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孔令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5345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奋斗》孔令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奋斗》孔令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奋斗》孔令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奋斗》孔令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奋斗》孔令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奋斗》孔令谦.docx

《《奋斗》孔令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奋斗》孔令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奋斗》孔令谦.docx

《奋斗》孔令谦

《奋斗》——孔令谦

《奋斗》——孔令谦上上集

  主持人:

大家好!

欢迎收看《奋斗》我是阿丘,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生了病很多人有两种选择,有选西医的,但是有很多朋友都选择中医。

那么我们今天的话题以及嘉宾呢,就是为了一个中医家族他的奋斗史。

首先,在主嘉宾出场之前我隆重地介绍一下今天我们两位观察员第一位,化学工业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

瞿磊女士,欢迎您!

以及二十世纪北京中医药发展史研究首席专家:

高益民先生,欢迎您!

高老。

  主持人:

这个现在什么养生的话题、延年益寿、怎么活得更好这些话题特别流行,有一位专家在这方面有特长,他的养生堂在里头的那种演讲吸引了很多很多的观众,很多观众都非常地受益,那么今天呢,

  我们有请这位专家他的名字叫孔令谦,有请。

你好!

  (小片)孔令谦,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20余年,并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对养生进行系统研究,是国内外众多养生健康杂志专栏作家,受邀在全国举办过多次养生保健讲座,广受好评,现任孔伯华养生医馆馆长。

  孔令谦:

主持人好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说的是您的整个家族的奋斗史,说家族嘛,那就得从头说起,这个是从哪一辈开始这个家族中医生涯的。

  孔令谦:

应该说是从我祖父吧,就是孔伯华,我祖父。

  主持人:

您现在还有家里面的家谱吗?

  孔令谦:

我家里的家谱,我今天我带来了。

应该是在这一页,这是他的名字,因为他是孔子七十四代后裔嘛,所以他是繁字辈的,但是他字伯华。

  主持人:

从中医的这个家族到底是什么现状,你们有算过整个你们姓孔的家族,现在是等于说还在中医事业干的有多少人?

  孔令谦:

应该是我们这代,应该说目前在北京有四位,我两个哥哥一个叫孔令诩,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今年已经70多岁了,我还有一个哥哥,就是堂兄叫孔令誉,另外还有一个小弟弟叫孔令言,他是咱们去年刚刚中医药大学毕业就是属于孔伯华,因为孔伯华有十一个孙子,我在这个大排行里边,我是老八。

很巧,那么我祖父五个儿子也都是从事医务工作的,那么到今天在世的还有一位,就是我三伯父,在同仁医院孔嗣伯。

我父亲、我伯父他们就去世了。

其实这个家族的开始是源于孔伯华,就是他的祖父,孔伯华又是何许人也?

我们同样做了个片子,一起来加深了解。

  (小片)孔伯华京城四大名中医之一,他将孔子思想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创建了他独到的:

”学医必须精,同时要博”的这一中医思想体系,他指出,治病求本是不可变通的法则,无论是祛邪还是扶正,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这都是为了达到恢复和充足元气的目的,建国后孔老先生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等职。

  主持人:

要说整个家族的奋斗史,就必须得从那个树根说起,这个根就是孔伯华孔老先生,但凡一个人想做什么学什么他有所选择,学医是很难的涉足医,那人命关天的事情,孔老先生当年是因为什么涉足这个领域?

  孔令谦:

首先一个原因呢,是他的母亲因病医治无效,而且我祖父是个孝子,我听我父亲讲,他从自己身上割了块肉,煮水给他的母亲喝,

  主持人:

母亲病了,无能为力只能割肉。

  孔令谦:

对,他割肉。

当然这个割肉肯定是治不好病的,就是一种孝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美德吧。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呢,庸医把他的母亲,反正这个病没有治好,没有治好就,本来是不应该去世的病,那么她去世了,于是他很难过。

再有一个原因呢,是他的一个唐妹,这腿上它长了一个阴疽,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病,也是被庸医所害。

那么就造成了这个腿就瘸了,这两个原因使得他决定了我不走仕途,而是要发奋学医。

  主持人:

您祖父孔伯华老先生,之所以成为名医,肯定有很多医学方面的成就、壮举。

  孔令谦:

