在乡下斜三十里顺四十里怕只有我了。

想来,我当年真被父母宠坏了。

后来,婆婆慢慢地开始引导我,她的贤惠她的善良令我终生难忘和感动,她做事稳重,说话有分寸,对待所有的人都诚实有爱心,待我更如女儿一般,教我做家事,教我做针线,我打心眼里敬她爱她。

但真正主宰整个家族和家庭的依然是公公。

白日里一家子人各自忙乎,但午饭晚饭总要一起吃的。

每每这时,公公就念起了他的“教育经”。

他表面上是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是说给我们大家听的。

他说:

“人在世上,要诚恳待人,和谐处世,要懂得忍让,不要欺大灭小,不要和人逞强,不要和人斗嘴吵架,不要偷鸡摸狗,你们永远要记得,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

渐渐的,我参透了他们家的做人理念是忍,饶,柔,这和我的性格形成了反差。

因为每家有每家的做人方式,在我娘家,整个村子里,只有我们一户姓魏的,由于我们人单力薄,加之父亲是招赘的,哥哥又是单传,我们必须以强和硬当外壳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防止外姓人的欺压和侮辱。

所以,二十几岁时候的我性格倔强,遇事从不懂得退让,可嫁到婆家,公公却是这样教育我们。

有一次,我对丈夫偷偷的念叨,说:

“你爸这是针对我说话呢!

”丈夫只是温情地笑笑,不和我争不和我辨,无论我怎样无理取闹,他都默默地听着,微微地笑着,这时我才发现,他不会和人争辩,因为他是听着“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这句家训长大的。

其实,他们兄弟姐妹几乎都是这样的人,结婚几十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丈夫和人争吵过,从来没有,他不会,他只会诚实地待人,踏实地做事。

  渐渐地,我也被改变了,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念佛,却有一颗善心。

我也给我的儿女灌输他爷爷的家训,自己也以身作则,以诚待人,耳濡目染之下,我的一双儿女品行端正,道德良好,从会说话到大学毕业到工作,他们从来不会和人吵架拌嘴,从来不会,只会踏实地工作,诚实地做人,跟他们的父亲一个模样。

如今,我也当了婆婆,我就以我的婆婆为准则做婆婆,拿心换心,我想,不会错的。

  阴阳相隔一孤塚,人间亲情在梦里,一腔思念两行泪,几盅浊酒寄哀思,功名利禄今何在,唯有家训齐日月!

公公啊,虽然您已去了天堂,却留下了一支清丽的河流,在我们心里汹涌澎湃,我们也都饱受了生活的甘苦,懂得了您曾经的不易,您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倒的大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坐标,是子孙后代最伟大的楷模。

您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篇四】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后来我女儿读书的时候父亲还给他的孙女讲这两句话。

不过讲得简略了些,就是“忠臣孝子,读书耕田”。

曾经的我对父亲说的这两句话持怀疑态度,直到后来了解了父亲的人生经历时才对父亲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父亲是“忠孝”分明而以“孝”为重。

或许有人是“尽忠不能尽孝”,而父亲却是“尽孝不能尽忠”。

  解放初期,父亲在所辖区的区政府任秘书,后来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父亲毅然决然辞去“公职”回家照料。

在“二老”去世以后,又在本乡从事学校建设和任教。

父亲弟兄五人,他是老四。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的长兄早年亡故、次兄为党干事、三兄身体残疾,父亲又回到家中悉心照顾五个家庭。

当时,农村知识分子特别缺少,父亲放弃美好的前途义无反顾地孝顺了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敬重了弟兄(我的伯伯叔叔)、抚育了他的侄儿侄女(我的堂哥堂姐),无怨无悔地彰显着他做人的标准——孝与敬、道与德、情与爱。

  父亲是地主成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阶级斗争是纲”,饥饿又像恶魔一般地向全国蔓延吞噬着人间的生命。

