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565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docx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

文章的起草与修改,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

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素材的含义。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引导学生重视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

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

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

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我们力求引导启发学生从幼稚走向深刻,最终落实到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4课时(指导1课时、训练1—2课时、讲评1课时,亦可边练边讲)

【写作指导】

一、导入提问:

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

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

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二、概念的理解

(一)素材

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教师根据教参简单讲解例文中具体的素材。

例文

(1):

“小溪”与烂“泥塘”

--学习《琐忆》有感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

“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也许还是浅点好。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

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

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

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

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

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

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

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也许还是浅点好!

”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奋斗不息的小溪吧!

例文

(2)罗立中的《父亲》油画形成过程

油画《父亲》创作生活的震动。

油画《父亲》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罗立中认为农民是__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__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就要刻画一位农民,为他的油画生涯一博。

当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消息传出,他再到大巴山寻找灵感。

在上大学二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这个传统的节日里,罗立中站在公交车站边的厕所旁,一个掏粪老人全然感觉不到周围阴雨绵绵和节日的气氛,麻木地工作着,当时的场面震动了罗立中,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要塑造一位又脏又臭的掏粪老人。

在正式创作之前罗立中又一次回到了大巴山,将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拿出来,一稿稿的变化着,画出了一幅综合的农民的形象,油画的题目也由原来的《收粪的农民》改成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通过初审后被送到北京,进行展览前的最后审查时,当时评委被《父亲》所震撼了,久久地观赏、品味着。

吴冠中认为这是父亲一代人的形象概括,“我的”就太小了,将“我的”拿掉,就叫《父亲》,他的形象代表了父亲那一代,这样在对观众展览的前一刻,《我的父亲》提升为大家的《父亲》。

正是震动了罗立中的农民掏粪画面,才使罗立中创造了震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别人。

油画《父亲》的成功得益于罗立中的积累。

罗立中得自父亲的遗传,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他喜欢画国画,擅长画毛笔连环画,大学四年下来非常刻苦地画了300多幅连环画,掌握了一手很受同学羡慕的毛笔连环画技术。

在入大学之前在工厂做批评专栏板报的宣传干事,画过很大的一面墙的主席像,很大的大头像,那是不能打整体结构图的巨幅画像,只能从上到下铺地毯似的一气画完。

这练就了他非凡、过硬的基本功,为巨幅的2米多高的《父亲》创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理解素材的含义。

素材是作者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是与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现象。

素材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世象。

所以它并非就是文章的题材。

素材的特点:

未经作者认真的分辨、挑选、及至必要的加工。

它只是作者通过对所写的对象的观察、体验得出的印象、摄取采撷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要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素材;将凡与所写内容有关的材料尽多地搜集,然后进行认真的筛选及至必要的加工,从而将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或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包括经加工过的材料),恰如其分地予以运用,从而成就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我们要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就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注意细心观察,精心思考,从而找出闪光的东西作为你构思文章的题材。

题材往往出自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在留心身边事物的同时,还应善于通过不同的途径,例如书籍文献等,搜集大量素材,一者丰富自己的知识,二者为写作储备材料。

3、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

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用摘抄本,写日记,用小卡片,报刊杂志剪贴等,总之,将观察到的,阅读到的,体会到的分类记载下来。

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每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观察到某个事物时,我们可能得到很多印象或感觉,可是我们写作的时候,实际上只能写出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所以,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同时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明确《父亲》的中心印象。

(二)题材

题材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材料。

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素材不等于题材。

素材多是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但是,在丰富性中含有庞杂性,在生动性中却缺乏系统性,它只能是写作的基础,作者所表现的只是其中被筛选和提炼的一部分,因此素材大于或多于题材。

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成为写作的内容才是题材。

1、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1)题材的种类

①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②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③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④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题材的作用①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②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③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2、材料的采集

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3、材料的选择

A选材的原则

(1)应选择突出主旨的材料

(2)应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

(3)应选择新颖的材料

(4)应选择真实的材料

(5)要考虑文体特点

B选材的方法:

(1)精于鉴别:

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

(2)善于联系。

三、素材的转换

1、研究《父亲》从素材到杰作的过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地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的地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2、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通过素材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这个“意义”与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由“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

(参看教参P26)

