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docx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
“西部”是在美国大片里经常出现的词语,在我国似乎变成了相对闭塞和欠发达的代名词。
西部高校曾在抗战时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保存和积蓄了力量,并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时期边疆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论文网/7/view-12989254.htm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高速增长,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成为重大课题。
由于中东部地区的先天地缘优势、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开放的治学理念和相对充裕的优势资源,更受优秀人才的青睐,西部高校在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逐渐显得步履维艰。
无论从待遇、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开放程度,西部高校都面临着一系列“窘境”,不但一流优秀骨干教师引进困难,甚至还不时有被中东部高校“挖角”的“危险”。
究其原因,纷繁复杂,绝非仅用“待遇”二字就能简单概括。
不过,近年来,一些西部高校在人才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痛苦中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建设了优秀的人才队伍,开始尝到人才工作的“甜”头。
笔者在东部高校工作多年,期间曾多次赴西部高校挂职、支教,对西部高校人才工作有一定了解和思考,特将之汇总为“九宜九忌”,希望能够对西部高校改进人才工作有所启发。
宜有情怀、有理想
忌追求物质、计较待遇
教育,是塑造人和创造新事物、缔造新思想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批在精神层面有着极高追求、充满理想的有志之士。
西部地区的外部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也不优厚。
以新疆、西藏、甘肃为例,高原缺氧、气候干旱,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大学的发展历史也较短。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短、基础弱意味着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当然,这需要西部地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积蓄力量,放眼未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与此同时,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培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国家公派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优秀人才,更应该充满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构筑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和人民福祉之上。
如果没有我们这一代甚至今后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和贫瘠的现象将更难改变。
我们是怨天尤人,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改变这种局面奉献自己的智慧和人生?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深思的问题。
西部地区在物质和环境层面的一些困难,例如气候寒冷和高原缺氧等,难以改变。
但是,我们这一代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未来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基础、做铺垫,我们这代人的成果是在未来而不是眼前。
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情怀、有胸怀的一代或几代人为之努力,需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有志之士。
如果一味地计较自然条件和物质待遇,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宜多角度认识西部价值
忌人云亦云、坐井观天
正因为相对薄弱的基础和发展的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在社会、文化、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人才。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可供研究、探索、思考和传承的内涵,对于那些对此有兴趣的人而言,来到西部,必将如获至��。
选择从事与此相关专业和方向的人才,在西部必将如鱼得水。
敦煌的莫高窟、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青藏高原的特质生态、七彩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征服名山大川的科学和工程难题,甚至“两弹一星”元勋们所奠定的坚实科学基础,都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等待着有缘之人。
只要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并且将其视为终生的乐趣,那么,西部有着广阔的天地任你驰骋,西部高校必将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正如游泳,与其在度假圣地的海滩边像“下饺子”似的挤在一起“泡澡”,还不如到大风大浪中奋起拼搏,独享自己的天地,欣赏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宜实事求是、知人善用
忌自由发挥、自娱自乐
对于西部高校来说,人才显得尤其珍贵,需要倍加珍惜,一定要把最珍贵的东西使用得恰到好处。
犹如一位足球巨星,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足球比赛中,而不是转会市场上的身价。
其发挥作用的大小,一方面由其自身能力决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教练的运筹帷幄和知人善用。
让一名世界级前锋去守门,定会招致“城门大开、漏洞百出”;让一名百米短跑选手去比赛跳高,不仅会导致跳高比赛的失利,同时也会减少百米比赛的精彩,而且还会毁掉一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学校的人才工作也是一样,无论在管理服务,还是教学科研岗位上,如果不能把本来就紧缺的人力资源恰如其分地用好,既是用人单位的损失,也是对人才的伤害,还会带来溢出效应,让其他的人才望而却步。
因此,西部高校的管理层既要花十分的精力去引进人才,更要花百分的精力去使用和呵护人才。
引进,只是拥有;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价值。
否则,花大力气引来的高端人才也不过是“花瓶”,发挥不出作用。
宜协同创新
忌“单打独斗”
给人才创造一个能让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是西部高校管理层的责任。
如果想吸引优秀的人才,并将其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校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筑巢迎凤”。
特别是在西部,在外部物质条件和经济投入受限的条件下,学校能做的事情,就是择其急需、倾其所有、用其所能,调动所有协作力量,发挥集体和协作优势,集聚人才并发挥作用。
科研工作者“单打独斗”是目前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导致人力资源无法集约,无法生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
西部高校在人力资源上本来就捉襟见肘,就更应该通过搭建平台、建设梯队,通过和地方、企业的协作,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鼓励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同时,要想使学校的人才能够真正为西部建设服务,“精准”是一个终极主题词。
也就是说,西部人才战略一定是在西部特色的平台上,利用西部的优势,选择服务国家战略的不同主题,或是解决满足西部地区自身需求的技术和管理难题,搭建相互协同的合作平台,集聚人才,同时共享人力资源。
否则,不但人不能尽其才,高校对于人才也不能尽其用。
宜加强非物质资源供给
忌自缚手脚、墨守成规
