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555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测量》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内容简析1、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

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和1吨实际质量;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难点:

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表象,能恰当的选择单位和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4、课时安排:

7课时第一课时:

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3、(前2小题)、7题。

第二课时:

第4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3(第3小题)、第4--6题。

第三课时:

第7页的例3、第8页的例4及第9页练习二的第2题。

第四课时:

第8页的例5及做一做,第9页练习二的第1、3题及第10页的第4--6题。

第五课时:

第11页的例6、第12页的例7及做一做,第13页的练习三第1--4题。

第六课时:

综合练习。

机动1课时三、具体内容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本节知识要注重:

动眼估计动手测量动口交流1.例1的解读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1的教学建议:

(1)重视情境创设。

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

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

(4)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玻璃的厚度等等。

2.例2的解读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2的教学建议:

(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由此引入分米。

(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千米、吨的认识本节知识要注重:

体验感受推象1.例3的解读。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3的教学建议:

(1)出示例3的情境。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

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

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

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

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例4的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例4的教学建议:

(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2)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感受1千米的距离。

3.例5的解读。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例5的教学建议:

(1)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

4、例6的解读。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6的教学建议:

(1)出示情境图、以故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2)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

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5)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2.例7的解读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教师应注意什么?

该怎么做呢?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例如,一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枝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厘米,一袋盐大约重500克,一分钟大约能跳绳80下,大拇指的指甲盖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本册教材中的千米和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

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

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

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尝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

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

本单元不易把握处例1、例2不易把握处:

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的过程。

但学生测量过程中组织有一定困难,做到有序,需要教师课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明确,在测量的过程中作一定的指导。

例4、例5不易把握处:

体验往往被教师忽视,100米有多长都是要学生目测,直接告诉学生有多远。

学生的体验不够,1000米的推想就更谈不上,因此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亲身走一走,,体验100米的长度,再推想10个100米就是1000米的距离,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感受会很深刻。

例6不易把握处: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是一吨的质量,这个学生有些困难,误差较大。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查查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举出的例子作出准确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