3、例文分析:

讨论教材例文,注意弄清素材、中心印象、题材、主题及意义。

并认识相同的题材由于作者认识的不同会导致作者对材料的处理不同,从而体会素材挖掘的意义。

从素材到文章示例:

四、写作实践

1、提炼主题(素材转换)

一个青年丢掉了工作,身在异乡的他四处寄求职信,但都石沉大海。

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回信,回信人斥责他没有弄清楚该公司所经营的项目就胡乱投递求职信,并指出求职信中语句不通顺,借此把青年好好地嘲笑了一番。

青年虽然有些沮丧,但他觉得这是别人给他回的第一封信,证实了他的存在,而且回信人在信中的确指出了他的不足。

为此,他还是心怀感恩地回了一封信,里面对自己的冒失表示了歉意,并对对方的回复和指导表示了感谢。

几个星期后,青年得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录用他的正是当初回信拒绝他的公司。

这个素材可以挖掘出什么主题?

负责人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是值得培养的人;真诚相待,终能得到好的回报。

2、片断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首先明确:

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

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

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要选准角度来表述。

:

如:

放在文章里,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引论部分,可以这样来写:

改为哈佛大学。

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读了这则材料,我认为,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或“好事从小事做起”,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微小的善举。

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

(1)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2)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3)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4)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5)提炼的观点用判断句为好。

3、文章写作:

比尔盖茨给青年的11条忠告: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

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

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

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

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

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1)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比尔盖茨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插入”与“改写”状态之间的切换。

2、学会插入与删除文字。

3、学会批量替换。

4、学会移动字块。

二、教学难点

1、学会插入与删除文字。

2、学会批量替换。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上课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练练手。

大家都玩过“成语接龙”吗?

请同学们以前一节课所输入的最后一个词语为头,接着输入5个词语或成语。

2、学生操作。

新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要修改的过程:

我们在修改的时候,首先要删除错误的文字,再输入正确的文字。

3、请学生操作演示,要求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步骤。

4、这就是“插入”。

我们还可以运用“改写”的方式来进行修改。

5、请学生操作演示,要求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步骤。

7、请学生自主探索及操作演示,要求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步骤。

9、请学生自主探索及操作演示,要求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步骤。

交流、评价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什么内容?

a)利用“插入”“改写”修改试题。

(★★)

b)学会批量替换文字。

(★★)

2、以学习的内容做为评价,进行自评、他评、师评。

总结、反思

1、对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完成评价表。

2、收获:

学会细心观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一:

作文指导课教案:

怎样修改作文

作文指导课教案:

怎样修改作文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够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更加高质量。

教学中难点:

重点:

通过老师的指导与启发,掌握常用的修改方法。

难点:

从文章的内容、形式、构思、立意等各方面进行修改,将自己的作文修改得更加具有创新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教师指点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导入:

“课前五分钟,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1、一位作家曾经对自己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请问这位作家是谁?

这部作品又叫什么?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留下了一个文坛佳话,你能说出有关的两个人物吗?

3、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个地主,家里开了一个酿酒的作坊,还喂了许多猪。

要过年了,就请了一位秀才替他写几个字,好为来年讨个吉利。

秀才便写了如下一些字:

“肥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由于当时没有标点,财主看后大发雷霆。

秀才连忙解释,并读了一遍,财主马上转怒为喜,摆宴席请秀才喝酒。

请问:

财主大发雷霆是什么原因?

秀才为什么让财主破涕为笑?

答案: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曹雪芹------《红楼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韩愈

*肥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得出启示:

文章不厌百回改细枝末节也关键字斟句酌出佳作努力当从今日始

二.作文评改要求:

1、读第一遍,要求查找:

用词造句上的不足,划出来,改正。

2、读第二遍,要求评点:

立意、选材、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3、读第三遍,要求润色:

细节描写、结构形式上值得推敲之处,修改。

三、例文导入: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发放例文,按要求读三遍,及时评点。

第二教时

课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修改。

教学过程:

一、检阅第一遍的评改。

二、检阅第二遍的评改。

三|教师提供反问修改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认真琢磨。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我承载着亲人给我的点滴关爱,我在记忆里搜索,每一滴的琼浆玉液,何时淌入了我的心窝,那么甜蜜。

