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2737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11单元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命题规律】近3年江苏高考对本考点从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题;从能力来看,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

【命题趋势】预计2017年江苏高考会较多地通过新材料,变换新视角来创设问题,纵向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比较。

 

【考点过关】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基础梳理】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集中全国的    、    ,战胜敌人。

2.含义:

这些措施兼有“    ”和“    ”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

先后把    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

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    。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15~50周岁有    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

(1)积极:

集中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取得    的胜利。

(2)消极: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典题演示1】 (2015·苏锡常镇调研)沈志华说: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做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

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辨选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A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B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C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D项正确

定答案

[思维提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法指导]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

考点二 新经济政策

【基础梳理】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     ”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内容

(1)农业:

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

(3)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      

评价

(1)促进了      ,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

(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是俄国向   过渡的正确道路 

  【要点突破】如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1)前提条件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

(2)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3)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4)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含义

在特殊战争环境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临时性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将全国纳入战争轨道

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进行的全面调整是对其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这是其基本杠杆

方式

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的经济体制

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活跃发展它,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逐步地进行改造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工资级别等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

实践效果

战胜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典题演示2】 (2014·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答指导】

审题干

国家:

苏俄(联);时间:

1920~1924年;推断:

此时苏俄(联)主要实施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辨选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

根据表格中时间1920~1924年以及表格中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以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1930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

定答案

[学法指导]将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

[思维提升]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

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考点三 斯大林模式

【基础梳理】

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

(1)1925年,苏联提出了“        ”方针。

(2)优先发展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到1937年,工业产值位居欧洲   ,世界第二 

农业集体化

(1)1927年,苏联提出“      ”的方针。

(2)到1937年90%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评价

(1)积极:

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    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  、   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要点突破】如何全面评价斯大林模式?

1.形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2.评价

(1)积极影响: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①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建立起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俄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②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而且成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2)消极后果

①畸形的产业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

②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高速度,以牺牲环境、质量、效益为代价,国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③畸形的社会系统。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造性。

3.教训

(1)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典题演示3】 (2015·南京考前卷)(12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

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 (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

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

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

(5分)

[审题指导]

深刻教训:

理解:

(2)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

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5分)

[审题指导]

不同之处:

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

(2分)

[审题指导]

本题属开放型试题,从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和教训来总结,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及民生改善这两个角度作答。

[归纳总结]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影响及启示

1.变化及影响

(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

如农、轻、重比例失调,成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思维提升]如何比较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

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四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基础梳理】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     的弊端日益暴露。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措施

(1)重点放在    方面:

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

改革管理体制;扩大    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2)局限:

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

改革

(1)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    结构,企业开始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 

结果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   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要点突破】比较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给予农民一定的私有生产资料;大规模开荒增产,提倡种植玉米

把“加速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陷入困境后,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反复无常,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

(1)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成效继而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3)前者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典题演示4】 (2015·盐城期初)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

从“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示意图”中看不同时期苏联国民收入变化状况

辨选项

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A项错误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B项正确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C项错误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D项错误

定答案

[思维提升]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有何影响?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影响:

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造成了剧烈的震荡和巨大的冲击。

①结束了二战后四十多年两极对峙的局面,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结束了东西欧对峙,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趋势,东西欧开始走向一体化。

③推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

(2)启示

①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

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②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④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⑤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学法指导]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过关答案】

第22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基础梳理答案】

一、1.物力 财力 2.战时 共产主义 3.

(1)垄断政策 

(2)大中小 (3)配给制 (4)劳动能力 4.

(1)国内战争

二、战时共产主义 

(1)粮食税 (3)按劳分配制

(1)经济恢复 

(2)社会主义

三、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重工业 (3)第一 

(1)农业集体化 

(1)反法西斯 

(2)农业 轻工业

四、

(1)斯大林模式 

(1)农业 

(2)企业 

(1)斯大林模式 

(2)科学认识 

(1)市场 (3)所有制 政治

【典题演示答案】

【典题演示1】 D

【典题演示2】 B

【典题演示3】 

(1)教训:

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经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

(3分)

理解:

苏联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其国际影响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持有疑虑。

(2分)

(2)不同之处:

罗斯福新政以立法方式进行(或开始社会改革立法);关注农业、促进消费;注重民生或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等。

(答扩大就业或坚持市场经济等可酌情给分)(3分)

影响:

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府开始实现向福利政府的职能转变;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分)

(3)启示:

发展经济应注重国民经济比例的综合平衡;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如答经济结构应合理或注重提高人民福利等亦可酌情给分)(2分)

【典题演示4】 B

 

【随堂验收】

一、单项选择题

考向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2016·南京期初)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

“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

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2.(2015·泰州二模)“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

①部分恢复私有制 ②实行商品贸易 ③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④禁止私人贸易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3.(2015·南通中学)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考向二:

“斯大林模式”

4.(2015·南京三模)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指的是(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5.(2015·南通一模)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年

30.1

456

430

1932年

55.7

1919

590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6.(2015·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7.(2015·无锡期中)斯大林说:

“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

”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考向三: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8.(2015·泰州一模)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9.(2015·南师附中)“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以上评论所针对的这位苏联领导人在任期内(  )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了农民收入

B.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C.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