成就应该说是分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历史事件吧,一个呢那么就在1918年,是晋绥两地瘟疫流行,就是山西跟河北,老百姓呢还是信神而不信医,但政府呢就认为呢,应该是那么派医疗队深入农村,那么在1918年就是由这五位,我刚才说的五位医官,我这儿有一张照片,那么这一位,就是杨浩如杨老先生,这是我的祖父,这当年应该说30多岁吧,这是陈企董,这是陈伯雅,这位是张菊人,就是宽街中医院的第一任副院长,陈伯雅就是在这场疫情中劳力劳心,因公殉职。

那么第二个贡献呢,是在1929年。

  主持人:

1929年我知道,那个当时国民政府有废除中医的一个决策。

  孔令谦:

后来各界代表就聚集到上海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那么我祖父呢,有幸被推举为大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上南京请愿,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据说是打擂,你跟汪精卫讲,你不要相信中医不科学,我们拿出12个病人我们比一比,那么时间证明中医有疗效,而且中医有奇效。

第三就是他南下归来后,他感觉中医要发展,应该培养中医人才,与萧龙友老先生也是四大名医之首,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主持人:

瞿磊您是出版社的,曾经为孔家,特别是孔老先生出过有关的书籍呢?

  瞿磊:

是这样,就是我们化学工业出版社去年组织了一套图书,是京城四大名医的这个系列,那么其中就有《孔伯华医学世家传习录》,那么在这个书里面,就介绍了孔伯华先生包括还有孔令谦先生,他们一家三代的这个中医的经验

  主持人:

高老,我不知道您对孔伯华先生,您对孔氏家族的了解有多深

  高益民:

四大名医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经验或者学术上的观点,而是对于中医的发展存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

在继续下个话题之前,各位再跟我来看个短片,来。

  (短片)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主持人:

我听说孔老先生也有个大宅门

  孔令谦:

有就是当时这个房子在西单的红庙胡同,四个胡同给围起了一个宅子,五进院的。

  主持人:

都是你们家的产业吗

  孔令谦:

租的

  主持人:

你看四大名医多少有点产业,在北京城里头多少有点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要租呢?

  孔令谦:

听我伯父,听我的父亲以及听我祖父这些学生来告诉我说,你祖父身上就没有带过钱包。

  主持人:

有钱的人都这样

  孔令谦:

是这是第一点,那么第二,他是七百多名学生,但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就是说真给我祖父按照传统拜师,磕头的,

  主持人:

多少个

  孔令谦:

大概三四十个,那么这三四十个,其中有一位叫裴学义裴老,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老师对我们太好了在老师家吃在老师家住,老师一个月还给一块到两块大洋零花钱,所以他挣完钱以后,你们谁也别跟我抢你东家拿一点你西家拿一点,然后就这么拿,那么节余下来的钱呢,他有些钱他要办学,因为办北平国医学院很艰苦。

  主持人:

挣来的钱去办学去了

  孔令谦:

对去办学去了

  主持人:

相当佩服,后来解放了,解放之后,按照那个孔老先生对中医的贡献,按照新中国对中医的态度,那么孔老先生应该就大展身手吧

  孔令谦:

建国初期,那时候主席还没有搬到中南海里面,还在香山,香山双清别墅,那么因为我祖父跟总理关系不错,在之前就有过交往,就是在解放前那么就有过交往,那么因此呢,后来总理呢,就是给推荐说,因为在香山的时候主席发烧了说推荐我祖父给看,那么第一次去呢开了几副药,据说吃了两副就打电话过来,说主席烧退了,又过了些日子呢,说主席还想请你上双清别墅,那这次去呢,我祖父也不知道是干什么去的,还以为是,还是看病去,结果到那儿以后,那已经是,因为双清别墅里边有一个亭子,主席在那个亭子里,说我们就在这儿聊,聊什么呢?

说那么我们来谈一谈新中国的中医学校的这种建设。

那么于是呢,他在这个一直从1949年建国到1955年去世,那这段时间,他基本上在忙这些事情,那么把他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所有的材料那么都捐献出来,作为我们当时的卫生部,来作为一种参考

  主持人:

您刚才说到祖父是1955年去世。

  孔令谦:

1955年去世。

  主持人:

那年他18841955。

  孔令谦:

71岁

  主持人:

岁数并不高,当时去世的话影响大不大

  孔令谦:

影响很大,他的这个追悼会呢,是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那么副主任由彭真还有李济深来担任,作为一个政府,给一个普通的一个医生来办这么大的一个隆重的一个活动,好像也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不仅仅是他的医术,关键是在于一个,我祖父是一个会做人的人,他这一生他是用他的行动来告诉患者;来告诉他周边的人;来告诉他的孩子我是如何那么在做人的。

  主持人:

孔老先生1955年,71岁去世了,那么呢在那个时候您父亲那年多大?

