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386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7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docx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复习资料

生物物理实验技术与方法

一、紫外光谱

1、红外、紫外和可见光谱的划分

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μm;紫外吸收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nm(近紫外区),可见吸收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nm。

2、能级跃迁与光谱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Er:

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

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Ev约为:

0.05~1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Ee较大1~20eV。

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据。

(5)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

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

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定量分析的依据。

3、红移与蓝移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4、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

A=-lgT

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5、摩尔吸光系数ε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

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

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5)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ε>105:

超高灵敏;

ε=(6~10)×104:

高灵敏;

ε<2×104:

不灵敏。

(6)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6、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类):

(1)物理性因素,即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

朗—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为单色光。

分光光度计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

复合光可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A总=A1+lg2-lg(1+10-∆εbc)

∆ε=0;即:

ε1=ε2=ε

则:

A总=lg(Io/It)=εbc

∆ε≠0若∆ε<0;即ε2<ε1;-∆εbc>0,

lg(1+10∆εbc)值随c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直线向c轴弯曲,即负偏离;反之,则向A轴弯曲,即正偏离。

|∆ε|很小时,即ε1≈ε2:

可近似认为是单色光。

在低浓度范围内,不发生偏离。

若浓度较高,即使|∆ε|很小,A总≠A1,且随着c值增大,A总与A1的差异愈大,在图上则表现为A—c曲线上部(高浓度区)弯曲愈严重。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

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较平坦处。

(2)化学性因素。

朗—比耳定律的假定:

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10-2mol/L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故:

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当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形成等化学平衡时。

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吸光度。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

(1)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2)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任一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

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

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

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

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3)样品室

样品室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比色皿)和相应的池架附件。

吸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

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4)检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5)结果显示记录系统

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

8、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单光束

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双光束

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

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3)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1、λ2)快束交替通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

产生交流信号。

无需参比池。

△λ=1~2nm。

两波长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光谱。

不需空白溶液作参比;但需要两个单色器获得两束单色光(λ1和λ2);以参比波长λ1处的吸光度Aλ1作为参比,来消除干扰。

在分析浑浊或背景吸收较大的复杂试样时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灵敏度、选择性、测量精密度等方面都比单波长法有所提高。

ΔA=Aλ2-Aλ1=(ελ2-ελ1)bc

两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差值ΔA与待测组分浓度成正比。

ελ1和ελ2分别表示待测组分在λ1和λ2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测量波长λ2和参比波长λ1的选择与组合

以两组分x和y的双波长法测定为例:

设:

x为待测组分,y为干扰组分,二者的吸光度差分别为:

ΔAx和ΔAy,则该体系的总吸光度差ΔAx+y为:

ΔAx+y=ΔAx+ΔAy

如何选择波长λ1、λ2有一定的要求。

1选定的波长λ1和λ2处干扰组分应具有相同吸光度,

即:

ΔAy=ΔAyλ2-ΔAyλ1=0

故:

ΔAx+y=ΔAx=(εxλ2-εxλ1)bcx

此时:

测得的吸光度差ΔA只与待测组分x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而与干扰组分y无关。

若x为干扰组分,则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测定y组分。

②在选定的两个波长λ1和λ2处待测组分的吸光度应具有足够大的差值。

可采用作图法选择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波长组合。

9、测定条件的选择

(1)选择适当的入射波长

一般应该选择λmax为入射光波长。

如果λmax处有共存组分干扰时,则应考虑选择灵敏度稍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波长。

(2)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为什么需要使用参比溶液?

测得的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溶液吸光强度。

参比溶液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若仅待测组分与显色剂反应产物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其它所加试剂均无吸收,用纯溶剂(水)作参比溶液;

②若显色剂或其它所加试剂在测定波长处略有吸收,而试液本身无吸收,用“试剂空白”(不加试样溶液)作参比溶液;

③若待测试液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而显色剂等无吸收,则可用“试样空白”(不加显色剂)作参比溶液;

④若显色剂、试液中其它组分在测量波长处有吸收,则可在试液中加入适当掩蔽剂将待测组分掩蔽后再加显色剂,作为参比溶液。

(3)控制适宜的吸光度(读数范围)

不同的透光度读数,产生的误差大小不同:

-lgT=εbc

微分:

-dlgT=-0.434dlnT=-0.434T-1dT=εbdc

两式相除得:

dc/c=(0.434/TlgT)dT

以有限值表示可得:

Δc/c=(0.434/TlgT)ΔT

浓度测量值的相对误差(Δc/c)不仅与仪器的透光度误差ΔT有关,而且与其透光度读数T的值也有关。

是否存在最佳读数范围?