父亲白天挨斗受批后就铲野菜剥树皮,晚上拿上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偷偷地到朋友家里买些粮食在石磨上推细又连夜背回家晚上烧些“救命汤”,供全族的人喝;正是由于父亲的千思万虑、千辛万苦和千方百计的努力,没有使他兄弟五人五个家庭的二十多口家眷饿死一个,三年之后一个家族完整地度过了年荒。

那时,我的三婶已逝,三伯又是眼睛残疾身体多病,三伯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只有五岁,最小的刚刚出生。

也还是在父亲的特别照顾下,三伯家的姐弟三人幸存于世。

至今他(她)们视我父亲亲切于世间任何一个人而时时感恩戴德……

  父亲去世时我快四十岁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贫困了一生,但在他人生每一个极其艰难的环节上总是以坚强自居,不思退缩。

父亲的所作所为与言谈举止中,不论对亲戚、乡邻和家人都能够以忍和让为最上策。

以前总觉得父亲很是“傻气”,如今心服口服地明白那叫做“涵养”。

记得,一次有位堂叔找上门来向父亲要借过的二十元钱,父亲嘴上说“早都给你还了,还有证人呢!

”但他还是掏出钱来再度还给堂叔。

  父亲受过批、斗、绑、打。

但是,“斗争”过后对斗打过他的人还是热情有加。

后来父亲还说:

“那是时代造成的,与这些人无关!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古稀之年的父亲不再在外奔波,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我抚养、教育和启蒙了三个女儿,爷孙的关系“铁”到无可比拟。

她们三个都要挤到爷爷的身边睡觉,左一个右一个,另外一个挤不下了就哭起来。

父亲就让她们按照年龄大小轮流,这样一直到大女儿上初中住校,这种争抢局面才结束。

但大女儿每周星期六回家背馍馍取生活费之前,父亲就把亲自种植的茄子、西红柿和辣椒摘好洗净等待孙女回来炒菜吃,然后他便到庄子外边的地埂上远望,直等到孙女扑进他的怀里,就用干枯的手摸着孙女的头问寒问暖问饥问饱。

后来,父亲患了“肺心病”,到了晚期常常是气不能畅言不能发,那时身边只有我的三女儿一个陪伴了。

一天夜半,只有十岁的三女儿突然打开窗扇高喊:

“爸爸、妈妈赶紧来看我爷爷……”,声音竟然出奇的大而且带着哭腔……后来父亲说:

“半夜我气出不来话喘不了,就用手推醒她(三孙女),她(三孙女)很聪敏地立即起身拉亮了灯泡,打开窗扇叫喊你们,不然我是不得到天亮的。

”父亲边说边用手摸着三孙女的头,眼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父亲一生经历了年荒的磨砺、政治的洗礼和疾病的挫伤,但父亲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爱意、坦荡的宽容和智慧的灵气,父亲的一生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亲友的尊重和儿孙的爱戴。

作为从封建地主家庭走来的父亲,没有留下金银珠宝、楼房存折和高级轿车,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思之而来的精神粮食。

我和我们的子孙将择善而从。

  【篇五】

  我家是民国初年从通渭县碧玉乡李家川口迁移到会宁县党家岘的,从当初曾祖父曾祖母祖父姑奶奶四个人外加一条扁担一口锅到如今传至六代人口过百,繁荣昌盛,祖辈传下来的良好家风熏陶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我的父亲活了九十四岁,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九岁开始学着扶犁种地,九十多岁还割草喂牲口。

他老人家常教育我们要珍爱土地珍爱粮食,他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地种三年亲如母”,“人哄地一年,地哄人三年”,“不管是做官为宦的还是要馍馍要饭的,只要是吃五谷的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我和我的孩子一直热爱土地热爱劳动。

  祖父和父亲既重视农耕又崇尚教育,他们坚持“在孔夫子门前站过的人,为人处事和普通人不一样。

”在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祖父和父亲就送我二叔三叔和我哥哥在附近的学堂去读书,使他们成了当地当时为数极少的读书人。