  孔令谦:

我父亲是1937年出生的,应该说18岁。

  主持人:

18岁。

  孔令谦:

那么这个是我父亲,这是他在门诊的时候。

  主持人:

18岁,您祖父去世父亲18岁,他是在哪儿学的医呢?

是在祖父办的医学院里头学的吗?

  孔令谦:

我爷爷办的医学院,我父亲没有赶上,他应该说医学院他也去过,但是不是上学去了,可能是玩去了,因为他还小嘛,我父亲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除了上小学、中学、高中以外,他实际在家里边还有私塾,就是他是一种私塾教育,医学这东西,基本上是跟我祖父,就是从小,我祖父在那儿看病,他们可能就在边上看着,我们俗称叫抄方子,中医的这种教育它是一种宏脉的传承,也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一定是在实战当中所学到的,我祖父去世后他还不到18岁,那么他当时他就挂牌行医了,那时候没有医院,没有什么中医院,后来总理问我父亲说,因为总理对家里的后世,他进行妥善地安排,当时就问到我的父亲,那你想怎么做,我父亲说要不然我还是学习吧,那学习跟谁去学,后来就跟了两位老师,一个老师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这个张菊人老先生,因为张菊老跟我祖父,既是同事又是志同道合的,同时也是结拜兄弟,所以他把我的父亲,他当儿子看,所以我父亲,后来在我祖父去世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是跟着张菊人老先生,那么再后来呢我父亲讲,他又上天津他又呆了两年,天津来跟谁呢,跟他的师兄就是大师兄王季儒老先生,王继儒是我爷爷的学生,但王季儒他拜我祖父为师,他是受他父命,他的父亲在当年是津门,就是天津,很有名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叫王静斋那当时我祖父跟王静斋,我祖父看不了的病,请王静斋从天津来会诊,王静斋看不了的病,请我祖父上天津来会诊,而且这位老先生,就这两位老先生这种谦虚,互相切磋技艺,被京津一代传为美谈,之所以能传承这个中医而且呢也能做到一个名医。

  主持人:

您父亲孔少华,就是等于说跟祖父比起来,祖父,你看你说的一二三,三大成就,响当当,那么父亲有哪方面的成就呢,也给过咱们那个国家领导人看过病吗?

  孔令谦:

看过,看过不少,你像邓小平他给看过,可惜我没有跟着一起去,给陈云陈老那么也看过,这个我有幸陪同去过。

  主持人:

陈云老先生,陈云,他看病你跟着去过是吧。

  孔令谦:

对,我跟着去吧,还有包括像陆定一陆老,我也跟着去过,最早是给肖劲光,海军大将,而且给他看还有故事,这个也很有意思,当年是肖老的儿子肖策能,肖策能发高烧,那么在海军总医院住,据说高烧十来天,中西医药下去没用,一直退不了。

  主持人:

一直退不了

  孔令谦:

后来请我父亲去,我父亲就去了,去了以后我父亲一号脉说,他是疟疾

  主持人:

疟疾

  孔令谦:

疟疾就是打摆子嘛,那么这些医生就不信,不信我爸爸说那你化验去吧,结果一化验,发现六条疟原虫,既然病因找到了,你再去下药自然它就管用,两副药烧就退了,事后有人就刁难,就我听我父亲讲,说孔老说您这个,我们按照现代医学讲,这是一个脉管,里边是流的同样的血液,这个还分什么心肝脾肺肾,分不同的部位,分不同的内脏,我们理解不了,我父亲说这个很简单,中国传统乐器中有一个笛子,它也是一根管,里边流动着不同的,就是它流动同样的气体,在不同的眼上,我就奏出不同的音的,我就是这个道理,后来又问,那您号脉能号出来,怎么能号出他是疟疾,我父亲说我号不出来,我是分析出来,因为中医有一句话叫我们是看人,我们是看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病,我要了解你的所有情况,肖策能当年刚从南方回到北京,水土,而南方那个地区,在当年那个社会环境下,它就是疟疾多发地区,再加上他现在的这些症状,再有前边的一些判断上错误的经验,我经过一个分析,然后我以脉象证症,我以症验脉,脉症相合我就敢给他做准确地,那么这种判断,后来经过这么一处置好了吧,好了。

在他们眼里边只有患者,没有,没有权贵高低。

  主持人:

有什么样的故事吗?

