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2307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docx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

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发展。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是青海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省委十二届四次会委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确定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号角。

作为工业大县、农业大县、生态大县、文化旅游大县和民族自治县,大通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如何抓住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机遇,推动大通实现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加强五大基础、发挥七大优势  

  大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五大基础  

  1、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

大通县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县情特点,因地制宜,分层施教。

利用中心组学习、党校干部培训等形式,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利用每年9月份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对各族群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大通县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民族团结歌曲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多民族多宗教的县情和“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3月份“寺院法制宣传月”活动,对宗教界人士进行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宣传教育。

并利用县广播站、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事迹。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的受教育面达到了95%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宗教界人士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2、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大通县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亿元,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90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各县占第1位。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家,新型工业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个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温棚规模达到2.2万栋,成为全省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供给基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老爷山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察汗河3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等旅游品牌日益彰显,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民族文化品牌。

  

  3、具有稳定的团结基础。

近年来,大通县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工作方法,落实维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民族宗教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对影响民族团结不稳定因素的预防预警能力。

严格落实和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对排查出的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建立台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置。

两年来,妥善处置了42起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1991年,大通县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94年—XX年连续三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XX年、XX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集体”;XX年被西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集体”。

  

  4、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大通县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重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XX年以来,累计安排资金13.3亿元,实施了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新农村建设等9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

教育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奖励性住房、危房改造切实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团结和睦,目标同向,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5、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活动组织网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每年广泛了解基层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困难问题及建议意见,遴选关系各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确定为每年的“为民办实事”。

同时,结合县情,制定了《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措施,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按总人口人均1.1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开展创建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

三是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切实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目前,大通县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少数民族干部2554人,占干部总数的31.76%;处级少数民族干部18人,占处级干部总数的54.5%;科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93人,占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40.29%。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证和组织保障。

  

  大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七大优势  

  1、工业优势。

大通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优化县域工业布局,优势工业不断壮大,特色地方工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电力、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四大产业格局和以中铝、桥铝、水泥股份、宜化、建材工贸、青煤、华电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XX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03.08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居第2位,全市第2位。

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6.5%。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大通具有不可比拟的工业优势。

  

  2、农业优势。

大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把“企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市场化融资”等先进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注重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并尤为注重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和综合开发,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

同时,大通坚持把发展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大通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以培育,加快了农产品品牌建设进程,目前,一个立足本省、走向外省的大通农产品销售网络已全面形成,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特色新农村的“大通模式”,受得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并向全国推广。

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大通已经具有高原独有的农业优势。

  

  3、生态优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多年来,大通县将生态立县作为促进发展的“起跳板”,按照建设“夏都生态园”的定位,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路子。

对生态资源环境实施严格保护,不惜每年减少10亿元工业产值,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了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3#、4#机组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青海华电大通发电公司1#机组脱硝及脱硫改造、中铝青海分公司四期碳素烟气净化改造项目、青海宜化污水处理站等污染治理项目11项,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5%。

目前,大通县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空气清洁,耕地、林地、草场面积大,土壤类型多样,在全省的生态地位日益突出:

森林覆盖率达38.1%,居全省之首,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9%;地表水系较发达、径流稳定,地下水藏量大,水资源充足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西宁市75%的城市供水任务,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

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大通具有不可比拟的生态自然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大通县域景区景点距西宁市120公里以内,车程1小时左右,并可通往河西走廊,海北门源、金银滩中国原子城,互助土族故土园,交通十分便利,处于青海省全力打造的“一圈三线”“中国夏都”旅游圈。

以察汗河、鹞子沟、老爷山、娘娘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夏季休闲娱乐、观光避暑和冬季赏雪的生态旅游胜地。

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老爷山,山势峻峭,风景秀丽,山上有佛教感应寺,道教玉皇宫、关公大殿,山下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宗教文化浓郁;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夏季山青水秀,秋季色彩斑斓,冬春冰凌覆盖,拥有石林、瀑布、圆柏、杜鹃“四绝”,是生态观光旅游的绝佳胜地;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面积1633.1公顷,森林覆盖率82.9%,是天然氧吧,具有“欧陆风情”胜境;娘娘山景区以西王母昆仑文化、隋炀帝西巡古迹闻名;省级自然保护区宝库峡景区位于达坂山南麓,景区内有森林、温泉、石林及黑泉水库,景区内分布有白唇鹿、雪豹、普氏原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同时,大通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XX年,大通被评为“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

