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1751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docx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从经济普查数据看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德化县统计局:

曾荣华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亦称服务业。

它是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

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推动第三产业

发展及县域经济总量增长,滞后的城市化建设必然限制和阻碍第三产业的

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反之,则影

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本文拟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及相关资料,通过对我

县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浅谈今后发

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县经济整体的推动作用明显。

2004年末,全县共有第三产业法人单位932个,产业活动单位509个,个体经营户9833户,分别占全县总数的56.5%、96.6%、73.1%,其中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

位是2001年的1.1倍;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36亿元,比2001年增长43.1%,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6%。

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4年末,全县第三产业就

业人员3.37万人,占全县就业人员总数的26.9%,其中单位就业人员1.63万人,个体经营户1.74万人,分别占全县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总数

1

的18.6%和46.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就业人员1.33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39.3%,是行业中吸纳人员最多的行业。

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3、传统第三产业不断改造提升。

一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业增速加

快。

2001-2004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由7.1%上升到7.4%,年均增长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是第三产业中占比重最大的行业。

二是交通运输邮电业继续稳步增长。

2004年完成增加值4.5亿元,比2001年增长41.6%,占GDP的比重为10.2%。

4、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在传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保

险、房地产、信息服务、旅游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金融、保

险业发展稳健。

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11亿元,比2001年增长67.9%,年均增长18.8%;各项存款余额21.84亿元,比2001年增长53.0%,年均增长15.2%,存贷款快速增长,为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

资金保障。

二是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

台落实、住宅建设步伐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房地产业得

到快速发展。

2004年房地产完成投资1.4亿元,是2001年的1.8倍,商品房销售收入7884万元,比2001年增长80.6%,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信息产业异军突起。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发展,使得德化县信

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全县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

的行业之一,2004年末德化县电信业务总量1.13亿元,比2001年增长49.9%,年均增长14.4%,程控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9.8%。

四是

2

旅游业突飞猛进。

近几年来,德化县加大了旅游业的投入,基础设施日臻

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新的经济亮点。

2004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6万人,比2001年增长19.2%。

5、民营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作用凸显。

德化县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

中,确立“不论体制求发展”思路,做到在思想上“放开”、在工作上“放

手”、在政策上“放宽”、在机制上“放活”,促使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

展。

2004年末,全县第三产业民营企业法人单位139个,占第三产业总数

的66.2%,营业收入6.72亿元、资产总计8.82亿元、就业人员3977人,分别占第三产业总数的60.9%、39.5%、71.2%,民营企业数和就业人员分别

比2001年增长40.4%和61.2%;个体经营户9833户,就业人员17437人,营业收入19.8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67亿元。

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成

为促进德化县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大城关”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引

导了经济活动向城关集聚,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促使本县大部分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关,使我县城市化进程明

显提速,大城关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对外

吸引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县城市化率达到56%,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第三产

业的发展。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末,我县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2001年的7.3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人口从13.5万人扩大到17万人,增长25.9%。

城关两镇法人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户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0.6%和

3

53.2%,就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员总数的74.6%,其中技术人员占全县的

74.6%,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县总数的82.5%和87.5%,自营出口占全县的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总数的77.7%。

可以看出,我县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主体生产要素已在城关高度聚集。

3、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化是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初始

动力。

我县大部分工业聚集在城关,增强了城区经济活动能力及经济发展

后劲。

2004年末,城关两镇的工业企业460家,个体经营户1054户,分别占全县总数的65.8%和40.1%,就业人员63597人,占全县工业就业人员

总数的77.0%。

尤其是87.1%的陶瓷生产企业集中在城关两镇,成为我县

支柱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城关人口的聚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城关的聚

合度,为城关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我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稳

步推进,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县委、县政府广辟融资渠道,集中有限资金,

加大了城关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

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5、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化。

大力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

适应“大城关”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全县中小学校由2001年的177所减少为2004年的101所,其中城区21所,在校学生为24810人,分别占全县总数的20.8%和47.6%;城区幼儿在园数6075人,占全县总数的76.2%。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城关如同一块大海绵,吸纳了全县的主体生产要