  孔令谦:

故事很多,你比如说某中央领导,其实就是陈云陈老,陈老在晚年有一次发高烧,他发高烧20多天烧不退,后来中央保健局,请我父亲去的,我父亲开完方子,开完方子以后呢,这保健局就说,孔老这药不能吃,你这药太寒凉,我爸就跟他们急了,拍桌子了,不能吃你请我来干吗来,后来于若木签字,出问题我负责这药吃了两副药下去烧退了,事后有人问说孔老您怎么就能把他这病看好,我爸说没把他当首长。

  主持人:

别人说不行的我说行

  孔令谦:

对这个东西你如果将他,你把他当成一个首长,或者你把他给当成一个你敬畏的人,你就不敢做了,特别害怕的人,你不能作为一种常态去跟他面对,你怎么去跟他交流这颗心,你这方子还怎么改,在这方面作为一个中医,作为一个真正的大医,我认为回到本源,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

  主持人:

你祖父和父亲有相同,很多相同的一种经历,其实您父亲也经过一次大传染病,那就是2003年的,咱们的非典那么相同点呢?

  孔令谦:

我父亲在这个时候呢

  主持人:

对,非典期间

  孔令谦:

对,非典期间,那么也拿出来一些,他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来给一些患者用,但其中当时看了一个,至少应该说是疑似非典,从三零九医院给接出来,来找我父亲看的时候,高热41度,司机带着防毒面具来的,这个我亲眼所见,我妹妹都不敢让我爸给看,因为那时候人心惶惶,我父亲讲这有什么呀,我不在乎,就给他开三副药脉静身凉,烧就退了,回家什么事也没有,他们还有相同之处,那么就是针对老百姓患者有相同之处,你比如说吧我祖父当年看病两块二大洋一个号,老百姓肯定看不起,因为他的前10个患者是免费,所以前10个拉洋车的,那么他就免费看,不但免费看,因为家里边不卖药,抓药上哪儿抓,上大栅栏的达仁堂,因为你看病来你没钱了,我签上我的名字,由达仁堂记在我爷爷的账上。

  主持人:

父亲呢?

  孔令谦:

我父亲也是这种情况。

  主持人:

当时的门诊费大概多少钱?

  孔令谦:

我父亲门诊费,我父亲没赶上好时候,他临去世的时候,挂号费三十块钱一个号,家里人让他涨,我妹妹让他涨挂号费,他说他不涨,老百姓看不起病,我够花,不行,所以很便宜,即便是这样,有些老百姓,尤其从外地来的他看不起病,看不起病怎么办,我父亲是这么一个人,他掏钱给,而他对他的学生也是这样,我父亲有一个学生阮劲平,咱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毕业以后很聪明,跟我父亲也不认识,就找我爸来了,说我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我想跟您学医,我爸说那就学吧,他把椅子往这儿一搬,这一坐,一抄方子,7年,7年没工作呀,吃什么喝什么,那我父亲讲了,上我家住去,没钱我给你,可是今天这个30多岁,这个年轻的大夫,你挂他的号你挂不上。

我的印象里边,咱们北京儿童福利院的院长王小平,找到我父亲,说他那儿有一个孤儿,这个孤儿什么病,骨瘤恶性的叫骨瘤,天坛医院要给他截肢,他抱着一线希望,来找到我父亲说,能不能不截肢我爸说这个你吃药看吧,我试试,那么结果就给他治,因为中药也很便宜,王小平也要付钱,我父亲说我这个钱我不要,你就来到这儿看吧,结果奇迹般的就好了,能站起来能走路了,这姑娘到今天还在,而且腿也没锯,我这一说都十几年前的事了

  主持人:

你父亲去世也很突然。

  孔令谦:

我作为我个人来讲,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我是上午十点多,我到了我父亲那儿,我爸在沙发上还看报纸呢我还问我妹妹,我说喝了点粥没有?

她说喝了点粥,每天就喝点稀粥,但到了中午,我们就感觉就不对,他整个那个气色什么就变了,而且一摸脉啊,那心跳的也非常快,后来我就把我父亲,我说这不行了,连拉带拽就把我父亲就拉到医院

  主持人:

后来呢?