二叔先后到国民政府和新政府任公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

父亲没有上过学,他是“陪识字人”,靠自学认识了好多字,晚上在被窝里教我们《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

解放初期,他是少有的识字人,参加社里丈量土地,帮人家写对联写信,到老了还喜欢看书,枕头边经常放着孙子读过的历史地理课本,不时翻着看看。

他老人家把字纸看得很神圣,绝对不让我们乱扔乱用,要求集中起来烧掉。

  到了我读书的时候,父亲更加重视教育,虽然当时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缺吃少穿,父亲还是想尽办法让我读书,同村的孩子大多读着读着就不读了,但我坚持不辍。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只身一人到离家七八里外的陇西川上学,每天要经过一个荒无人烟的大湾,当时还不时有狼和狐狸出没。

父亲担心我,在干完农业社的活计后经常抽空到山上等我,直到我放学后从湾里走上来,这一等,就是三年半。

1974年我考入党岘中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高中学业,1975年冬天终于高中毕业。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靖远师范,这一年党岘公社大中专学生录取了仅我一人。

  到我的孩子开始读书时,各方面条件也好了,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孩子们学习勤奋,个个学业有成。

现在我家有大学毕业生8人,其中研究生3人,大家上的都是全国名校,如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他们在北京天津杭州常州等地为国家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

  父亲虽然是地地道道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常教育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还哪有大学上呢,我们是搬迁户,当初一无土地二无房屋,是共产党给了咱家一切,我们要感恩共产党!

”我教育我的孩子在大学里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我家就有4名党员。

  遵纪守法,爱党爱国。

祖父和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要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违法的事千万不能干。

“没有国哪来的家”,要胸中有国,随时想着报效国家。

1961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国际国内形势吃紧,我哥哥所在部队驻扎在福建前线鼓浪屿,一驻就是七年。

后来父亲把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高高悬挂在上房墙上,做为军属的他深感无上光荣。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忠孝两全,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要孝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重帮助其他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百善孝为先。

”他给我们从小就讲“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等,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他常说“前院里的水不往后院里流,你孝敬自己的老人,你老了你的儿孙肯定会孝敬你”。

  我的堂爸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饿死人的年月里,他经常把自己碗里仅有的几个面疙瘩或洋芋都挑到我二奶奶的碗里,自己只剩清汤,这成了父亲教育我们的现实教材。

由于父辈的影响和教育,我妻子和我的几个姐姐都对公公婆婆很孝顺。

尤其是我大姐,像照顾小孩一样,端屎端尿,洗洗涮涮,伺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直到九十几岁去世,无人不夸赞!

现在我几个姐姐的孩子个个对父母很孝顺。

我对庄里的老人也很尊重,如果他们有困难我经常伸手帮助。

  祖父和父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不怕吃亏,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总之,祖父和父亲的美德教育了我们,良好的家风影响了我们,我们一定会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篇六】

  “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

”“吃土着还泥呢,喝酒着还席呢。

”“缴了皇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打小,父母就用这些质朴的民间谚语启迪我们、教导我们:

要老老实实做人、对人不欺不诈,要本本分分做事、对财不贪不占。

  我的母亲一字不识,只懂得与人为善、勤劳耕作、节俭持家。

我的父亲当过几年兵,接受了部队教育,掌握了党的一些基本理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左邻右舍中积极发挥着一名党员的作用。

他们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一辈子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他们都是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的典型中国农民,也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两个。

但正是他们,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为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母亲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秦香莲、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丁郎刻母这些故事传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让我们的童年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造成精神上贫乏,更灌输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陈世美中了状元就昧良心了,背叛了含辛茹苦供他求学并为他拉扯两个孩子的秦香莲,还派韩琪去杀秦香莲娘仨。

包青天断官司,还了秦香莲公道,铡了陈世美。

”母亲一边娓娓道来,一边说:

“做人不能学陈世美,要有包青天的正气。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猴子满山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母亲传承着这种原始而又可敬的爱情观念,在现代人看来多少有些迂腐,但却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骨髓,浸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