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618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12词四首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法学法:

诵读法,语言揣摩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

苏轼的《水调歌头》,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的《如梦令》,名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晏殊的《浣溪沙》,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介绍词的知识

相关知识——词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也称曲、曲子词、乐府、诗余,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等。

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相关知识——词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相关知识——“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

“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它题材广泛,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风格委婉、绮丽。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嶂(zhàng)羌(qiāng)寐(mèi)

擎(qíng)骑(jì)鬓(bìn)

麾(huī)炙(zhì)

拭(shì)侬(nóng)屑(xiè)蛾(é)莽(mǎng)觅(mì)

四、学习《渔家傲·秋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朗读感知,这首词写景具有什么特色?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赏析

上阕写景衡阳雁去边声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小结

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帅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同样也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悲怆的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此词慷慨悲凉,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发豪放词之先声。

五、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本词,是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所作的狩猎词。

北宋词坛,以婉约词风为盛,苏轼继范仲淹之后,将豪放词风加以扩大,一扫香泽柔弱之气,其词内容突破“艳科”藩篱,吐纳社会人生,词章雄健,风格豪放,境界超然,因而广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

他的词摆脱崎丽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

有《苏东坡集》传世。

朗读感知

你能概括上阕的内容吗?

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狂一狂:

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

二狂:

出看而须“倾城”

三狂:

猎必射虎

四狂:

自比孙郎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1、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雄形象。

2、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

3、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

2、上下片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请你概括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4、请你说说这首词的艺术风格。

上片出猎情景豪情英姿阵容场面气概

风格

借出猎表达报国决心豪放

下片报国之志信心忠心雄心

赏析

这首词风格豪放,对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抒写柔媚情趣的婉约词风有较大突破,独成一家。

补充阅读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第二课时

六、学习《破阵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它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职,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

他曾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杀贼”!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理解词意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在梦中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拉着气势极强的雕弓。

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你可以从思想情感或语言风格上来谈谈这首词吗?

赏析

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已老的境况。

  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现实————梦境————现实

杀敌报国的迫切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七、学习《满江红》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2、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璿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秋瑾的家庭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

秋瑾兄妹四人。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4、走进秋瑾

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

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

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896年,王家彩銮花轿迎娶秋瑾。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

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

她叹息道: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

“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

”秋瑾也不示弱:

“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

”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

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

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

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

5、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

1891-1904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

后期:

1904-1907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秋瑾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6、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7、词中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

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④“不因人热”。

因:

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此处反用其语“因人常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惟其如此。

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8、诗文互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9、词的上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注民族危亡,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

10、复杂心情

1.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激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残歌终破楚。

2.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3.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0、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

这两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11、主旨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2、相关评论

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

1958年9月9日,吴玉章为秋瑾烈士题词。

13、秋瑾绝命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

小结

1、这首词直抒胸臆,慷慨悲壮,一咏一叹,尽显巾帼英雄本色。

2、基调高昂,家国仇、民族恨寓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女革命者的激情抱负,语言真切感人。

八、比较阅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这四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

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有何异同?

3.这四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内容

课题

写景或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

寒冷荒凉

戒备森严

 思乡,爱国,

渴望建功立业

 相同:

感情,都与爱

国紧密联系;

风格,开阔、

雄壮。

不同:

感情的

侧重点略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打猎:

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用,

为国效力,

爱国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

豪放激烈、

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

壮志未酬的

抑郁愤慨

满江红

回顾过往生活:

兴奋而又愁苦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

 

根据以上四首词总结一下豪放派词的特色。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尤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词的发展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

豪放派:

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感受“豪放”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内容分析:

上阕写出猎时的壮阔场景——“牵”、“擎”、“卷”极写出行狩猎的气势;

下阕表达为国杀敌的雄心——“挽”、“望”、“射”极写杀敌报国的热望。

②典故理解: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①内容分析:

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建立功名;

后一句抒悲壮情怀——可怜白发生。

②典故理解:

“八百里”、“五十弦”、“马作的卢”。

《渔家傲》: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

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

军旅生活(豪放、激烈)

《满江红》:

回顾过往生活:

《渔家傲》:

思乡、爱国

《江城子》:

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

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满江红》: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

九、课堂练习

背诵这四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

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

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4、《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和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心理。

5、“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

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

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5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6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

1感慨时间流逝无情,人的生命像朝露一样短!

2.表达作者孤独,寂寞之感

3及时行乐

4抛却烦恼,享受快乐人生。

5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