何值时误差最小?

最佳读数范围与最佳值

设:

ΔT=1%,则可绘出溶液浓度相对误差Δc/c与其透光度T的关系曲线。

当:

ΔT=1%,T在20%~65%之间时,浓度相对误差较小,最佳读数范围。

用仪器测定时应尽量使溶液透光度值在T%=20~65%(吸光度A=0.70~0.20)。

可求出浓度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透光度Tmin为:

Tmin=36.8%,Amin=0.434

10、示差分光光度法(示差法)

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于测定微量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需采用示差法。

即提高入射光强度,并采用浓度稍低于待测溶液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

设:

待测溶液浓度为cx,标准溶液浓度为cs(cs

则:

Ax=εbcx

As=εbcs

ΔA=Ax-As=εb(cx-cs)=εbΔc

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ΔA。

ΔA=Ax-As=εb(cx-cs)=εbΔc

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ΔA。

示差法测得的吸光度与Δc呈直线关系。

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Δc值,则待测溶液浓度cx:

cx=cs+Δc

示差法标尺扩展原理

普通法:

cs的T=10%;cx的T=5%

示差法:

cs做参比,调T=100%

则:

cx的T=50%;标尺扩展10倍

11、紫外-可见光谱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

(1)氨基酸、蛋白质的吸收特性

大部分氨基酸在230.310nm范围内没有吸收,只有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含硫的氨基酸在此范围内有吸收.

对于蛋白质来说,在波长大于250nm的范围内,所测得的吸收主要来自芳香氨基酸;

在210~250nm范围内,主要的吸收除了来自芳香氨基酸外,还来自组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

胱氨酸、半胱氨酸中的二硫键基团在230~270nm范围内有吸收,

在185~230nm的范围内还有很强的吸收,而蛋白质和多肽除了表现出氨基酸的吸收特性外,蛋白质和多肽中的肽键在180~230nm范围内也有强吸收。

在波长小于210nm的范围内,吸收主要来自多肽主链,由肽键产生的190nm左右的吸收强度大约相当于芳香氨基酸在280nm的吸收强度的100倍。

(2)核酸的吸收特性

核酸中的生色团是碱基,组成核酸骨架的核糖和磷酸的跃迁需要的能量更高。

核酸的吸收谱与其中的各种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被相应的酶水解后,吸光度都会增加。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DNA和RNA混合物中DNA和RNA的含量。

(3)过渡金属复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吸收谱

过渡金属复合物的紫外一可见吸收谱可以用d—d跃迁来解释,吸收峰位和峰强度不仅取决于过渡金属本身,还与金属的配基及空间配位的情况有关。

(4)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浓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蛋白质和核酸定量分析的一种很方便的方法,在生化研究中已经成为最常规的工具。

蛋白质的浓度测量通常是测量样品在280nm处的吸光度(A280),如果28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ε280已知,就可以由A=εCI得到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的A280主要是由于色氨酸和酪氨酸侧链的吸收,因此知道了ε的大小,也就知道了单位长度的蛋白质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数目。

常规制备的蛋白质中常常含有核酸,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可以测量核酸/蛋白质复合物中蛋白质和核酸的量。

蛋白质和核酸在280nm和260nm处都有吸收峰。

但是蛋白质在280nm处吸收更强,而核酸在260nm处的吸收更强。

由此存在关系式:

蛋白质浓度(mg/mL)=1.55A280-0.76A260

A280和A260分别是溶液在280nm和260nm处的吸收度。

如果蛋白质中混有20%的核酸,或是浑浊样品,这种方法的测量误差是比较大的。

许多其他的生物分子,如不同的维生素分子,也往往有它们的特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与蛋白质、核酸浓度测量类似的原理,也可以测量其他生物分子的浓度。

(5)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生色团的环境

由于生色团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引起电子能级之间的差值以及发生能级间跃迁的概率改变,因此吸收峰位入max和相应的吸收峰强度εmax对环境都比较敏感。

虽然这种对环境的敏感性对定量分析不太有利,但对于用电子光谱探测生色团的环境还是比较有利的。

一般来说,一个比较疏水的环境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

生物大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时,其中的生色团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生色团所处环境的探测,也可以得到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相关信息。