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大通已经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5、文化底蕴优势。

大通历史文化年代久远,远古文化与中原远古文化相互呼应--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窖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到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在大通都有广泛的分布,也标志着大通的远古文化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近年来,大通以挖掘和开发利用大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主线,大力发挥地域民间文化资源优势,民间文化异彩纷呈,以老爷山花儿会、朝山会、大通皮影、广惠寺、四片瓦舞、民族民俗、清真餐饮等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为内涵支撑,彰显了大通民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已成功举办三届。

从XX年以来,相继从北川大地走出了1614名民间文化艺人,全县目前已涌现出民间优秀花儿歌手300多名,各乡镇培养走出民间传承剪纸艺人和刺绣艺人1000多人。

XX年,XX年,大通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大通已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6、民族团结优势。

大通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2万人。

长期以来,大通全县上下全面贯彻民族政策,坚持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目前,各民族团结互助,凝心聚力,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良好局面,大通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XX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荣誉称号。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大通已经具备扎实的民族团结优势。

  

  7、教育优势。

大通是我省河湟地区的文化教育强县和人才资源大县。

一直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关系社会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来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不断为教育事业注入力量,增补发展后劲,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学前教育上档次,义务教育上水平,普通高中上质量,职业教育上规模”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加大教育事业支持力度,自XX年开始,大通县财政每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万元,用于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XX年,大通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

县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为全县一至八年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课堂作业本和地方教材等,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2370万元,并于XX年顺利完成了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XX年,大通县制定出台了《大通县教育发展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全县教育事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从XX年起,县财政在确保1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以20%的幅度递增,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政策保障;XX年,大通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大通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投资近6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全县中小学由XX年的247所调整到了现在的37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近年来,大通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XX年自全县高考上线率达到98.01%,全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双落大通;XX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再次冠落大通。

XX年,全县有10名考生考入北大、清华大学,全省高考前100名考生中,大通考生占33名。

近期,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联通公司联手投资近8000万元,将倾力打造大通教育信息化工程;北大研究生支教大通连续15年,XX四中也将联手北大研究生一同支教大通县,进而,大通的教育教学质量将进一步稳固提升。

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大通具有显著的基础教育发展优势。

  

  总之,大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基础是扎实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潜力是巨大的。

在新一轮创建工作中,大通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争当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实现新发展。

  

  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着力解决六大问题、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根本。

大通县目前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县域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工业发展看,仍然以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县域内八大国有企业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县域内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

从投资水平看,XX年,在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XX年度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青海只有格尔木市入围。

大通县作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百强县,这次没有入围中国西部最具潜力百强县,说明了投资环境这两年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远远跟不上西部先进区县发展环境的改善速度。

大通的投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因此,要必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等硬措施,抓好产业园建设,以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加快北川工业园建设步伐。

将北川工业园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

加快启动500亿工业基地产业规划和北川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园区管委会升级申报力度。

以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平台,按照《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园实施办法》,加大信贷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抓好闽台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重点引进年产5万吨福建广福铜深加工及其下游企业、产量20万吨福建奋安铝业、XX铝合金轮毂、华远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企业等一批招商项目入驻落户,力争在3—5年内产值达到100亿元。

特别要抓好福建广福铜深这些企业的入驻,填补青海省却无一家生产电力设备企业的空白;华远太阳能要力争3年内上市,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农户冬季取暖问题。

三是抓好青海省科技园建设。

该园区由科技厅负责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重点为生产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要着力培育企业上市,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扶持培育5家以XX科技企业在各板块上市。

