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702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9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1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4.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古代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在不同时期的改进和完善。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3.了解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特点,认识自耕农经济的作用。

4.归纳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情景导学]

上图反映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思考: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教材导学]

1.形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

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图解识记] 理解“原始农业”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情景导学]

 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中国古代很少吃牛肉。

思考: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

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的生产动力,我国春秋时期使用牛耕地,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教材导学]

生产工具改进

[图解识记] “中国古代耕作的两大阶段”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情景导学]

四川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

思考:

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

提示:

都江堰。

[教材导学]

1.春秋战国:

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时期:

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

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

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情景导学]

山东地区有一段谚语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思考:

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教材导学]

1.商周时期:

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产业。

(1)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3)进步性:

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易错易混] “自给自足”并非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下农民生活非常艰难。

[图解识记] 

探究点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①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广东新语》

材料二

材料三 “今使②乌获、藉蕃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③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有何变化?

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

有什么作用?

[信息解读] 

(1)①中关键信息“刀耕”“火种”进行提炼其耕作方式及其实质问题。

(2)材料二由“石镰”到“铁锄”是从生产工具进步角度分析变化及影响。

(3)②指的是古代的大力士;③指的是用桑条穿着它的鼻子。

[答案提示] 

(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2)在制作材料上,由石料到铁等金属材料;在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促进了个体农耕经济产生。

(3)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

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

长期采用铁犁牛耕,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题型突破]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针对训练1]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并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探究点二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下图是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①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②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③“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自耕农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解读] 

(1)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①指的是小农的脆弱性。

(3)②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地位;③从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3)地位: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作用:

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自给自足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②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③封闭性:

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④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及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⑤脆弱性:

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评价

①进步性

a.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②局限性

a.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题型突破]

 下图是我国河北武强的木版年画,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  )

A.关心百姓疾苦B.重视农业生产

C.实行仁治天下D.推广先进技术

[解析] 题目中并未体现关心百姓疾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天子耕地臣赶牛”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实行仁治天下,主要表现在薄赋敛、省徭役方面,与题目中的铁犁牛耕不相符,故C项错误;先进技术主要在施肥等农耕技术方面,题目中体现的是农耕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B

历史图片题的解法

历史图片型试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和图文互补型。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事物的表现、特征、规律和联系等)。

无论解答哪种表现形式的图片型试题都需要以下三步。

(1)审题。

包括审图、审注解和审设问。

审图,要求弄清图片的含义,即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审注解,有的图片有注解,对图片起补充性或解释性作用,因此需注意把注解与图片内容结合;审设问,设问是试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明确试题的答题范围和方向。

(2)比较。

主要针对有多个图片的试题而言。

对图片内容做横向或纵向比较,捕捉图片中隐含的变化、态势等动态信息。

(3)联想。

将图片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针对训练2] 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

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

[解析] 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虽然发生自然灾害,但民间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没有影响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民间崇拜与市民生活习俗无关,故C项错误;民间崇拜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过程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农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农耕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

(4)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课时跟踪训练

(一)

一、选择题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可采用排除法。

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故B项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3.在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可以得出(  )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

B错在“主要内容”;C错在“起源”;材料只提到商代,无法得出D。

故选A。

[答案] A

4.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记载:

“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

顺也。

”这证明(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D.牛与人的和谐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战国”“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牛被杀死祭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考查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牛的饲养水平和牛与人的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 A

5.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是(  )

A.耧车B.翻车

C.曲辕犁D.筒车

[解析] 唐朝时期,我国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答案] C

6.“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库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 根据材料中“脚痛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依靠人力将水从低处运到高处,主要是曹魏时期的翻车,故B项正确。

[答案] B

7.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也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飨其利”。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井渠

C.都江堰D.灵渠

[解析] 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故A项错误;《史记》中记载的“井渠”,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坎儿井。

不符合材料“此渠皆可行舟”,故B项错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四川人民。

所以四川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故C项正确;灵渠是秦始皇时期为了开发东南、岭南等地区而修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8.下图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的木刻图底本,图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B.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的艰苦历程

C.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的重要明证

D.是我国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说明明朝重视农业水利设施的兴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河防一览图卷》记录的是明朝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而非上古先民的治水历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因而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的重要明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因而也构成了我国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9.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

[解析] 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

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

”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

[解析] 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与“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故A项错误;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大清国农村民间自治的状况,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与材料“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种植五谷、树桑、种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B.“有力者无田可耕”

C.“生民之本,要当稼椅而食”

D.赋税(田租)沉重

[解析]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四海无闲田”可知并非强调无田可耕,故B项错误;“民生之本,要当稼椅而食”与材料中“农夫犹饿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

秋收万颗子,农民还会饿死,很明显与当时的封建剥削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隋朝的户籍法规定:

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解析] 材料讲述了为了征收徭役赋税,隋朝户籍法规定地方官员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情况,材料不涉及户籍制度与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充足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制定户籍法是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保障的是政府的财政稳定,不是保障农民的措施,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的保障措施,故C项错误;户籍法通过清查户口,规定应缴纳的具体标准,保障徭役赋税征收,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

图三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3)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解析] 利用图片进行考查的题目,一般要结合题目提供的图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来回答。

(1)问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二牛抬杠和耧车,图三结合所学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问,图片资料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3)问,考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 

(1)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图三所示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信息: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特点: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请简要说明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问从唱词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

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为主。

(2)问要求对小农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材料二更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情景。

对材料观点的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材料分出层次,注意语言要简练准确。

[答案] 

(1)生活方式:

男耕女织。

特点:

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

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