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976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docx

《汽车空调》电子教学案

《汽车空调》教案

 

课题一汽车空调概述

一.汽车空调的发展史;

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开始发展与应用的,其经历了由低到高,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共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单一取暖(冷却水、加热器),应用于寒冷的北方地区。

②第二阶段,单一冷气,应用于亚热带、热带地区。

③冷暖一体化,初步具备了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功能(现在的空调有降温、除湿、通风、净化空气、除霜等功能)

④自动控制应用于中高级轿车,,根据设定温度和车内、外的温度信息,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空调部件工作,达到调控车内温度和其他功能的目的。

⑤微机控制由微机根据汽车内外的温度实行自动控制,其具备了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自我诊断、数据流传输(④⑤的区别)等功能,实现了空调运行和汽车运行的相互统一,提高了制冷效果、然油经济性、舒适性。

二.汽车空调的分类

汽车空调的分类:

按动力源分:

非独立式空调和独立式空调。

按组成分:

制冷系统、取暖系统、配气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

高级轿车有空气净化系统。

按功能分:

制冷、采暖、通风和空气净化四大部分组成。

一般系统的空气的净化则由蒸发器直接完成。

三、汽车空调的组成

1.制冷系统:

作用:

对乘室内空气或外部进入乘室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冷却或除湿,使乘室内变得凉爽舒适

组成:

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散热风扇、制冷管道、制冷剂等组成。

如下图

 

图1制冷系统的结构

2.取暖系统:

作用:

对乘室内空气或外部进入乘室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加热,达到取暖、除湿目的。

组成:

由加热器、水阀、水管、发动机冷却液组成,加热器的水路是与发动机散热器的水路并联的。

对于有独立采暖系统车则是采用电加热。

3.配气系统:

作用:

通风系统的作用是将外部新鲜空气引进乘室内,达到通风、换气目的;

组成:

由空调滤请器、进气模式风门、鼓风机、混合气模式风门、气流模式风门、导风管等组成。

空气流经途径:

空气(室外或室内)→进气模式风门→鼓风机→蒸发器或冷凝器→混合气模式风门→气流模式风门→导风管→出风口。

4.空气净化装置

作用:

空气净化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乘室内空气的尘埃、臭味,使空气变得清洁。

具体为如下几点:

①调节车内温度:

水加热或电加热

②调节车内湿度:

冷暖一体化的系统才具备湿度的功能,通过制冷系统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再通过取暖装置升温来降低空气的湿度。

不能增加湿度

③调节车内空气流速和风向。

④净化车内空气:

⑤除霜:

前后挡风玻璃除霜

组成:

碳罐、空气滤清器、静电除尘净化器

4.电气控制系统:

作用:

使空调系统能按照使用者的意愿进行正常工作

组成:

由点火开关、A/C开关、电磁离合器、鼓风机开关及调速电阻器、各种温度传感器、高低压开关、温度控制器、送风模式控制装置、各种继电器。

三.汽车空调装置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1.特点:

①抗冲击能力强:

环境所致

②动力源多样:

可以是采用发动机动力,也可以采用专用发动机动力,还可以采用电力。

③制冷制热能力强:

汽车自身和环境所致。

④结构紧凑、质量小。

2.性能指标:

①热、湿负荷:

其是确定空调系统送风量和空调设备容量的基本依据。

②舒适性参数:

车内平均温度:

夏季为25~28度;冬季为15~18度。

(28~29度是感觉舒适与否的分界点。

车内外温差:

夏季为5~7度;冬季为10~12度。

 

课题二汽车空调认识实验

课题三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1.汽车空调的制冷方式

目前汽车空调的制冷方式为蒸气压缩式,其见图1-1。

(其它空调的制冷方式见表1)。

驱动方式

制冷方式

应用

制冷系数

热驱动式

吸收式

太阳能,工厂余热(重型

汽车)

0.5-0.7

蒸气喷射式

工厂低温热源

0.2-0.4

朗肯循环式

太阳能

0.6-1

电动机或

发动机

空气压缩式

飞机(汽车正在研究利用)