该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

四是抓好省物产园区建设。

由省物产集团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

现有10万吨电解铝厂,5万吨铝棒,万吨工业仓储物流和铁路专用线及站台,现年产值20亿元。

今后重点投入30万吨电解铝厂,15万吨配套阳极,20万吨多孔硝铵,民爆公司炸药库,力争产后产值达到100亿元,同时成为大通乃至整个青海的工业物流中心。

五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重点做好青铝投资106亿元的50万吨电解铝项目和桥头铝电的新上项目,以及宜化40万吨电石、30万吨PVC和烧碱的深加工项目。

适度发展利用粉煤灰、电石渣生产建材等项目。

通过抓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着力解决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近年来,大通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

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0%,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

  

  农业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基础。

无农不稳。

大通全县农业人口35.6万人,农业不发展,大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巩固发展现代农业“大通模式”,深入推进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生态种植业和草畜业,着力提升双新公路沿线农业园区规模和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显、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完成“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三集中”建设工作,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扎实做好全县尚存的3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和990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四是狠抓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积极做好返乡劳动力的再培训与再输出,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着力解决旅游带动不强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群众增收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旅游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信心的有效途径。

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全县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在增长,但是旅游带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留不住消费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落后、档次不高,加之宁大高速公路建成后缩短了与西宁的距离,加快了游客往返西宁的速度;旅游市场要素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游客除游、吃在大通,少量住在大通外,其余消费几乎都在西宁,但“吃”—没有高档的酒店和西餐厅,具有大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餐厅、小吃一条街更少;“住”—县内星级宾馆很少;“行”—游客全部由各大旅行社直接运至或旅客自驾游至各个景区,除老爷山景区,在景区外步行距离很少;“购”—全县尚无一家正规的旅游购物中心,只有少数游客在景区周边门店购买旅游商品,除门票外其余消费几乎没有;“娱”—全县除老爷山花儿会外,缺乏河湟民间文化的大型综合类文艺节目,更没有理想的演出场地,文化旅游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要充分认识大通旅游业的特质,创新思维,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一是要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

打响“老爷山花儿会”、“冰雪节”等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高原攀岩训练营地”、“高原养生休闲基地”等旅游载体,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通过节会带动消费。

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发展,引导扶持小微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做大,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消费留在大通。

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国夏都生态园”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推进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全力打造“老爷山、鹞子沟、察汗河、娘娘山”四大主导景区。

积极开发特色精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努力把大通旅游融入全省精品旅游圈。

三是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重点客源城市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健全服务互补、相互促进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强活力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思想解放不到位,开放融入不够,是大通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突出反映在经济领域“资金少、项目少”,相比海西、海东各县招商引资项目年年有大手笔,大通每年招商引资项目不仅少,而且资金到位率更是不理想。

其深层次原因还是缺乏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导致外部要素利用不够,发展活力不足。

对外开放不足,症结在政府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能力,关键是解放思想不够。

  

  开放融入是搞好县域经济,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大通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稳定的大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提高大通的区域地位,提升大通与西宁的融合度,把大通建设成为西宁的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是大通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重要途径。

一是主动融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大盘子。

大通作为东部城市群西宁核心圈内的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向北辐射发展的重要节点,在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大通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县城发展规划,修编《大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城市定位、功能分区、用地规划等内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总体框架。

积极申报有关项目,争取省上支持。

二是主动融入西宁城市圈建设。

针对目前大通与西宁城区联系不紧密、外围游离等突出问题,根据大通是“西宁卫星城市”的定位,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快东部新城建设,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大通成为西宁城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承载地,有效分解西宁城区在土地、人口、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压力。

三是强化提升大通的区域地位。

出实招,强措施,加大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使大通作为西宁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的进一步提升。

  

  (五)着力解决密切联系群众不深的问题,正确处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不深,是制约大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突出表现在:

群众反映少部分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散,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

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受大气候影响,物价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上学难、就医难、房价贵、养老难、就业难、收入低等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

人民群众是创建先进区的主体。

只有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创建先进区才有了基础和活力。

一是帮助群众致富。

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二是保障改善民生。

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抓住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

要注重对群众反映强烈、基础性的民生问题,及时跟踪改善。

三是发展基层民主。

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

四是加强教育引导。

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