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2259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意象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意象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意象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意象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意象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意象集锦.docx

《诗歌意象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意象集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意象集锦.docx

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

(一)自然万物

1.山川风物类。

“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

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意象: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洞庭青草》)

“水”意象: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

①关塞山河。

如高适《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

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如杜甫《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

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

①沉郁思古幽情。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

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

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芳草”意象:

离恨愁情。

如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愁绪。

“芭蕉”意象:

代指离情别绪。

如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梧桐”意象:

凄苦悲凉悱恻。

如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梅花”意象:

①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张泽民:

“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②孤芳自赏、孤高自许。

如陆游“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都是用冰清玉洁的梅花凸显不同流俗的品质。

“菊花”意象:

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志向高洁。

如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般高洁品格的激赏与追求。

“松柏”意象:

孤直坚强。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另外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则有飘零之意。

“莲”意象: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虫鱼鸟兽类

“蝉”意象:

①品行高洁清高。

如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

如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杜鹃”意象:

①孤独悲苦。

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

如范仲淹: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鸿雁”意象:

也叫“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

如晏殊《清平乐》:

“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乌鸦”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

如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蟋蟀”意象:

又名“促织”,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

如姜夔《齐天乐》: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等。

“猿啼”意象: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

如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鹧鸪鸟”意象: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

如“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燕”意象:

①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②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人间万象

1.静态物象。

“舟船”意象:

①寄托游子漂泊之感。

如李商隐《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②倾诉追求自由放行天下的灵魂解放感。

如“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韦庄《西塞山下作》)

“南浦”意象:

惜友送别。

“南浦”本是水边送别之所,古人作为惜友送别的代称。

如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等。

“长亭”意象:

古人送别之所,有“离愁别意”。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羌笛”意象:

是西域的一种乐器,古诗中有凄切怀乡之意。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琴瑟”意象:

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秋水”意象: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

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红叶”意象:

传情之物,也指以诗传情。

如朱叔真《恨春》:

“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红豆”意象:

红豆即相思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

“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2.动态物象

“登楼、倚楼、凭栏”意象:

①“倚楼”多为哀伤幽怨之情。

如“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如“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点绛唇》)

“捣衣捣练”意象:

“捣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

古诗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如“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一、了解古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景(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和拟物。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比拟与比喻不同:

(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

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

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

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含蓄

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

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

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创痍,临"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

花鸟在平时是供人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

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以启发读者想象和体会,从而表达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

再如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洛阳所见到的初夏景色。

倘若以为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就未免于诗意隔了一层。

究其实,此乃是一首即景之作,真谛蕴涵在后两句之中。

这就需要了解写作此诗的背景。

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同,竭力反对,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

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他坚辞不就,并于三年出知永兴军,又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元丰八年哲宗即位,方归京任职,其间居洛阳共十五年。

这后两句所表白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

他说的是:

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因此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随便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亦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

这才是诗人的真意之所在。

这首诗好就好在诗人的心迹是巧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的,这就比直接表白更耐人寻味。

运用含蓄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实写,不言而自明,这里就不细分析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1995年高考诗歌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比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看似写景,实乃抒情。

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

诗歌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

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

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

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

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

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

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

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设问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

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

Bstyle='color:

black;background-color:

#ff9999'>赏势嗖?

,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而后一句的"新"与"旧"则显露出同一对象本身的反差,恰当地形容了被迫当壮丁的士兵命运何其悲惨。

●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第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

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

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

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二、了解古诗的常见风格

●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

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