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5803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docx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专题调研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副书记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立即召开由市直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就分专题调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市直有关部门各自组成调研组,并形成了有深度、有新意、有见地的调研报告。

市委办、市府办及市委农工办也组成调研组开展调研,就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汇总。

现将我市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是故都、故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面积8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辖4乡、6镇、2个街道,392个村居,总人口64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力实施“四动战略”,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其中农业增加值达亿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77元,增长%。

先后荣获“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一)以工业化为引领,城乡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全市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乡镇经济得到强势发展,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现全市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已达5个。

各村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与园区形成错位发展、产业配套的新格局,有效拉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全市拥有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7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

  

(二)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显现。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编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编制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和5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现已签订合同并进入实质性考察阶段。

结合新区职能调整,编制了新区40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区、迎宾大道路带规划等重要地段、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

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联动发展,大力实施南跨沂河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绿化工程和“三孔、两城、四山”文化旅游开发工程,呈南展、北控、东进、西扩态势,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经济开发区、镇(原工业园)、新区、区四大板块经济为支撑,以新型乡镇、省级中心镇为依托,以城乡路带经济为骨架,以60个示范村为基础,着力构筑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设施共享、服务一体的城镇化新格局。

全市各村镇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实现了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

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推动“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进程。

目前,镇村已新建楼房2幢,80户村民入住,另外2幢已动工建设,两年内全村村民都将住上新楼房。

随着高速铁路开工建设,高铁片区3个居民小区和小区、小区也将全面启动,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质量。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新路子,出台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11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等村正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一年起好步、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要求,突出抓好新农村“样板村”建设,首批培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0个,其中样板村36个,济宁市级示范村12个。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城乡经济社会活力明显增强。

全市成立了由5位市级领导组成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委员会,实行包保责任制,建立重点工作记实制和奖励惩处制,对当年或一个工作周期内完不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分别扣除委员会负责人、责任单位主要责任人和分管负责人1万元、5000元、3000元的重点工作保证金。

将市委农工办、市政府农办、市产业办、市帮扶办“四办”合一,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考核等工作。

推行了新农村示范村居定期现场观摩点评制度,每年8月初,由市级领导、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对各乡镇示范村居开展现场观摩,并立即排出名次,极大地调动了各乡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

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加大了对有关责任单位的督导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区镇合一,深入开展新型乡镇试点工作。

将经济开发区与时庄镇进行合并,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发挥和放大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使开发区和乡镇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导地、主导产业的隆起带。

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体制,设立一办三局,真正实现了“小机构、大服务”,有效减少了行政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进一步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分类帮扶的方式,实施了“十百千”包村帮扶联户工程(十个强村帮扶南辛镇十个经济软弱村、百个单位包百村、每个单位包村工作组联系10个农户共计扶持1000户),推动示范村和后进村建设。

积极探索合作社、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协调联结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发展。

实践中,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按照“自愿、依法、有序、有偿”的原则,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解决了一家一户土地难调整的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村民解决了有土地没有启动资金,土地开发进度慢和利用水平低的问题;村集体解决了缺乏经济发展载体和投入来源等问题;乡镇则实现了对土地的整合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合政策法规,下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助推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农村经济互动承接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市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设立5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激励产业新亮点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培植了瓜菜、林果、畜牧、桑蚕四大主导产业和大蒜、大枣、樱桃、板栗、牛蒡、草莓、食用菌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山区旅游观光农业、平原特色经济作物、城郊花卉苗木和重要交通干线两侧高效农林经济作物四大产业带。

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工程,实行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立项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扶持鼓励农产品“三品”认证。

5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其中村草莓和马铃薯通过了国家绿色证书认证,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绿色认证零的突破。

油脂有限公司列入了市“333”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程。

通过党政组织领建、技术服务组织带建、龙头企业组建、群众自发成立等方式,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多家,涉及种养加、农机和流通等多个领域。

截止目前,全市新发展200头以上牛场6处,其中500头以上牛场2处,5万只以上鸡场4处。

涌现出村百个草莓大棚、最大的红叶石楠基地、西贝牧业、中村8个以色列彩椒大棚等产业基地新亮点,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以发展社会事业为中心,城乡社会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入手,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筹资178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29处。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二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改建规范卫生室120处,全市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低保资金和五保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完成了所有乡镇的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建成了76个村级示范文化大院、60个体育广场、40个农家书屋。

整合市直部门的资源,在全市农村建设集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建设信息网点410个、大型科技信息数据库10个。

加快推进青年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年内新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新型农民2万人。

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以创建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文明生态村80个。

  (六)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手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4亿元,投资7亿元的文化会展中心和新大成桥、游客服务(集散)中心等城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新建改造道路20多条,提升了城市光明工程档次,实现了主要街道管网下地,实施了护城河截污导流工程,建设休闲广场10余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

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6年争取并实施农业重点项目40余个,争取上级无偿资金6000余万元。

全年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866万元,农民人均享受元。

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20处,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公里;有线电视村达到210个;“一池三改”达到3300户;有276个村、万人吃上了安全卫生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

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

  二是政策体系不完善。

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各部门各自为战,整体支持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

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

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

虽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但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

个别乡村多年来面貌没有大的改观,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已多年没有大的投入,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瓶颈”问题。

  五是系列化服务滞后和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仍较为突出。

村民在享受教育、卫生、计生、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村居规划无序、管理无方,尽快加强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旧村改造势在必行。

  三、几点建议: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关系高屋建瓴的把握,是对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是首次对农村和城市的平等发展权、农民和市民的同等国民待遇权的确认。

经过几年的努力,“两个反哺”在我国已初见成效,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新时期。

8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问题。

市委、市政府开展的这次调研活动,符合上级政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下步工作中,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突出抓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两大建设,着力解决民生和生态环境两大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两大体系,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统筹和谐发展。

  

(一)抓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成立领导机构。

市、县、乡三级成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服从大局、协调配合,形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要实行分类指导。

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

三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考评考核各单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群众得实惠为根本目标,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维护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维护好群众的现实利益。

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试点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

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巩固和扩大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着力构建农民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紧紧围绕完善中央提出的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进一步完善选派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支部+协会或合作社”的工作模式和组织形式,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抓规划,推进示范村居建设。

一是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尽快编制完成市、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其中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合村并点规划和重点村居、社区规划,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

二是以争创济宁市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为抓手,以三年为一轮示范期和帮扶期,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梯次推进,滚动发展。

立足区位特点,总结推广一批在全国、全省拿得出、叫得响、体现本地特色和品牌的“样板村”。

要加强乡镇驻地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把乡镇驻地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经济发达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区,实现人才、资金、项目的规模效益,逐步形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乡村建设大格局。

三是加快乡村社区化服务中心建设。

要探索建设集计生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农技服务、司法调解、社会保障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农村社区化进程,构筑起为农民服务的新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