素,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表一2004年德化县部分指标城乡分布表

城关两镇其他乡镇城关两镇比重(%)一.法人单位(个)100064960.6

其中:

工业企业(家)46023965.8二.个体经营户(户)7151630153.2三.就业人员(人)934023182274.6

其中:

技术人员(人)9613323674.8四.营业收入(亿元)47.8010.1482.5五.资产总计(亿元)63.159.087.5六.自营出口(万美元)9622100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053.4577.7

(一)

我县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但也存在着总量不足、层次低、竞争力差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体现

在:

1、企业规模较小,总量不足。

2004年末,全县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

只有210个,就业人员5584人,分别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22.5%和36.1%从就业人员看,就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为191个,占第三产

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91.0%;就业人员在50至100人的企业为11个,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5.2%;就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为8个,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3.8%。

从营业收入看,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112个,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53.3%,营业收入在

100至500万元的企业为57个,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27.1%;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41个,占全部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19.5%。

5

2、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占GDP的比重偏低。

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4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4.4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

14.3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2.4:

55.2:

32.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4%,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3.8、5.9、8.3个百分点。

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从表三中说明了我县仍以批发零售贸易

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二个传统行业占主体地位,这二大行业占第三

产业比重高达53.7%,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2.4、11.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偏大;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

比重12.3%,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1、6.7、7.0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四个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5%。

表二2004年德化县与全市、全省、全国GDP构成比较

单位:

亿元、%

德化泉州福建全国

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GDP44.311001405.121005763.35100159878100第一产业5.4812.494.086.7786.8413.62095613.1第二产业24.4755.2802.9957.12770.4948.17390446.2第三产业14.3632.4508.0536.22206.0238.36501840.7

6

表三2004年德化县与全市、全省、全国第三产业内部构成比较

单位:

亿元、%

德化泉州福建全国

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14.36100508.051002206.0210065018100#交通运输、仓储4.5031.3169.6933.4537.4124.41214818.7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3.2122.4134.3726.4595.3526.91525023.5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0.574.030.916.1171.007.853938.3房地产业1.198.357.5011.3248.4411.3717411.0其他服务业4.8934.0115.5822.8653.8229.62505438.5

3、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目前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以外,第三产业其他众多领域都普遍存

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垄断现象,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等一些发展潜力较

大的新兴产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低,2004年末在全县的三资企业中,投资到第三产业的只占2%。

4、劳动生产率偏低。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

创造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它综合反映第三产业活动中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2004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42604元/人,分别比全市、全省的

平均水平低18051、7922元/人。

5、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2001-2004年,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2.2%上升到55.2%,提高了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5.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2.3%上升至32.4%,

7

只提高了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2.7%,低于第二产业3.1个百分点。

由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客观上也影响了三产比的提升。

6、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未充分发挥。

从表四中显示,2004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26.9%,低于全市、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0.9、16.3、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第二、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0%。

从业人员比重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

10.1个百分点,说明我县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表四2004年德化县就业人员与全市、全省、全国的比较

单位:

万人、%

德化泉州福建全国

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就业人员数12.52100301.011001010.1310030882.8100#第二产业9.1573.1217.2572.2573.5256.815463.850.1第三产业3.3726.983.7627.8436.6143.215419.049.9

我县在“大城关”建设中,存在着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

程。

1、农民工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县委、县政府为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

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在三班的蔡径、浔中的王厝山、

龙浔的鹏祥等建设了“造福工程”,但进城农民工在城区购置住房只有少

数,绝大多数由于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预期消费不明确,都

尽可能选择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如居住条件差等,这种低成本的生活对人

8

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第三

产业的发展。

2、教育相对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为适应“大城关”建设,县委、县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城关教育的措施,逐步构建与大城关相适应的教育新

格局,但还是相对滞后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如城区占全县20.8%的中小学

校,却容纳了全县47.6%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城关中心的学校已经超负荷

运转。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具有发展空间大、投资小、回报周期短等特点,最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