  孔令谦:

拉到医院的时候下午一点吧,然后就检查,检查血压,检查尿,到了下午三点多钟就进了ICU了,重症病房我一看进这儿就麻烦了,完了以后,我就问杨主任(医生),我说什么病啊,杨主任说现在还没查出来呢但你父亲的现在目前所查出来的,就是营养不良,他肯定营养不良,他那么多天他没有吃饭,而且我父亲后来他很瘦,那么到了下午7、8点钟,就是晚上7、8点钟,相对来讲还稳定,我跟我妹妹讲,我说你们回家吧我第一宿,这班我来值,那么到晚上11点的时候,因为我抽烟,所以我11点,我就下楼抽烟去了,我在电梯里边,我刚刚下到一楼,杨主任给我打电话说,说你父亲病危,我说怎么了,他现在是呼吸衰竭心脏衰竭,浑身哪儿都衰竭,然后我说那这个抢救措施,那就强行针,所有针上去没有任何作用,凌晨4点我父亲就走了,为什么我知道是凌晨4点呢,他的手机在凌晨4点就响了,响的那个歌曲叫《让我欢喜让我忧》。

  主持人:

是闹钟吗

  孔令谦:

是闹钟。

  主持人:

他凌晨4点就要起床你父亲?

  孔令谦:

我父亲每天早晨凌晨4点起床,然后要给我妈妈做饭,我母亲是19年帕金森,阿姨做饭她不吃,我父亲是个美食家,给我母亲做饭,做完饭,他7点钟就赶到了门诊,看病一直看到1点多,然后回家这么累吃的也少,他说太累了,他喝一点酒,而且直到今天,我父亲去世5年多了,我们还在瞒着我母亲。

  主持人:

还瞒着她。

  孔令谦:

还在瞒着她,我父亲跟我的爷爷很像的,是在哪儿啊,就是玉泉路的这个房子,这个是朋友送的,圆明园花园的房子也是朋友送的,可我父亲走了没几天,这些朋友都找到我,说令谦,这个房子是我们借给你父亲的,我说没事,拿回去,我说你拿回去,我正好。

我说我父亲跟我爷爷一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他走了就走,而且没有给我们做子女的留下任何负担。

  主持人:

好,今天我们的《中医孔夫子》聊到了祖父孔伯华,也聊到了父亲孔少华,就是那个细节让我很有感触,就是在凌晨4点当中响起来的那首歌《让我欢喜让我忧》,当中有一段词是这样的,你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甘心为你付出所有,我想这首歌,为什么您父亲喜欢,当中,我想把那个词给换了,就把女人这个词换成中医事业,中医事业让我欢喜让我忧,让我愿意为你付出所有,这句话这句歌词,应该是您的祖父和您的父亲一个活写真,好,感谢收看本期节目,下期我们再为你好好来说说,孔令谦他的一些故事,感谢!

  ——上集完——

《奋斗》——孔令谦下下集

  主持人:

大家好!

欢迎走进《奋斗》,我是阿丘,昨天呢我们说到了,孔氏中医世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孔伯华、孔少华,今天我们节目,继续孔家的传说,我们来说说孔令谦。

孔大夫,这个我发现你们,到你们这一辈人,人名里头中间带一个令字,是排到了令字辈呢?

还是说长辈们有什么寄托呢?

  孔令谦:

排到令字辈,因为按照孔子世家谱,我们是50个字在这儿转,所以到我这一辈呢,就是叫令字辈

  主持人:

都说过这个祖父办学,倡导这个中医学办得很大,您的父亲没去学过,听说到你这辈,也没有正儿八经学过中医?

  孔令谦:

对,等于没有就在学府里面学过。

  主持人:

是吧

  孔令谦:

我在中医药大学我上过课,但是那是属于一个是报着一些临时性的班,还有呢是有的时候,偷偷摸摸溜进去听这个这以前做过,但是呢,报考中医药大学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

  主持人:

人生很多选择,你继续来做中医呢,是不是因为家里面传承一种生命感,让你感觉到我必须这么做,还是真是我觉得兴趣所在

  孔令谦:

我喜欢那么做,做中医应该说两个字:

情感

  主持人:

情感

  孔令谦:

学医未必行医,说你非得去当大夫,其实有很多事就在等着你做,我有一段时间我没有去,我没有时间去搞医我父亲一直想让我做个医生,甚至于不惜,我爸是一个从不求人的人,说我求这个领导,我求那个领导他从不求就是为我求过人,想把我通过关系弄到医院里边去,我就是顶着就是没去,但是今天呢,我为什么我干这个行业,因为我父亲走的比较突然,这个撞了我一下,首先呢是从小呢,就是对中医的情感应该说是从小就有,我今天所了解的这些中医药的知识,说实话都是以前背的,什么《药性赋》、《汤头歌》你包括《皇帝内经》,有些那文章,那都是小时候背的,今天背你背不下来,就小时候背了这么点有限的这个,就这点东西就这点玩意,今天也敢到外边去讲课去,甚至于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也讲过课,但中医药大学的讲课,我那天去的时候我还慌了,我说高等学府,中医学府,我跑这儿来讲课来,因为那天是感恩节,而且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来请我去到那儿去教,我说这个课题我就有了,我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到那儿去我谈我的人生经历,而不是去照本宣科去了,那我有发言权,你让我去把《伤寒论》,一字不差的给你背下来,我背不下来,我没那本事,所以每个人他有每个人所常,因此呢今天我所做的一切呢,实际上也是,还给我父亲一个愿望,往大了说,我们叫弘扬国家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但是往小了讲,先把自己家里的事做好,然后再把社会上的事做好,然后去再去国际化,我要在北京做最大的,然后让他们来到我这儿学来,这就是国际化并非非得上外边去,外边有什么好的是吧。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呢,小时候所受的熏陶,应该说还是从小,我姥姥、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你看我看《三国》、看《水浒》、看这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那是我听话了,我姥姥给我本小人书,那时候小人书画的也非常美,现在小人书画得很糙,然后很小的时候,我母亲给我讲了故事,她就点点滴滴,她是积累而来的,然后对一些东西发生了兴趣,背《古文观止》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懂什么意思也不明白就知道背,傻背,但是到今天要回想起来,背的太少了

  主持人:

我听说凡是这个孔大夫,你还会武术

  孔令谦:

这个反正练了,应该说年头是挺多了,但是练打人现在打不了了,可是以前当初练功夫,是为了打人。

  主持人:

那确实是为了防身。

  孔令谦:

不是防身,我当初练它我就是为打人。

  主持人:

报仇。

  孔令谦:

对,就报仇,没错。

  主持人:

这个如果不介意的话,展示几手我看一下

  孔令谦:

展示几手就随便

  主持人:

练的是什么?

对,当时练的是什么?

  孔令谦:

我练过形意拳,练过太极,练过八卦掌,都练过,我就比划两招太极

  主持人:

比划两招对

  孔令谦:

我不发力了

  主持人:

太极还有八卦掌

  孔令谦:

我就是发两下力就行了

  主持人:

就没眼拙,我都能看的出,具备相当一定的功力,因为我们前几期节目,刚做过一个武术的,著名的武术指导中国的前武术冠军他叫陈虎,他现在准备拍一部新电影叫《太极拳》,陈虎练的那个是很棒很棒,您的太极拳有没有说法,有没有说名家、专家们说,点评真的是练的不错。

  孔令谦:

首先我的辈挺大的,在北京练太极的叫我叔叔的、叫我师爷的应该都有,这是第一。

第二点呢,因为中国太极拳,在我们国内,传统五大流派是五大流派陈、杨、吴、武、孙。

  主持人:

对,我知道是陈、杨。

你算是哪一派?

  孔令谦:

五大流派,我练了两派。

  主持人:

两派

  孔令谦:

一个孙门,一个是这个陈门。

陈氏太极拳我的老师,陈发科的弟子田秀臣,那田老师已经没有了,1984年去世了。

  主持人:

那么孙老师呢?

孙剑云。

  孔令谦:

孙剑云是一个武术大家,原来咱们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我老师如果活着的话,今年也100多岁,她走的时候98岁,老太太一辈子没有结婚,她的父亲那是当代中国武林,应该说是泰斗叫孙禄堂

  主持人:

好说到师傅了,一个姓孙,一个姓田,来看看有关的资料的介绍

  (小片)

  孔令谦:

你看刚才那个片子,我们放的是《霍元甲》,那么在当时比武的时候,孙建云的父亲叫孙禄堂,孙禄堂呢就坐在下边,他们是商量好的,就是一个一个上都打不过了,孙禄堂上他是这么一个份,而且实际上孙禄堂的,武学的就是造诣,在中国还是非常高的,他曾经在二十年代,上海虹口力挫日本大正天皇,钦派武术道大力士,他叫坂垣,那么在天津力挫俄国的大力士,叫达达洛夫,一掌,然后回路上的时候就吐血

  主持人:

您刚才练了几招,包括现在具备的这些能力,有没有试过,等于说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