1-2

蒸气压缩式

普遍

2-4

蓄冷

潜热蓄冷

化学蓄冷

氢能

0.5-0.7

半导体制冷

电子元件冷却、潜艇、汽车冰箱

0.1-0.3

表1空调的制冷方式

2.汽车空调的制冷系统组成:

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散热风扇、制冷管路、制冷剂、控制电路及安全保护装置等组成,

 

图1制冷系统的结构

3.制冷基本原理

空调压缩机通过电磁离合器由发动机带动,将制冷剂(氟里昂12或R134A)气体从蒸发器吸入压缩机进行压缩。

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管道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却,并将热量散至大气中,同时被冷凝成中温中压的液态制冷剂,进入贮液干燥过滤器,滤去其中的杂质及水分。

再经膨胀阀输送到蒸发器。

液态制冷剂在蒸法器内蒸发膨胀。

同时吸收车内空气的热量,又从液态变为气态再次被压缩机吸收,如此反复循环,即可将车内空气中的热量散到大气,使车内温度下降,达到制冷的目的。

具体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① 压缩过程:

压缩机将蒸发器出口处的低温低压(约0℃、0.15MPA)的气态制冷剂增压为高温高压(70~80℃、1.5MPA左右)的气态过热制冷剂,流入冷凝器。

   ② 冷凝过程:

过热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散热冷凝为液态态制冷剂。

冷凝过程的后期,制冷剂成为中温(约40℃)高压的液体。

   ③ 膨胀过程:

中温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后,体积变大,其压力和温度急剧下降,变成低温(约-5℃)低压(约0.15Mpa)的液体,进入蒸发器中吸热蒸发。

在制冷剂蒸发膨胀过程中进行节流控制,供给与制冷负荷相适应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达到所需的制冷温度。

   ④ 蒸发过程:

从膨胀阀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不断吸热气化变成低压(约0.15Mpa)、低温(约0℃)的气态制冷剂。

4.制冷剂

在制冷系统中用于转换人热量并循环流动的物质称为制冷剂,目前汽车空调常用的有R12、R134A。

其具有如下特性:

①物理性质(冰点、沸点、临界温度、黏度、吸水性)

②化学性质(无毒、无刺激、不易燃烧、不易爆炸、腐蚀性小、不分解、与润滑油互溶)

③热力学性质(蒸发温度低、冷凝压力低、等熵指数小、液体比热容要小、质量体积小)

④经济性

R12与R134A的性能特点对比

性能

R12

R134A

分子式

CF2CL2(二氯二氟甲烷)

CH2F-CF3(四氟乙烷)

物理性质

沸点-29.5度冰点:

-158度

沸点-26.5度冰点:

-101.6度

化学性质

无色无味,无毒。

无易燃易爆,化学性能稳定,与空气混合式不爆炸,但在高温下或遇明火和红热表面时将分解放出有毒的刺激性气体

无色无味,无毒。

无易燃易爆,化学性能稳定,与空气混合式不爆炸,但在高温下或遇明火和红热表面时将分解放出有毒的刺激性气体

对某些橡胶有腐蚀

腐蚀有色金属如:

铜和铅

与水几乎不相容无吸湿性

具有一定的吸湿性

会破坏臭氧层

它不会破坏臭氧层

表2R12与R134A的性能特点对比

由于R12对臭氧层有破坏,故现在被R134A取代,鉴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不同,故两个系统的制冷剂不能错加,因而对R12系统必须作必要的改动才能为R134A系统应用。

R12与R134A的应用系统对比

项目

原因

措施

制冷剂

R12→R134A

冷冻机油

不容于R12的机油,会导致润滑作用减少和发生液击

矿物油→合成油

密封材料

R134A要溶解R12系统的密封材料

改用新型材料(NBR→RBR)

管道压缩机(O型圈由蓝色或棕色→绿色或黑色),同时变得外形更大一些。

干燥剂

R134A的极性与水相近易被硅胶一起吸收,造成吸水能力下降

改用新型材料(硅胶→沸石)

维修阀

螺纹接口→快速接口

安全装置

保护环境R

熔化螺栓→安全阀(压缩机)

