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450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学年高三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高三新高考备考监测联考

生  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教版必修1、必修2第1章~第4章。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蓝藻、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

C.绿藻和酵母菌的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绿藻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蓝藻、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结构,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B正确;

C、绿藻和酵母菌都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

D。

2.下列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B.HIV的蛋白质合成于自身的核糖体

C.可以用含35S的普通培养基培养HIV并标记HIV的蛋白质

D.被HIV感染的人体细胞的清除属于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HIV没有独立的酶系统,营寄生生活,不能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必须在动物的细胞中培养。

2、艾滋病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存在细胞器。

3、遗传物质是RNA,由4种核苷酸组成。

【详解】A.HIV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A错误;

B.HIV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合成于宿主细胞的核糖体,B错误;

C.HIV没有独立的酶系统,营寄生生活,不能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必须在动物的细胞中培养,C错误;

D.被HIV感染

人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正确。

故选D。

3.某兴趣小组采用两种途径处理鸡蛋清溶液,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既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没有破坏其中的肽键

B.向过程④结束后的反应体系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不会再产生紫色反应

C.过程②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失去其生理功能

D.图中①②两种处理方法都没有改变鸡蛋清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的变性:

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2、蛋白质鉴定使用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过程①属于盐析,既没有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没有破坏其中的肽键,A正确;

B、蛋白酶也属于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也会产生紫色反应,B错误;

C、过程②产生的蛋白块其蛋白质已经变性,空间结构已破坏,失去其生理功能,C正确;

D、图中①②两种处理方法都没有破坏肽键,故没有改变其氨基酸数量,D正确。

故选:

B。

4.下列关于水及相关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一个链状的八肽完全水解需要八个水分子

B.进入冬季后,植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变小,导致其抗寒能力增强

C.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

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

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2、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一个链状的八肽含有七个肽键,故完全水解需要七个水分子,A错误;

B.进入冬季后,植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变大,导致其抗寒能力增强,B错误

C.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在第二阶段产生,其中的氧来自丙酮酸和水,丙酮酸的氧来自葡萄糖,故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C正确;

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产生的[H]是NADPH,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是NADH,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部分脂质和全部的糖类都是能源物质

B.等质量的脂肪中H的含量高于糖类的,所以脂肪中含有的能量更多

C.磷脂、ATP和腺苷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

D.植物细胞中淀粉的合成与高尔基体和叶绿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2、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

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详解】A.糖类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成分,脱氧核糖和核糖是构成核酸的一部分,不属于能源物质,A错误;

B.等质量的脂肪中H的含量高于糖类的,所以脂肪中含有的能量更多,B正确;

C.腺苷是腺嘌呤和核糖组成,不含P元素,C错误;

D.植物细胞中淀粉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关,D错误。

故选B。

6.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包括三个步骤:

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使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膜上某绿色荧光区,使该区域内标记的荧光分子不可逆的淬灭(漂白)→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

实验过程如图甲所示,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被激光照射淬灭部位的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

B.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会受温度的影响

C.若不用激光照射淬灭,而是细胞膜的两部分分别被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标记,则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会均匀分布

D.F2后若再进行一次激光照射淬灭,一段时间后检测的淬灭部位的荧光强度会更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被激光照射淬灭部位过段时间荧光再现,表面其细胞膜没有失去了流动性,A错误;

B.细胞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故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会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

C.若不用激光照射淬灭,而是细胞膜的两部分分别被绿色和红色荧光材料标记,因为细胞膜有流动性,故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会均匀分布,C正确;

D.F2后若再进行一次激光照射淬灭,荧光蛋白数量减少,混合均匀后荧光强度会更低,D正确。

故选A。

7.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细胞结构或细胞中均含有DNA和RNA

B.图中细胞结构甲、乙和丙的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

C.与酵母细胞相比,丁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无结构丙

D.叶肉细胞中的葡萄糖合成于乙,并在甲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丙为细胞核,丁为细菌。