蛋白质所处环境的pH值发生变化时,蛋白质表面可电离的氨基酸残基离解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相应氨基酸残基的吸收谱也因此而变化,根据这些残基吸收谱的变化,可以得到这些氨基酸残基解离时的pK值,并从中得到这些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中所处位置的信息。

(6)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变化

生物大分子所处环境发生改变时,如pH值、温度等,其构象可能发生改变。

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时,生色团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构象变化的一个指示,即这种构象的变化可能通过吸收谱的变化表现出来。

除了生物大分子内生色团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外,过渡金属“生色团”也可以提供一定的结构变化信息,前提是所研究的体系内天然存在过渡金属离子或者是能够加入过渡金属离子作为探针。

通过比较所研究的含过渡金属离子的蛋白质与已知空间结构的模型化合物的吸收谱,可以得到相关的结构信息

由于差吸收光谱突出了吸收光谱的变化,因此常常用来研究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

(7)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生物分子及其配基的结合

生物大分子与其配基的结合,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受体与配基的结合等会使结合部位附近生物大分子或配基内的生色团吸收谱参数发生变化。

从生色团吸收光谱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附近有什么生色团存在,而且可以得到结合情况的信息。

(8)生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如果某生化反应过程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发生改变,则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反应进行的快慢即反应的动力学。

二、荧光光谱

1、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

(3)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

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

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5)溶液荧光的猝灭

荧光熄灭:

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荧光熄灭剂:

这些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称为荧光熄灭剂。

①碰撞熄灭:

与分子的直径、粘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能量转移熄灭

③氧的熄灭作用

④自熄灭与自吸收:

当荧光物质的浓度大于1g/L时,常发生荧光的自熄灭(浓度熄灭)

2、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激发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特殊点:

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问题: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池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有什么区别?

(1).样品池的材料:

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池一样

(2).吸收池的形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收池两面透光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四面透光

(3).使用注意事项:

波长范围,容易破碎,沾污问题

4、同步扫描技术

根据激发和发射单色器在扫描过程中彼此间所保持的关系,同步扫描可分为固定波长差(∆λ)和固定能量差及可变波长三种;

同步扫描技术可简化光谱,谱带变窄,减少光谱重叠,提高分辨率;

合适的∆λ可减少光谱重叠;

5、荧光分析方法

(1)特点

①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检测下限:

0.1~0.1μg/cm-3

相对灵敏度:

0.05mol/L奎宁硫酸氢盐的硫酸溶液。

②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③试样量少

④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

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强度、荧光效率、荧光寿命等

(2)缺点:

应用范围小。

6、荧光分析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天然荧光物质的应用:

生物学中比较重要的天然荧光分子多属具有共轮双键的系统。

如芳香氨基酸、核黄素、维生素A、卟啉、叶绿素、NADH和tRNA中的Y碱基(二氢尿嘧啶)等。

对于含有这些天然荧光物质的样品,可以直接通达量测其荧光来确定其存在,分布及数量。

①蛋白质的内源荧光;

利用蛋白质的内源荧光检测蛋白,其灵敏度高于紫外吸收法。

蛋白质的荧光来自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它们的相对荧光强度为100:

9:

0.5。

检测蛋白质的天然荧光,可采用280nm的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范围在300-350(蛋白溶液为中性时)。

如果蛋白中不含色氨酸,只含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称为A类蛋白质),则荧光光谱主要表现酪氨酸的特征,最大发射波长约为304nm。

对于含有色氨酸的蛋白(称为B类蛋白质),荧光光谱则主要表现色氨酸的特征,最大荧光发射在320-350nm之间。

对于蛋白质的荧光激发谱,至今仍然应用得不够充分。

有些问题直到现在仍不太清楚。

例如激发谱中位于230-245nm之间的峰,有人(S.V.Konev,1957)认为是蛋白质肽键的吸收了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把能量转移给了芳香氨基酸。

但这一看法似乎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

利用蛋白质的天然荧光,可以检测蛋白质的结构变化。

如氨基酰化酶在十二烷基硫酸锂作用下内源荧光发射谱随作用时间的变化。

随作用时间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减小,表明随作用时间的增加,该蛋白质逐渐变性,发生去折叠,蛋白质内部的荧光生色团逐渐暴露在极性水环境中。

②天然色素的内源荧光分析:

维生素大多含有芳香环结构,本身具有较强的天然荧光,因此可以利用内源荧光检测维生素。

例如,可用345nm激发,490nm处测量,确定血液中维生素A的含量。

核黄素即维生素B2在pH7.0时,用激发波长370nm(或440nm),发射波长为565nm检测。

维生素B12在pH7的溶液中,可以用275nm激发,305nm处检测。

维生素C用490nm激发,可产生绿色荧光(530nm)。

植物、藻类或光合细菌中含有各种色素和辅助色素分子,包括叶绿素a、b、c1、c2,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岩藻黄质、多甲藻黄素,藻胆素如藻蓝素、藻红素等,它们都含有荧光生色团,它们的荧光激发谱和荧光发射谱都可用来鉴定色素的存在及含量,也可以用来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吸收与传递。

因此,光合系统中色素内源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荧光光谱仪因而也就成了植物生理学家的“听诊器”,一些专用的荧光仪可以方便地携带到田间直接测量作物叶片的光合效率。

(2)外源荧光物质的应用:

由于天然荧光分子种类有限,在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际中,应用得更加广泛的是荧光探针,即外源荧光技术。

目前,荧光探针的种类已经成千上万,人们可以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荧光探针。

①蛋白质的荧光探针:

共价标记:

有些荧光探针可以与蛋白质上特定的基团共价结合,例如胺基(amine)和巯基(thiol)就是蛋白质中容易结合的两种基团。

蛋白质和肽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含有巯基,胱氨酸还原时也能形成巯基,

此外,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巯基引入蛋白质、核酸和脂。

如卤代乙酰类衍生物、顺丁烯二酰亚胺及其它一些巯基反应剂,可以和巯基共价结合;异硫氰酸盐如FITC(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琥伯酰亚胺酯(succinimidylesters),羧酸(carboxylicacid),磺酰氯(sulfonylchloride)等,可以和氨基共价结合。

非共价标记:

另外有一些荧光探针可以和蛋白质非共价结合。

例如:

1,8-ANS(1-氨基-8-萘磺酸酯)在水中基本不发荧光,但当结合到一些蛋白质上时,可以发出很强的荧光。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在光合蓝藻和红藻中发现的天然荧光色素家族,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类新型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免疫荧光分析和标记各类配体。

利用蛋白质的荧光标记方法,可以研究荧光探针标记的部位微环境的极性、结构、分子运动、结合紧密程度等。

也可以利用共振能量转移原理测定基团之间的距离等。

利用荧光探针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由于荧光探针的荧光谱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它对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也就十分敏感。

利用荧光探针研究了许多酶的变化效应。

例如用DNS-Cl标记的DNS-GDH(GDH,谷氨酸脱氢酶)在有辅酶存在时的荧光光谱与没有辅酶时相比,有明显变化,表明辅酶的存在会引起GDH构象的变化。

外源荧光团标记到蛋白质上以后,也可以通过荧光偏振来检测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结构变化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荧光偏振度的变化。

研究生物分子的结合程度:

在生物学中,抗体和抗原,酶和底物,药物与受体等分子间的结合,是研究生物活性的重要内容。

生物分子结合时,标记在其中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参数会随之改变。

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就可了解它们结合的牢固程度,例如,结合得牢固的分子,结合后的复合物弛豫时间长,荧光偏振也就大。

如果结合得较为松散,则复合物的弛豫时间短,荧光偏振就小。

又例如,用荧光探针标记的抗原与抗体反应,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迁移率小于原来的迁移率,因此荧光偏振就增加。

利用这种办法,可以检测免疫反应的发生与否。

并进一步研究免疫反应的机制。

在底物与酶结合时,荧光标记的底物由于与酶的结合迁移率减小,偏振度增加。

因此,可以由荧光偏振度的变化来得到结合常数的信息。

②核酸的荧光探针:

由于碱基和核酸量子产率很低,因此常常需要利用荧光探针来标记核酸,达到检测核酸的目的。

有一类荧光探针可以透过细胞膜,因此这类探针既可用于活细胞核的荧光染料,又可作为固定后的细胞核的染色。

另一类荧光探剂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这类探剂可以用来标记固定后细胞的核,也可用来鉴定细胞的活性。

有些用来标记核酸的荧光染料,检测DNA的灵敏度可高达皮克量级。

吖啶橙:

AcridineOrange,AO是三环杂芳香环类染料,既可以标记DNA,又可以标记RNA。

通过嵌入核酸双链的碱基对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