压缩机

R134A系统的压力比R12的高,这样导致冷却能力下降和压缩机的负荷增加

改进电磁离合器的性能

改进密封材料和内部结构

冷凝器

系统压力增加和负荷增加,需改进散热性能

加厚罐壁和散热片高度

压力开关

系统压力增加,改变控制的压力值

2.56MP→3.14MP

膨胀阀

改变流动特性和介质

R12→R134A

5.冷冻机油

1.作用:

润滑、密封、冷却、降低压缩机噪声

2.特点:

淡黄色,无味、无毒、吸水性强;

3.不同的R134a系统,要使用不同的润滑油(不同牌号不能混用)

课题四汽车空调压缩机

空调压缩机是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

从目前空调压缩机的发展趋势来看,结构紧凑、耐高温和抗震性好、高效节能以及微振低噪等特点是空调压缩机制造技术不断追求的目标。

1.功能

   抽吸作用、循环泵作用、压缩作用。

 2.分类和特点

1)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空调压缩机可以分为定排量压缩机和变排量压缩机。

(1)定排量压缩机定排量压缩机的控制一般通过采集蒸发器出风口的温度信号,当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压缩机电磁离合器松开,压缩机停止工作。

当温度升高后,电磁离合器结合,压缩机开始工作。

定排量压缩机也受空调系统压力的控制,当管路内压力过高时,压缩机停止工作。

(2)变排量空调压缩机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压缩机内活塞行程,从而改变其排量。

空调控制系统不采集蒸发器出风口的温度信号,而是根据空调管路内压力的变化信号控制压缩机的压缩比来自动调节出风口温度。

在制冷的全过程中,压缩机始终是工作的,制冷强度的调节完全依赖装在压缩机内部的压力调节阀来控制。

当空调管路内高压端的压力过高时,压力调节阀缩短压缩机内活塞行程以减小压缩比,这样就会降低制冷强度。

当高压端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低压端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压力调节阀则增大活塞行程以提高制冷强度。

2)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压缩机一般可以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常见的往复式压缩机有曲轴连杆式和轴向活塞式,常见的旋转式压缩机有旋转叶片式和涡旋式。

(1)曲轴连杆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4个,即吸气、压缩、膨胀、排气。

曲轴旋转时,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往复运动,由气缸内壁、气缸盖和活塞顶面构成的工作容积便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在制冷系统中起到压缩和输送制冷剂的作用。

曲轴连杆式压缩机是第1代压缩机,它应用比较广泛,制造技术成熟,结构简单,而且对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较低,造价比较低。

适应性强,能适应广阔的压力范围和制冷量要求,可维修性强。

  但是曲轴连杆式压缩机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无法实现较高转速,机器大而重,不容易实现轻量化。

排气不连续,气流容易出现波动,而且工作时有较大的振动。

由于曲轴连杆式压缩机的上述特点,已经很少有小排量压缩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曲轴连杆式压缩机目前大多应用在客车和卡车的大排量空调系统中。

(2)轴向活塞压缩机轴向活塞式压缩机可以称为第2代压缩机,常见的有摇板式或斜板式压缩机,这是汽车空调压缩机中的主流产品。

 斜板式压缩机的主要部件是主轴和斜板。

各气缸以压缩机主轴为中心圆周布置,活塞运动方向与压缩机的主轴平行。

大多数斜板式压缩机的活塞被制成双头活塞,例如轴向6缸压缩机,则3缸在压缩机前部,另外3缸在压缩机后部。

双头活塞在相对的气缸中一前一后的滑动,一端活塞在前缸中压缩制冷剂蒸气时,另一端活塞就在后缸中吸入制冷剂蒸气。

各缸均配有高低压气阀,另有一根高压管,用于连接前后高压腔。

斜板与压缩机主轴固定在一起,斜板的边缘装合在活塞中部的槽中,活塞槽与斜板边缘通过钢球轴承支承。

当主轴旋转时,斜板也随着旋转,斜板边缘推动活塞作轴向往复运动。

如果斜板转动一周,前后2个活塞各完成压缩、排气、膨胀、吸气一个循环,相当于2个气缸工作。

如果是轴向6缸压缩机,缸体截面上均匀分布3个气缸和3个双头活塞,当主轴旋转一周,相当于6个气缸的作用。

斜板式压缩机比较容易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而且可以实现高转速工作。

它的结构紧凑,效率高,性能可靠,在实现了可变排量控制之后,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