【详解】A.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都含DNA和RNA,A正确;

B.细胞内的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B正确;

C.与真核细胞酵母细胞相比,原核细胞丁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无成形的细胞核丙,C正确;

D.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才会进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D。

8.胆固醇在人体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的形式进行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胆固醇会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B.细胞利用胆固醇需要借助溶酶体的作用

C.LDL受体合成后可被重复利用

D.LDL(包含胆固醇)与LDL受体结合后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人体内胆固醇通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的形式运输,在进入人体细胞利用的过程,胆固醇可以构成动物细胞膜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人体内的胆固醇会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正确;

B.细胞利用胆固醇需要借助溶酶体的水解酶将其分解,B正确;

C.由图示可知,LDL受体可被重复利用,C正确;

D.LDL(包含胆固醇)与LDL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核孔,但DNA通常不能

B.DNA和RNA均主要合成于细胞核,但不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C.核仁是某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消失于分裂前期,重现于分裂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

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

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

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也就有选择透过性,比如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核孔,但DNA通常不能,A正确;

B.DNA和RNA均主要合成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B正确;

C.核仁是某些RNA和核糖体的合成有关,C错误;

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消失于分裂前期,重现于分裂末期,D正确。

故选C。

10.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在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相比于甲细胞,乙细胞吸水能力较强

B.如果将细胞置于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乙细胞可以变为丙细胞

C.本实验中所用的蔗糖溶液浓度越高,越能更快观察到图中三种细胞的转变过程

D.该实验虽然没有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但仍遵守对照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到乙是质壁分离过程,乙到丙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详解】A.相比于甲细胞,乙细胞细胞液浓度更大,吸水能力较强,A正确;

B.如果将细胞置于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乙细胞可以吸收硝酸钾离子,增大了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

C.如果蔗糖溶液浓度太高,植物细胞可能会脱水死亡,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错误;

D.该实验虽然没有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但有前后对照,仍遵守对照原则,D正确。

故选C。

11.细胞自噬现象是指细胞饥饿时,会通过自噬来降解、清除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来满足自身对能量和物质的需求。

细胞自噬还能消灭入侵到细胞内的细菌和病毒。

在发生细胞自噬时,内质网发生部分脱落,将细胞中需要降解的成分包裹起来并与溶酶体融合。

下列有关自噬过程的叙述或推断,不正确的是

A.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需通过囊泡运输并与溶酶体融合

B.降解受损蛋白质的酶需要由核糖体合成

C.溶酶体不能合成自身代谢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

D.从根本上讲,细胞能通过自噬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是由饥饿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它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多种物质。

2、溶酶体的功能有二:

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

溶酶体的主要作用是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细胞自溶,防御以及对某些物质的利用均与溶酶体的消化作用有关。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自噬能消灭入侵到细胞内的细菌和病毒,在自噬过程中,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都需要通过囊泡运输到溶酶体,才能够被降解,A正确;

B、溶酶体中含有的水解酶由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合成,B正确;

C、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中产生,溶酶体不能合成ATP,C正确;

D、自噬过程是由基因决定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循环利用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12.如图为某同学在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观察到的处于不同时期的几个细胞的图像。

下列关于这些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细胞中正在形成赤道板

B.②细胞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C.③细胞中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的组成通常相同

D.④细胞中进行着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分析图示,①处于有丝分裂末期,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正在形成细胞板,A错误;

B.②细胞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B错误;

C.③细胞分离的是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出来的,故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的组成通常相同,C正确;

D.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是在间期完成,D错误。

故选C。

13.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了核糖核酸酶P(RNaseP)加工tRNA前体(pre-tRNA)的机制(如图所示)。

RNaseP作为一种通用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形成的复合体,它能加工tRNA前体的核苷酸链的5'端。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RNaseP和pre-tRNA中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B.虽然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但它也具有专一性