既然西部高校面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的供给有限,那么就需要在非物质资源如政策和信息资源的供给,以及制度设计上动脑筋。
非物质资源,一定程度上说,是可以弥补地域差别的,比如国家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和出国培训计划,青年教师的晋升和培养,各种促进人才成长的政策,包括教师的“休养生息”,等等。
再比如,西部高校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此外,在细节上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关注和关怀,关心人才的生活和家庭。
这些虽然无法替代物质资源,但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非物质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是开放、创新、充满创意的,体现领导艺术和人才管理水平的“软实力”。
很多时候,一个细小的举动就会温暖一颗人心,比如在人才过生日时送上一个生日祝福。
这些举措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人才战略设计、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上,西部高校可以充分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切忌固步自封、自缚手脚。
宜巧妙设计、挖掘潜能
忌草率挥霍、华而不实
人才是宝贵的资源,被誉为“第一生产力”。
西部高校,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大多面临人力资源紧缺的局面。
如果思维仅仅停留在依靠“进人”来解决问题的话,面临的局面就是:
进人的周期相对较长→无人可进→进来的人不是自己想要的。
再加上人才流动机制的相对僵化,必然会给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作为管理层,巧妙设计制度和工作流程尤为重要,并可以藉此来改善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工作效率。
比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否可以通过简化程序来减少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数量?
是否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减少人力的使用?
是否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来缓解部分岗位的用人压力?
是否可以实行“一岗多责”来改变“一个萝卜一个坑”而造成的被动?
是否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而让其适应不同的岗位工作?
在科研教学工作中,是否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取代部分人力?
是否可以通过协同合作平台借“脑”借“力”?
是否可以通过柔性引才方式,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是否可以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来取代简单的人力劳动?
大数据的获得是否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来取代费时费力的人工测量?
等等。
过多的抱怨只能导致军心涣散,而积极鼓舞才能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发挥;提升人才质量所做的努力,其效果将远胜于对简单数量的追求。
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像一位优秀的乐队指挥,每一位员工都是他脑中的音符,在舞台上举重若轻,给观众献上优美的乐章。
另一方面,对于各类人才计划和人才激励措施,西部地区可以适当降低门槛,从而可以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形成错位竞争。
有才华的有志之士则可以在各类政策倾斜和制度鼓励下选择到西部高校工作,并由此获得更佳的工作平台。
但是,也许会出现拿到各类“头衔”之后被“挖角”的现象,这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和管理,避免人才“倒流”向中东部发达地区。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注意到这类问题并着手解决。
宜放眼未来、未雨绸缪
忌头痛医头、临渴掘井
西部高校的人才工作中,除了需要解�Q现实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燃眉之急外,还需要考虑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
如果拿足球运动来类比,就是要建立自己有竞争力的青训队伍。
西部高校只有保持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发展的速度要更快,才能在未来和中东部高校“平起平坐”,甚至有所超越,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别人都在奋勇直前。
所以说,目前学校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水平,也许就决定了30年后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及在国内的排名。
如果说急需人才的引进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则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未来。
因此,要多鼓励年轻人放眼未来,做未来30年有价值的事情。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解决现实问题,未雨绸缪远胜临渴掘井。
宜注重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忌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目前,高校人才工作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各类拔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院士、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林林总总,都是“香饽饽”,是各高校竞相争抢和引进的对象。
诚然,若能引进一批这样的拔尖人才,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大有裨益。
但是,西部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不宜跟风。
因为多数西部高校面临的问题是基础不扎实,需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缺少学术性人才,而且缺少决策和管理人才,教育研究和智囊人才也有很大缺口。
只有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并举,西部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对于发展中的很多西部高校来说,与其“临渊羡鱼”,斥巨资、花大精力集中在少数“拔尖”人才身上,不如“退而结网”,扎扎实实地在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既有年轻人才培养和基础性的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培养既有的学术和管理人才,引进实用的管理、教学和科研人才,寻找适合自己的那双“鞋子”。
宜“先作为、再地位”
忌“定位不准”
一个优秀的愿意去西部发展的人才,从自身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能发挥自身作用,展现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用自己的作为证明自己的价值。
切忌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外部因素,怨天尤人,或者未工作就先谈待遇谈条件。
路遥知马力,当有了作为以后,当西部高等教育、西部建设离不开你,你的事业也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时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教育事业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高等教育人既需要栉风沐雨、焚膏继晷的精神,也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
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时间上要追赶未来,空间上要比拼左右。
西部的广阔天地,一定能孕育更多具有博大胸怀的人才,也一定能成就更加伟大的事业。
苦尽甘来,必将迎来一片姹紫嫣红!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