(3)旋转叶片式压缩机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气缸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2种。

在圆形气缸中,转子的主轴与气缸的圆心有一个偏心距,使转子紧贴在气缸内表面的吸、排气孔之间。

在椭圆形气缸中,转子的主轴和椭圆中心重合。

 转子上的叶片将气缸分成几个空间,当主轴带动转子旋转一周时,这些空间的容积不断发生变化,制冷剂蒸气在这些空间内也发生体积和温度上的变化。

旋转叶式压缩机没有吸气阀,因为叶片能完成吸入和压缩制冷剂的任务。

如果有2个叶片,则主轴旋转一周有2次排气过程。

叶片越多,压缩机的排气波动就越小。

作为第3代压缩机,由于旋转叶片式压缩机的体积和重量可以做到很小,易于在狭小的发动机舱内进行布置,加之噪声和振动小以及容积效率高等优点,在汽车空调系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但是旋转叶片式压缩机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制造成本较高。

 (4)涡旋式压缩机这种压缩机可以称为第4代压缩机。

涡旋压缩机结构主要分为动静式和双公转式2种。

目前动静式应用最为普遍,它的工作部件主要由动涡轮与静涡轮组成,动、静涡轮的结构十分相似,都是由端板和由端板上伸出的渐开线型涡旋齿组成,两者偏心配置且相差180°,静涡轮静止不动,而动涡轮在专门的防转机构的约束下,由曲柄轴带动作偏心回转平动,即无自转,只有公转。

   涡旋式压缩机具有很多优点。

例如压缩机体积小、重量轻,驱动动涡轮运动的偏心轴可以高速旋转。

因为没有了吸气阀和排气阀,涡旋压缩机运转可靠,而且容易实现变转速运动和变排量技术。

多个压缩腔同时工作,相邻压缩腔之间的气体压差小,气体泄漏量少,容积效率高。

涡旋式压缩机以其结构紧凑、高效节能、微振低噪以及工作可靠性等优点,在小型制冷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因此成为压缩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三摇板活塞式压缩机

1.结构(如2图)

图2摇板活塞式压缩机

①组成:

电磁离合器、主轴、旋转摇板、吸排气阀片、活塞、前后端盖、气缸体等主要部件组成。

2.工作原理

图3摇板活塞式压缩机原理图

四变排量压缩机

在压缩机后端增加一套可变排量机构,能根据空调系统的冷气负荷或电动机的负荷,控制压缩机的排量变化,减少能量浪费。

课题五汽车空调的压缩机拆装

课题六汽车空调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

一、冷凝器

1作用:

把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散发到车外空气中,从而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成较高温高压液体。

2结构形式:

管片式、管带式、平行流式。

①管片式:

较早采用,其由管和散热片组成,散热效率较低。

②管带式:

其由扁平管和散热片组成,散热效率比管片式高,应用较广泛(R12系统)。

③平行流式:

其由圆筒集管、铝制内肋管、波形散热片、连接管组成。

散热效率比管带式高,应用广泛。

原因:

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冷凝器内介质流量的分配的均匀度、降低了冷凝器内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管的厚度,以利于散热。

二、膨胀阀

(一)分类:

热力膨胀阀、H型膨胀阀、膨胀节流管和组合阀。

(二)作用:

是系统的节流装置,使制冷剂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并调节制冷剂流量。

他是一个闭合控制循环,由出口的温度来决定进口的流量

(三)热力膨胀阀

1.作用:

是一种节流装置,调节制冷剂流量。

有以下三个作用:

①节流降压:

使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成为容易蒸发的低温低压雾状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即形成制冷剂的高压和低压之分。

②自动调节制冷剂流量:

由于制冷负荷的改变和压缩机转速的改变,要求流量作相应的调节,以满足制冷循环要求,以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③控制制冷剂的流量、防止液击和异常过热发生。

膨胀时以感温包作为感温元件控制流量的大小,保证蒸发器尾部有一定的过热度,保证蒸发器容积的有效作用,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而造成液击现象,同时又能控制过热度在一定范围内。

有了以上作用,就能满足空调运行的需要:

空调刚开始运行时,车内温度度高,蒸发器的温度也高,蒸发也快,制冷剂流量要求就大,当车内温度降低时,蒸发器的温度也降低,蒸发的负荷就减少了,制冷剂流量要求也减少了。

2.热力膨胀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热力膨胀阀分内、外平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膨胀阀下膜片方的制冷剂压力的来源不同。

1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1组成:

由热敏管(感温包)、压力弹簧、膜片、外平衡管、膜片室、阀门、毛细管等组成。

2工作原理:

Pf=Pe+Ps

Pf为感温包感受到蒸发器出口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压力。

Pe为蒸发器出口蒸发压力。

Ps为过热调整弹簧的压力。

当Pf=Pe+Ps时,表明车内温度处于某一工况时,膨胀阀处于某一开度,并维持平衡状态。

当Pf>Pe+Ps时,表明车内温度在升高,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增加,感温包感受到温度上升,因而Pf增加,膜片室上方的压力增加,平衡状态被打破,膜片下移,推动传动杆下移使膨胀阀的开度增加,导致制冷剂的流量增加,制冷量增加,从而使蒸发器出口过热度降低,最终达到Pf=Pe+Ps状态。

当Pf

⑶调试与安装

其调整是通过调节杆来调整弹簧的压力来完成。

顺时针调紧弹簧,调小阀门,可降低蒸发器出口压力;反之亦然。

在更换了膨胀阀之后安装时应注意:

a阀体要垂直放置

b感温包要水平安装在蒸发器出口的水平、干净的吸气管上,且在外平衡管接口前10mm处,并且要密封到位,以保证感温介质液体始终在感温包中和正确感温。

c当吸气管径小于25mm时,感温包应贴在吸气管的顶部;当吸气管径大于25mm时,感温包应贴在吸气管的下侧45o处或侧面中点处。

②内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⑴组成:

由热敏管(感温包)、压力弹簧、膜片、膜片室、阀门、毛细管等组成。

⑵工作原理(同上)

③H型膨胀阀

它是一种整体型膨胀阀,其取消了外平衡管和感温包,由感温元件代替,且处在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气流中,因此感应温度不受环境影响,且不存在热力膨胀阀反应从迟后的现象,因而其可靠性更高,被广泛应用。

其结构如下图:

图4H型膨胀阀

④膨胀节流管

⑴其是一种安装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有固定孔口的节流装置,因此不能调节流量,液态制冷剂可能流出蒸发器而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因此在压缩机与蒸发器必须安装气液分离装置。

⑵其两端安装有过滤网,以防堵塞。

由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应用也较广泛。

图5膨胀节流管

(四)吸气节流阀和组合阀

⑴吸气节流阀:

其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作用是保持蒸发器压力在一定值,防止蒸发器表面结霜,但压缩机不停机,耗能大,现在被恒温开关取代。

⑵吸气节流阀分类:

吸气节流阀(STV)、先导阀控制的绝对压力阀(POA)、蒸发器压力调节阀(EPR)

⑶组合阀:

其是在储液干燥器内部增加一个膨胀阀和一个蒸发器压力控制阀;其作用是保证供给蒸发器适当的液态制冷剂,防止蒸发器表面结霜。

三、蒸发器

1作用:

将经过节流降压后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沸腾汽化,吸收蒸发器表面周围空气的热量而降温,风机再将冷风吹到车室内,达到降温的目的。

2结构形式:

管片式、管带式、层叠式

①管片式:

较早采用,其由管和散热片组成,散热效率较低。

②管带式:

其由扁平管和散热片组成,散热效率比管片式高,应用较广泛(R12系统)。

③层叠式:

