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自然、科技”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次口语交际“说新闻”;一篇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一个“语文园地”,一次“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课文都与自然科学有关,利于学生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了解课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并进行交流体会。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4.照样子完成小练笔。
5.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重点
1.阅读时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中的科学用语。
3.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琥珀》2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2课时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课时
《千年梦圆在今朝》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化石的科学认识。
本篇课文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懂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准确性;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教学中要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
要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书写重点字词。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的能力。
2.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出作者的推测依据,让学生体会科学用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老师:
本课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2课时
1.认读、书写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的过程。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点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
大家知道琥珀是什么吗?
(出示琥珀图片),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燃烧时有香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推测、前俯后仰、澎湃。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
(琥珀是松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
三、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
(从“一个夏日”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
(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形成过程。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
(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具体样子和它的科学价值。
)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留待下一节课师生共同解决。
四、指导写字
1.教师指导书写:
餐、辣、挣。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琥 珀
思考: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怎么形成的?
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1.师生共同解决上节课阅读中留下的问题。
2.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文中作者的推测依据。
3.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
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松脂化石,它叫什么?
(琥珀)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化石形成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化石的形成需要哪几个必备条件,并说说理由。
(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因为只有夏天天气热。
(2)要有阳光,而且强烈,这样,松脂才会不断往下滴。
(3)要经得起几万年的漫长时间考验。
板书:
阳光强烈,天气炎热,时间漫长
2.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分别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三处:
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气温的变化体现“暖暖”“火热”“热辣辣”等词语上。
)
3.阳光的变化点明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做了铺垫。
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苍蝇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向苍蝇时,吧嗒,松脂滴下来了刚好把它们包在里头。
)
板书:
蝇、蛛、老松树、巧遇、一大滴松脂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条件都考虑到了。
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只有那么一滴,俩家伙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如果没有“松脂继续滴”也许无法形成球,松脂球太小了,也经不起几万年时间的考验。
)
板书:
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说说推测依据。
出示句子,学生交流推测依据。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热辣辣的太阳光,才会让老松树渗出更多的松脂,厚厚的松脂才能把两只虫子包裹起来。
)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刚好”体现了松脂落下来的位置准确无误。
)
(三)了解松脂化石形成所需的必备条件,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必备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2个条件。
“几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这又是两个条件。
)
板书:
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三、解决疑问
1.请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2.全班共同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测的合理性,真是收获不小哇!
琥 珀
本课以介绍琥珀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再围绕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句子的推测依据,从而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篇科普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从标题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文中的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因此,他们能跟随老师一起,进入恐龙飞向蓝天这一演化过程的探究中。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在本课教学可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能更好感知课文内容,情寓其中,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5.完成小练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索的方法,弄明白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过程。
2.通过仿写语段,提高学生仿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重点
弄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大致演化过程。
并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难点
体会文中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老师:
本课课件。
学生:
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
板书:
恐龙。
2.大家了解恐龙吗?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2~3人)
3.师: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
想认识它吗?
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
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
(出示两张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
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看来大家的疑问是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4.出示课后资料袋。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相机纠正读音。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1)请一组同学每一个人各读一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4.默读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探寻答案
1.同学们,回到刚才的问题:
鸟儿和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找到答案了吗?
(鸟类很有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课件出示这句话)
2.原来如此呀。
这么说,窗外树枝上那只小鸟,竟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恐龙的一支演化而来。
这个说法,可是要有根据的呀。
要不,我才不信呢。
你有什么依据吗?
3.请同学们再读第2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4.出示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图片。
同学们可真是读书的高手!
通过读课文竟然发现这么多的知识。
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呢?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