C.RNaseP可以破坏pre-tRNA中的磷酸二酯键

D.RNaseP和成熟tRNA中都含有单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RNaseP作为一种通用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形成的复合体,其基本单位包括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其水解RNA,主要破坏RNA的磷酸二酯键。

酶就有高效性、专一性和条件比较温和的特点。

【详解】A.RNaseP是具有酶活性的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形成的复合体,其基本单位包括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虽然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但它也具有专一性的特点,B正确;

C.RNaseP可以水解RNA,破坏pre-tRNA中的磷酸二酯键,C正确;

D.RNaseP和成熟tRNA中都含有RNA,RNA中含有核糖,D正确。

故选A。

1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但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才能产生ATP

B.若呼吸底物是葡萄糖,骨骼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产生量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一些厌氧菌的生存和繁殖

D.农田被水淹后如果不及时排涝,仅会影响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不影响对水的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

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C6H12O6酶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2丙酮酸+4[H]酶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酶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但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才能产生ATP,A正确;

B.若呼吸底物是葡萄糖,骨骼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无氧呼吸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没有二氧化碳产生,故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O2的消耗量等于CO2的产生量,B正确;

C.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一些厌氧菌的无氧呼吸,C正确;

D.农田被水淹后如果不及时排涝,根细胞无氧呼吸积累酒精,产生毒害作用,也会影响对水的吸收,D错误。

故选D。

15.下图1是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某些环境因素对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图1中条件X和条件Y下产生物质a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若只检测图1中的物质a是否生成,则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

C.由图2可知,30℃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D.据图2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最适合有氧呼吸的O2浓度也会有所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条件X为无氧条件,物质a为二氧化碳,条件Y为有氧条件,物质b为水;

分析图2,图为氧气浓度和温度对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a点和b点氧气浓度已达到饱和,限制因素为温度,c点未达到饱和,主要限制因素为氧气浓度。

【详解】A.在图1中条件X无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在有氧条件Y下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线粒体基质,A正确;

B.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只检测二氧化碳是否生成,无法判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B正确;

C.由图2只能判断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最适温度在30℃左右,C错误;

D.据图2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O2浓度饱和点不同,D正确。

故选C。

16.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依赖光合色素。

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称为“叶绿素循环”。

研究发现,在适当遮光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会降低,以适应环境。

下图是①②两种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下列关于叶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和②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内膜上

B.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②应位于滤纸条的最下端

C.植物叶片呈现绿色是由于①②主要吸收绿光

D.弱光下①的相对含量增高有利于植物对弱光的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叶绿素b,②表示叶绿素a,它们统称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

【详解】A.图中①叶绿素b,②叶绿素a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A错误;

B.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①叶绿素b应位于滤纸条的最下端,B错误;

C.植物叶片呈现绿色是由于①②吸收绿光最少,透射光下呈绿色,C错误;

D.在适当遮光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会降低,以适应环境,可知弱光下①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增高有利于植物对弱光的利用,D正确。

故选D。

17.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水分等条件下,某实验小组所测得的甲、乙两种植物叶片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浓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反应来影响光合速率的

B.甲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a时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甲、乙两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b时的总光合速率相等

D.图中甲或乙植物叶片在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或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叶片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a点表示甲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b点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相等。

【详解】A.CO2浓度主要是通过影响暗反应来影响光合速率的,A错误;

B.甲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a时,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被光合作用利用,B正确;

C.甲、乙两植物叶片在CO2浓度为b时的净光合速率相等,C错误;

D.图中甲或乙植物叶片在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D错误;

故选B。

18.科学家采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将小鼠的成纤维细胞重新编辑为一种多能干细胞,称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这种iPS细胞可以在体外被诱导分化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下图是该操作过程示意图。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a、b、c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iPS细胞与a过程形成的神经细胞的形态不同

C.小鼠成纤维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处于表达状态

D.外源基因能成功表达的根本原因是小鼠细胞可以独立完成转录等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

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

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a、b、c过程是诱导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神经细胞是经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B正确;

C.小鼠成纤维细胞中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故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