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
《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15课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15课学案
第一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第一课时:
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号,画出生字词。
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复述课文内容,整理文章结构。
提示:
复述时要说抓住重点人物,概述重点事件。
整理结构时要抓住叙事线索
师生总结板书【明确】:
在东京(1——2)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3——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之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在东京,作者有何见闻感受?
你认为本部分之中哪些地方哪些词语不叫生动?
3、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对下文有何作用?
4、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从中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5、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二、组内交流讨论
三、反馈评价
学习读第一部分
如何理解“标致”一词?
【明确】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举例……
提问:
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学跳舞)
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
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讨论第二部分
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明线)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拓展提升
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
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一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自主学习: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1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一个事件“匿名信事件”
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
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
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
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
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
(看电影事件)
关于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所以鲁迅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指读:
p72注解③
此时教师可问:
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
围观的人健壮吗?
……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
(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
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明确】:
体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讨论总结后明确】
日本爱国青年:
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
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
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明确】:
藤野先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五、体会师生情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六、总结
双线结构: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拓展提升: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
第二课: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和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走近名人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
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
2,评价我的母亲
3,感悟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情感
4,体会本文平和质朴的语言风格
5,
交流探讨
反馈评价: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2.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4.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
”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拓展提升:
1.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作业:
练笔《我的母亲》
第三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幽默、马鬃、磨蹭、凄惨、翻来覆去、挎等几个生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结合文章内容的研读方法,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3.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真情,理解人生苦难的经历并重视铺垫人生发展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
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本。
这么普通的一本书到底有何力量,能让作者历经60年之后仍牵挂在心呢?
请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自主学习:
①默读课文,请一学生快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跟这本书有关的有哪些人?
课文写了哪些事呢?
③思考“第一本书为什么让作者牵挂”。
交流讨论:
反馈评价:
1,(让学生合作讨论,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节,并从“文眼”入手层层深入的探究课文。
(A.事情可概括为:
查书——分书——补书送书——转学。
)
2,(人物有:
“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等。
父亲和我送书给乔元贞,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念书,我带狗去上学以及交待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
其中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
)
3,(书的内容很普通,但它的经历可不一般,它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艰苦岁月,还凝聚了父子之间、少年朋友之间以及乡邻之间浓浓的情谊。
所以说难忘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跟这本书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
理解主旨: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
(通过前面的探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它值得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