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5435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docx

必修一单元过关检测一

单元检测

(一)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解析:

选A。

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大巧若拙。

”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解析:

选C。

混淆条件,“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

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解析:

选B。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可以看出,从“有”处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

一绝是看树料。

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

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

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

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

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

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

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

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

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

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

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

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

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

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

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

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

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

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

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

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艘枪排船!

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

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

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

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

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

马长远说,船什么钱?

打完鬼子再说!

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

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

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

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

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

马长远鼻子一哼,屁!

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

能当什么工程师?

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

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

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

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

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

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

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

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

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

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

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

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

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树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解析:

选B。

A项,“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之说法无依据。

C项,有忧伤,但不是小说要表达的目的。

D项,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情节,而是由多个片段构成的。

“结构不枝不蔓”说法不当。

5.小说为什么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

可以从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

这一情节,既是对上文写马长远造船技术高超的照应,也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马长远的爱国思想,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答案:

①照应前文表现马长远造船技术高超,“名噪一时”。

②丰富人物形象。

通过马长远主动加宽尺寸,还回大洋以及送子参军等细节,表现了他的民族大义;③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送子参军,巧妙自然地引出儿子的人生经历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④为后文作铺垫。

马长远晚年的落寞,与此时的豪迈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能答出3点即可)

6.马长远对儿子说:

“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

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6分)

答: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从这句话表达的前后语境看,有对儿子机械生产船只的不屑和对自己手工技艺的自豪,表现了马长远对传统的坚守。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

①对现代造船方式的不屑;②对儿子未能继承自己手艺、背叛传统的不满;③对自己传统手艺的自豪;④落寞中坚守传统手艺的自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吴宓曾盛赞沈祖棻:

“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

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

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

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

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唯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

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

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

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

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

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

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

“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

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九一八”事变后,沈祖棻以《风雨同声集》,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

B.抗战期间,沈祖棻成立正声诗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C.抗战胜利后,沈祖棻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

D.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均有相似之处。

解析:

选A。

A项不正确,原文是“九一八”事变后,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解析:

选CE。

A项,“并由此送她别号”的说法张冠李戴,“沈斜阳”的别号只是沈祖棻获得的称号,并不是汪东送她的;B项,因丈夫被打成右派,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饱尝生活的艰辛”属实,但“无尽的深重的折磨”属于无中生有。

D项,“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表述如果不遭受磨难,“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9.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回答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时要依据“文章对沈祖棻的情感倾向”从原文进行提炼概括,提取概括时,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答案:

①沈祖棻有担当,有爱国责任感。

国难之时,并未置身世外,她与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②沈祖棻坚毅不挠。

她年轻时便遭逢战乱,岁月飘摇动荡。

人生晚景的后20年中,与丈夫生离两地,她操持、负担一家三代的生活,还承受了无尽的冷眼、歧视。

③沈祖棻富有情趣。

虽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但日记中所表达的情致依然细腻婉约,格调高雅,情趣盎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

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李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

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寻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尽以众渡,乃表锷为江州刺史。

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贼惧,而遣锷城约降,使杀不从者以出。

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

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

德宗擢为鸿胪少卿。

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

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

帝嘉其功,迁岭南节度使。

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

日十余艘载犀象珠贝,与商贾杂出于境。

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

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

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

锷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

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

李绛奏曰:

“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不听。

卒。

子稷,历鸿胪少卿。

锷在番,稷常留京师,视势力高下以纳资焉。

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

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新唐书·列传九十五》)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解析:

选B。

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式断开,这段文字多四字短句。

11.对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团练,中国古代地方民兵制度。

唐代设有团练使一职,以管理团练事务。

B.裨将,官职名,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

“裨”,古代的次等礼服。

C.鸿胪,古代官职名,唐时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关。

D.太子太傅,古代官职名。

从唐朝时设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

解析:

选D。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

从汉代贾谊曾做过“太傅”可知,D项错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

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

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

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

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解析:

选D。

王锷献出家财是因为“见居财多,且惧谤”,而不是为平息众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5分)

译文: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5分)

译文:

 

 

解析:

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至是”,到这时;“悉”全部;“籍”,统计;“佥”,众人;“佥望”,众望;“属”,归于;“市”,买。

答案:

(1)到现在,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

(2)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

【参考译文】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

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

李皋指挥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镇守寻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尽率众人渡江,于是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

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

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

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敌人害怕,李皋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