其由铝板管、波形散热片、连接管组成。

散热效率比管带式高,应用广泛。

四、储液器

1)储存制冷剂

2)过滤杂质

3)吸收湿气

4)观察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动情况

五、气液分离器

①位置:

用于节流管式空调系统,安装在蒸发器出口与压缩机进口之间(低压侧)

②作用:

它是个制冷剂的平衡容器,留下液态制冷剂,使其在低压区缓慢蒸发,离开的只有气态制冷剂,起到气液分离,也是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储存罐,防止压缩机液击现象发生,起到保护压缩机的作用。

③工作过程:

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进入集液器,如果当中含有水分,会通过干燥器滤掉。

气态制冷剂被收集在塑料盖的顶部,再通过U型管进入压缩机,以确保制冷剂吸入的全部为气态制冷剂。

液态制冷剂和一部分冷冻机油被收集在集液器的底部,通过下面的节流孔以蒸汽形式进入压缩机。

外面的滤网可以滤除制冷剂中的杂质。

课题七汽车空调取暖与配气系统

一汽车空调取暖系统

1.作用:

能与蒸发器一起将空气调节到舒适的温度;向车内提供暖气,提高车内温度;当车上玻璃结霜或结雾时,可用热风来除霜或雾。

2.分类:

①按热源分:

发动机余热式和独立热源式

②按空气循环方式分:

内循环、外循环、内外混合循环式

③按载热体分:

水暖式和气暖式

3.发动机余热式取暖系统

①水暖式暖气系统:

利用发动机冷却循环水的余热作为热源,将其引入热交换器,由鼓风机将车厢或外部空气吹过热交换器而使之升温。

由热交换器、热水阀、风机、水管、分配系统、风道等组成。

优缺点:

简单、安全;热量小,受发动机工况影响大。

②气暖式暖气系统:

利用发动机排气管中的废气余热或冷却发动机后的热空气作为热源,通过热交换器加热空气,把加热后的空气输送到车厢内取暖。

优缺点:

简单、安全;受车速影响大,对热交换器的密封性。

可靠性要求高。

4.独立燃烧室取暖系统:

用于大客车

二汽车空调配气系统

1.作用:

将冷气、热风、新鲜空气进行有机的调节分配,形成冷暖适宜的气流吹出。

2.常见空气混合方式:

①冷暖风独立式:

车内空气经风机,通过蒸发器或加热器后吹向车内,两部分相对独立。

②冷暖风转换式:

车内空气和车外空气经风门混合后经风机送入,通过冷热转换开关转换后,分别经蒸发器或加热器送入车内。

③半空调式:

车内空气和车外空气经风门混合后经风机送入,先经过蒸发器冷却,再经过风门调节,一部分进入加热器加热,送出热风。

冷气出口不再调节,已被除湿。

如加热器不开,送出冷风;如两者均不开,送出自然风。

④全空调式:

也称为空气混合式,应用较普遍。

与半空调式相比较,只是最后冷热空气多了一次混合。

注意搞清空气混合方式简图。

3.组成:

①空气进入阶段:

由气源门和伺服器组成,控制室内外空气进入。

②空气混合阶段:

由蒸发器、加热器、调温门组成,调节空气的温度。

③空气分配阶段:

由调风门组成。

调节空气到所需部位。

4.配气系统风门的常见控制机构

①拉绳操纵机构

②真空操纵机构

③电机伺服机构

5.配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空气进入段的气源门用于控制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的循环比例,先经过蒸发器冷却除湿,再经过风门调节,一部分进入加热器加热,送出热风。

冷气出口不再调节,出来的冷热气混合后,按功能需要各自出风口,完成空气分配。

课题八汽车空调取暖与配气系统实验

课题九汽车空调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

为了使空调系统能按照使用者的意愿进行正常工作,还需要一些控制装置对其加以控制。

控制汽车空调制冷温度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控制蒸发器表面温度:

靠控制压缩机电磁离合器的通断来实现,常用恒温开关(温度控制器)、压力开关。

控制精度不高但节能,应用相当广泛。

另一种是控制蒸发器压力:

耗能

一常用控制装置

1温度控制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