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042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遵义真

第三部分,阅读

专题八,记叙文阅读

中考考点精讲

知识清单

记叙文

1.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有五种类型:

(一),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

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2.记叙文的人称

(一),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

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能把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或情感联成一体。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主旨有很大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人线:

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2),物线:

以事物为隐子,串联事件内容。

(3),事线:

以事件为轴心,展现故事情节。

(4),情线:

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4.记叙文的主旨

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又叫中心、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探究文本,挖掘材料,便能很快地把握主旨。

(一),捕捉关键句:

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榻(也叫迭用、反复)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子等。

(2),探究结构:

①探究标题;②探究首尾;③探究照应;④探究过渡。

(3),挖掘文本:

①找重点语段;②剖析材料。

(4)联系背景:

优秀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阅读要从时代背景入手,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记叙文中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等。

(2),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篇末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3),记叙文的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缠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突出。

6.人物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的方法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还缺不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

7.表现手法的作用

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主要有:

(一),象征:

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

激发联想,形象含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2),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通过强烈的反差,突出情感,使特点鲜明。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事物,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

(4),渲染:

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5),抑扬:

“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分两种形式:

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在反差中两相对照,形成起伏,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艺术效果。

(6),白描: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8.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一),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5),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散文

1.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时空连“线”:

阅读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时,把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巴东三峡》。

(2),因物取“线”:

叙事,及抒情类,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

(3),反复出“线”:

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

(4),以情导“线”:

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荔枝蜜》。

(5),定神看“线”:

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再从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入手,准确地把握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2.散文的描写方法

一般地说,散文的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一),再现自然风光;

(2),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3),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具体地讲,常见的描写方法具有以下作用:

(一),肖像描写: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个性更突出。

(2),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对话描写: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4),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渲染气氛,寄托感情,借景抒情。

(5),环境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6),细节描写:

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3.三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叙事性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它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流露出饱满的感情。

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理清线索。

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二、巧借联想。

抓住联想的结合点,形与神的结合点,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的意境美。

(2),抒情性散文: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

以情织文是这类散文的特点,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由于抒情性散文是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唱,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因而它往往需要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大致又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3),议论性散文: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说得很委婉、含蓄,有时还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阅读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

小说

小说阅读一般从三个要素入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三凭“三个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一),分析故事情节:

通过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

第一,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以及渲染气氛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物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4),归纳小说主题:

主题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所以归纳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主要从下列两方面入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深入地挖掘主题。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例文:

2013年遵义记叙文阅读

幸福的秘密(17分)

①,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

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②,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

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我有时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爷爷,又无法退缩。

爷爷已经七十二岁,风烛残年,为不给我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③,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我尽孝?

孝心哪能等呢!

④,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我这个累赘,不如送给没孩子的人家。

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我生气地辩解:

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

因为收养我,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

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我抚养成人,又工我到大学毕业。

工作后,我多次劝爷爷来城里,但他,执拗不来。

⑤,为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我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我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⑥,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后,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

开门进去,小院空荡荡的。

大声喊爷爷,没人硬。

我赶紧去房间察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

我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的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

⑦,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⑧,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

“老揶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⑨,直到下午4点钟,才跟爷爷联系上。

原来,爷爷就在我所在的城市!

⑩,当我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路口等我。

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

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鹏鹏的。

?

看见我,爷爷眼里顿时跌进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一样,扯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

这是一间十平方左右的屋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把椅子,一摞报纸,除此之外,屋子里别无他物。

我心酸又生气:

“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

爷爷像犯错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才下决心似地说:

“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说了。

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

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

正好老同事家这个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