【评点与修改】:

“点滴”、“琼浆玉液”这类选词非常精美。

“点滴”不仅有形可见,而且紧扣“小小”两字。

“琼浆玉液”这一比喻词形象生动地写出这种关爱无比珍贵

、万分甜蜜。

很小的时候,我有一个坏毛病:

尿床,三天两头的尿床。

那时我寄托在外婆家,这下受累的就是我的外婆了,第一天才洗的床单,第二天就被我尿湿了,日复一日。

我知道外婆累了老了,因为她似乎没有力气打我了,高高地扬起手,却轻轻地“打”在我的身上,但她似乎还很健壮,因为我看到她在池塘边洗尿湿的床单时力气好像很大,而她三天两头的去,却没有说累,说苦。

此处的细节设计可取,可惜不够到位。

那种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没良好的刻画出。

【评点与修改】:

(魏巍《我的老师》里:

她高高地举起教鞭,却轻轻地落在石板上。

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发现她爱我们。

这就是外婆这把茶壶向我倾倒的叫做“爱”的茶,有一点儿苦,却好像也加了糖。

【评点与修改】:

把外婆的爱比作“茶”,形象!

我的弟弟,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只要我一回到家,弟弟总会迎上来,笑笑,然后就拉着我到房间里一会儿看动画片?

?

过了一会儿,一股香味冲进了鼻子里,这是弟弟给我的肯德基,于是我和他一起直到消灭得一干二净,这是回家后弟弟对我的慰劳。

【评点与修改】:

最需要补足的是弟弟的天真活泼之态。

补一笔“我”的欣喜。

这就是弟弟,他是糖,会放进我碗里,让茶变得甜蜜,浓烈。

【评点与修改】:

把弟弟的爱比作糖,可以!

父母给我的爱举不胜举。

但让我发现他们给予我爱时,已经很晚。

是那一次,我和爸爸去医院,是做胃镜去的,当那根黑黑的管子插入我的口中时,那时爸爸就在门口,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现在他还能在不经意间拔动我的心弦——一滴小小的泪珠,是爸爸看着我做胃镜时滴下的,小小的泪珠也许过不了一天就蒸发了,但它却不会在我的心中蒸发。

【评点与修改】:

这是妙句,有窥斑见豹之妙。

实在属于“半两拨千斤”之笔。

父母的爱是一块冰,放进去时冰凉冰凉的,融化了,才发现爱已经满溢。

【评点与修改】:

把父母的爱比作了“冰”,应该在上文中比较充分地铺垫“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严爱。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一切的周遭,都会在小碗中添加,那是爱,我的生命就在感受爱与给予爱中慢慢消磨,但我知道我的一生都将是幸福的。

【评点与修改】:

最后一句流于一般化,必须议中有情,给全文漂亮作结。

参考: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就这样接受着外婆、弟弟、父母的爱的甘霖。

周遭被爱包围,我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快乐的微笑,幸福无比。

四、谈论第三层面的修改:

教师活动讲解与指导

a、明确细节描写:

细画人物,使笔下人物形神皆备,活灵活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人物的特征出发,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重点地对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至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使原先笼统、欠详细的句子改得富有表现力。

例1: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魏巍《我的老师》

例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那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地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b、明确形式的创新:

例1、—外婆的茶2、—外婆的爱是茶

—弟弟的蜜—弟弟的爱是蜜

—父母的冰—父母的爱是冰

例2、亲情的滋润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碗内则是亲情滋润的爱。

渐渐地,我越来越满?

?

淡淡的茶

年幼时,怎能体会到外婆给我的爱犹如一杯淡淡的茶?

而现在茶香四溢,我懂得了去回味。

碗中正因有外婆倾倒的茶而显得恬静、清新。

甜甜的蜜

母亲的爱如蜜汁,不断注入碗内,使碗内常倒映出母亲的微笑。

当忧伤、困扰、无奈包围我时,我常这么提醒自己:

别忘了,她在丛中笑?

?

坚硬的冰

我感到父亲表面严肃的爱确实如放入碗中的一块冰,融化后,刹时感到无比的清凉、甘甜。

我犹如一只小小的碗,不断地接受着家人的爱。

现在我猛然发现:

爱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