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赠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5435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赠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赠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赠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赠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赠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赠言.docx

《毕业赠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赠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赠言.docx

毕业赠言

毕业赠言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材简析:

 

《毕业赠言》这篇文章是胡适先生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它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给人以启迪。

 

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

不要抛弃学问。

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层次分明。

即:

提出赠言→论说学问的重要性→指出怎样做学问→表达希望与祝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3)学习课文针对性强,用语得体,有真情实感等表达方法。

 

2、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学习,不要抛弃学问,树立终生学习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不要抛弃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终生不要抛弃学问。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采用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

提出赠言,揭示中心话题:

不要抛弃学问。

 

第2段:

论说学问的重要性。

在这段中,能凸现全段的主要意思的句子是: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第3--6段提出怎样做学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采用总分式,就做学问表达的看法是:

要创造条件做学问,要抓紧时间坚持做学问。

 

第7--9段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与祝愿。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出示教师的毕业纪念册,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这是老师的毕业纪念册,里面有我的老师和同学送给我的毕业赠言,其中包含了他们对老师的美好祝愿。

有的祝老师能够继续深造;有的祝老师工作顺利;还有的同学祝老师天天开心。

同学们,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在这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赠言》。

看看大家会有怎样的启示。

 

2、揭题、读题

 

《毕业赠言》这篇文章是胡适先生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二、走近作者

 

1、师生互相交流所搜集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出示胡适的资料。

 

胡适(1891.12—1962.2),字适之,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做人之道。

 

三、读悟结合,理清层次

 

1、检查预习,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

 

zhū

 

tài

 

zǔn

 

zhù

 

诸位淘汰撙衣节食铸器

 

2、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3、汇报朗读,向大家展示自己读得好的段落。

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积累读好书的方法。

 

4、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教师进行点拨,多媒体出示:

 

A、你认为胡适这篇《毕业赠言》的主题是什么?

板书:

“不要抛弃学问”

 

B、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几部分内容?

 

5、师生共同梳理,理清层次。

 

(见解读与提示。

 

四、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1、引导质疑,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学贵有疑。

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A、为什么不能抛弃学问?

 

(少年一去不复返,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就来不及了;三五年不学习,就会被后来少年淘汰,到那时想补救就来不及了。

 

B、怎样做学问?

 

(主动创造条件做学问;抓紧时间做学问。

 

板书:

创造条件珍惜时间

 

2、感情朗读文章,谈启示。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遇都不要放弃学问;学习要趁年轻,要珍惜时间,多做学问。

 

3、写作渗透:

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真情实感。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提炼警句。

 

如“不要抛弃学问”“抛弃学问便是毁了自己”等。

 

2、多媒体出示故事,创设情境,学生讨论。

 

小沙弥对老方丈说:

“方丈,我己经读了许多经书,肚子里的学问己经满了。

”老方丈并不答话。

他拿出一个瓶子,先用大石块把瓶子填满,然后问小沙弥:

“瓶子满了吗?

”小沙弥说:

“满了。

”老方丈又把一些小石子放进瓶子,问小沙弥:

“满了吗?

”他说:

“满了。

”老方丈又把一些沙土放了进去,继续问:

“满了吗?

”小沙弥想了想,小心地说:

“满了。

”老方丈听了,又往己满的瓶子里倒了些水,转身而去。

 

小沙弥望着老方丈远去的背影,看着眼前的瓶子,似有所悟。

 

质疑:

你看了这个故事以后,结合所学文章和自身经历,你有什么感悟,谈一下启示。

 

(瓶子就像我们的脑子,当你认为学问放满了的时候,其实还没满。

 

做事要认真,当你认为做好了的时候,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要做。

……)

 

六、出示警句,课堂总结,提出美好祝愿。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

亲爱的同学们,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没有谁能够不学习,还能在竞争中生存的。

学习是终身的,无一时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处不学。

希望大家铭记胡适先生对大家的寄语“不要抛弃学问。

”希望大家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祝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毕业之际,写下对你的母校、老师或同学的赠言。

 

例:

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今后的学习就像山路一样坎坷,你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

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板书设计:

 

毕业赠言

 

毕业赠言

 

胡适

 

 

要创造条件

 

 

 

学珍惜时间

 

 

(附课时作业设计)

 

一、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诸(zhūzhù)位淘汰(táitài)辜(gǔgū)负

 

撙(zǚnzūn)衣节食仪(yíyì)器铸(shoùzhù)器

 

二、形近字组词。

 

赠()淘()即()撙()铸()衰()

 

增()陶()既()遵()祷()蓑()

 

三、为下面的加线部分换个词语。

 

1、这一句话是:

“不要抛弃学问。

”()

 

2、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

 

3、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己太晚了。

()

 

4、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

 

四、理解句子。

 

1、你是如何理解“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句子中的“眼睁睁”表达了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

“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

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A、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说说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