发展和壮大,是改善县域经济结构,尽快实现民营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

县“大城关”战略的实施,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极大程度地刺激全社会对物质文化、科技、

教育、健康的要求,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增长。

所以,只有提高第三产业

发展水平,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推动引资上新水平,为经济转型

提供充足的资金等生产要素提供保证。

2、突出重点,优化结构,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第三产

业行业多、门类多、差异大,必须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

根据我县

情况,要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商贸流通和商务

服务业等。

一是做大做强旅游业。

旅游业将是推动我县第三产业以及整个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润滑剂。

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整合

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独特的陶瓷文化旅游为龙头,以优美的生态

9

旅游和乡村游为依托,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发展集文化、休娱、购物于一体的宗教考察游、绿色生态游、瓷都文化游,进一步打响“中国瓷都?

云之旅”品牌,增强旅游业对我县第三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辐射和推动作用。

二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要把住宅建设与美化城市环境结合起来,按照“大城关”发展要求,加强规划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形成以普通居民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关住宅供应体系;加大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开放力度,建立物业管理和个人住房消费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吸引农村人口及外来人口到城关购房置业;切实规范房地产市场,提高住房建设和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进大城关建设步伐创造条件。

三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

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引导运输企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把交通运输业培育成新的经济亮点。

四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全方位、大范围开发和共享,鼓励和引导商业性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支持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息服务业,大力培育律师事务、会计事务、评估、职介、投资论证、市场调研、资产评估、决策咨询、行业协会、经纪人等各种信息中介组织和大众传媒。

五是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业。

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大产业、大流通,建设商贸集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贸街(如陶瓷物流中心、

10

陶瓷商品街、旅游商品街、戴云山产品交易市场等),积极发展新型商贸

流通业态,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动商贸的繁荣发展。

六是配套发展住

宿餐饮业。

抓住我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契机,继续鼓励建设高档次的星

级酒店,加强“戴云大酒店”、“瓷都大酒店”、“瓷国明珠酒店”配套服务

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力求在菜肴制作上,创

建以“戴云黑鸡”等戴云山特色的绿色菜肴品牌,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餐

饮业。

七是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要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社会企事业单位

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鼓励社会

各方面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点,通过市场化、产业化、专

业化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居民服务和其他

服务业等行业,形成整体服务体系,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社区

服务水平,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3、政策驱动,保障人才,不断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一要积极引导

社会力量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我县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范围及开放程度,

培养多元的竞争主体,为第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

境,开辟广阔的发展天地,以“大城关”建设为依托,兴办一批新兴行业。

二要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在用好、用足、用活现行政策的同时,

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政策和措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

政策及法制保障

三要注意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第三产业发展的需

要,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运行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培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注重面向普

11

通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知识普及和技术扩散,为普通大众创造更多的就业

和学习机会,为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深化改革,拓展空间,扎实推进我县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

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第

三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着力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

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歧视政策。

二要

实行就业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消除城市公共物品进入壁垒,包括教育、住

房、社会保障、就业、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为农民工进城降低门

槛,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利。

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逐步建立和

完善最低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四要进

一步完善教育制度改革。

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构建与“大城关”发展相

适应的教育格局。

五要健全投资政策改革。

要广泛动员民间资本和外商资

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中心城区东西

延伸、南北拓展,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

同时进一步增强城关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一要拓展

区域建设空间,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调整城关中心用地结构,对城关中心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有效盘

活城关土地资源,为第三产业的建设提供发展空间;要加强城市管理,抓

好规划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提高瓷都品位和形象。

二要增强市民素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要加强对

12

进城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管理,进一步提供社会服务和保障,提高普通劳

动者整体素质,促进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有效融合;要完善城市软硬

件设施建设,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城区人民生活质量,逐步由人口城市

化向生活城市化推进,充分发挥县城中心作用,通过“大城关”集聚辐射

的提升,促进第三产业的提升。

此外,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第三产

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